关爱学生,鼓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渴望学习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关爱学生,鼓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渴望学习数学

李俊江

甘肃省庆城县贾桥初级中学  甘肃庆阳  745114

摘要:进入初中阶段,很多学生的个性特性也进一步凸显,其不仅自尊心、好胜心更强,而且渴望在关爱与鼓励中学到更多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养。而数学学科涉及的很多知识,本身在外在呈现形式与内在特性实在上,有极为抽象,且对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要求很高。这便更加说明了通过教师的关爱、鼓励、肯定、认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必要性。同时,在教师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呵护中,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必然会得到切实调动,这也更易促进其对重要数学原理、思想、方法等的逐步内化。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与关爱,已成为数学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依托,且对于数学教学效能的强化,也具有积极助推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落实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指导时,应以切实激发学生迫切学习数学的渴望为核心,来加强对延展性、探究性、发散性的教学活动、项目、任务等构建。使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化的要点等,被以多种途径灵活迁移至学生视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关爱;鼓励;渴望;数学学习

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发展情况不同,以致其在数学学习中,必然存在着诸多困惑与挑战。而教师在开展点拨与引导中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方法等,便会成为开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而且,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领下,以及其适度鼓励与无限关爱的刺激下,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数学认知恐慌、畏惧、懈怠等意识自会慢慢消除,其投身数学问题解决、数学规律探索的内在自觉也会充分激活,这自然更利于教学实效的增强,以及学生素养的塑造。因此,教师必须从充分研判学生认知现状出发,将鼓励的艺术、关爱的温暖,以多种方式迁移至数学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内互动,更好投身认知探究中,逐步获得认知蜕变,来引领其认知潜能的开掘与数学兴趣的激发。以不断放大教师关爱与鼓励的价值与功能,为学生的认知基础夯实与核心素养塑造而铺设广阔路径。

一、让学生在探究性问题中获得认知渴望触发,激活其数学思维

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激活,与教师引问、设问、探问的效度有着很大关系。而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实际的基础上所设计的问题,则不仅可增强学生探究自信,且更利于其内在渴求的激发。因此,教师应以精设探究性问题为铺垫,来激发学生的认知渴望。使学生在层层深入、不断延伸的问题驱使下,站在全新视觉、借助不同方式开展数学学习,来调动其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而且,受到多种教学问题的助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推导、论证、猜想、质疑、归类、对比、分析等认知方法的掌握必然更加充分,其认知自信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全面提升与充分增强。例如,在开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百分号”教学中,可通过对基本求解方法的直接解析,组织学生结合一些经典习题,来探究更为科学有效的解答策略,随后设问:(1)为什么对含百分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在计算中要先去百分号?(2)为什么不把算式中的分数转化为小数进行计算?以通过问题的刺激与驱动,使学生在探寻其解析过程中,来理解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更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为其思维与理解能力的强化而奠定基础。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而助力,以切实促进学生的认知渴求激发。

二、让学生在体验式情景中获得学习渴望激发,深化其数学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有着春风化雨般的良好效果。而以信息技术、媒介资源为引领的丰富认知生态创设,则势必更易促进学生的学习渴望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激发学生渴望的措施探索时,应以切实关爱、鼓励学生为导向,来创设体验式认知情境,并通过对媒介资源、直观实物等的利用,将其投射至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领域,引领其在探究中获得认知提升与理解深化。而且,在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刺激下,数学教学的开展方式必然更加丰富多样,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势必会切实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探究能力培养等育人目标自然会深度达成。例如,在开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即时引入一些较为常见、比较典型的等腰三角形,组织学生在观摩与感知中创设情境,促使其获得对“等腰三角形”的初步理解与认识。并顺势设问:生活中最让搭建印象深刻的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呢?它们又什么特点?让学生在情境内开展探究、分析、思考,以切实确保预设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情况,对其多鼓励、多肯定,使数学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三、让学生在多元化活动中获得实践渴望的调动,发展其数学认知

为了是数学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来促进学生的迫切渴望激发,教师在落实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以有效设计实践性教学活动为铺垫,将具体教学内容与辅助教学活动有机衔接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对所学数学知识、原理、思想的应用,以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其探究能力培养而注入新鲜血液。而且,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所进行的思考、体验、感知等认知行为,必然更利于加深其对具体数学知识内涵的理解,其认知发展诉求必然会得到切实释放。例如,在开展《概率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在课堂引入完全相同的红色、白色小球共计20个,将其装进一个布袋内,让学生通过模球的方式来预估红球、白球的数目。以通过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实现教学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在实践中分析讨论,在应用中引发思考,帮助其获得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内化。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内在诉求,使学生在数学观察、感知、体验中更好参与数学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满足。

四、结论

总之,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切实关爱学生,以无限拉近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来引领学生的认知能力切实发展。而且,针对不同学生,教师更要懂得对鼓励艺术的灵活驾驭。将自己对学生的呵护,以多种形式迁移至不同认知项目领域,来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思维能力激活。而在教师的关爱与鼓励驱使下,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其内心深处渴望学数学、用数学的迫切诉求也会得到切实激活,这也更利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满足。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教师的鼓励与关爱,学生的学习自信也会逐步建立,其在不同教学环节、项目、领域内的探究、思考、分享、判别等,必然会更加深入,数学综合素养的培育目标也会逐步达成。因此,教师应以灵活驾驭多种鼓励与关爱方式为依托,来致力于对和谐、宽松、民主的育人生态构建。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关爱下,重燃数学学习渴望,切实开启全新认知旅途。

参考文献:

[1]唐文燕.激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16):45.

[2]石世敏.浅议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J].报刊荟萃,2017(04):128.

[3]黄毓芳.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9):155-156.

[4]王银吉.关爱学生,鼓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渴望学习数学[J].考试周刊,2013(6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