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归来阿哩哩》的合唱改编手法及情感处理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赶圩归来阿哩哩》的合唱改编手法及情感处理浅析

 蔡,恒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通过分析合唱曲《赶圩归来阿哩哩》的创作得出民歌合唱改编曲的技法,从作者对节拍节奏、音域调性、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改编作为基础,分析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情感处理、剖析作曲家的改编技法、如何真正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如何把握好情感的布局及表达等问题做出研究。

关键词:合唱 《赶圩归来阿哩哩》 改编手法 情感处理

一、合唱曲《赶圩归来阿哩哩》的改编手法

(一 )从合唱曲《赶圩归来阿哩哩》创作看民歌合唱的改技法

将民歌改编为合唱曲, 主要还是要以民歌原来的主旋律、创作目的为根据。 除了主旋律贯穿整个合唱曲之外,极大地丰富了原作品, 更加丰富的用多人合唱的表现形式和更加庞大声场效果,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赶圩的热闹场景和丰富有趣的各种集市和人群,又与它的原本的创作目的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

常见的民歌合唱改编技法有:1.风格与结构;2.节奏与节拍;3.旋律与和声。

1)风格的变化往往是作曲家经常应用的 ,因为不同的风格,所体现的情感意义是不一样的,而且风格也能表现出不同地域的特点。 结构也是可以变化的,它的变化只是能在原有情感或者原有目的的基础上, 进行补充与拓展。《赶圩归来阿哩哩》合唱曲中开头部分把原曲的女生独唱引子变成了男低音集体由弱渐强的的演唱,好像天刚蒙蒙亮,看到赶圩的人踏着轻快的节奏又少到多,由隐约到清晰。

2)节奏的不同运用 ,所体现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 。在《赶圩归来阿哩哩》合唱曲中就对原曲进行了变化,开头抒情拉长的引子变成了男声轻快跳跃的声音,更有朝气更丰富,在男声四小节跳跃的引子后,女声由弱渐强好像天色由暗变亮,男高音轻快的声音跳跃加入,使得整个赶圩画面的形成,第11小节开始女高音主旋律欢快的展现,配以其他三个声部,正式拉开了欢乐热闹的赶圩场面。

3)结构的变化改变和丰富了整首歌曲,原曲是引子,A,B,结束。合唱是a,b,c1,c2+结尾结束。C1c2在声部间进行了转调,轮唱等形式丰富了这首歌曲作品,最后结尾加速的演唱让整部合唱作品快乐自信的结束。

(二)合唱曲《赶圩归来阿哩哩》的改编技法

1.节拍、节奏

通过谱例可以看出原曲中的开始是以(二分音符、全音符),而合唱的开始是男低音跳跃的八分音符,第七小节是男高和男低两个声部演唱跳跃的八分音符,同时女高和女低两声部演唱抒情的全音符,融为了一句。 这样的改编更丰富,立体地显现出所要表达的赶圩场景,歌曲层次更清晰,意境也更加深远。此外,从演唱速度来说,原民族歌曲开头是抒情拉长的,而改编后的是稍快,活泼的,一下子从抒情的转变为了活泼的。 虽然这是一小小的变化, 但是它注重歌曲场景的体现,铺垫, 更加有层次、更加生动的烘托出清晨天色由暗到明,赶圩的人群由少到多,越来越热闹的场景。        

2.调性、音域的改编

《赶圩归来阿哩哩》原型音域适合于女高音 ,孙宝林先生在改编时把原民族独唱调的 G调改为bAb EbBbA调,在原来的基础上升小二度,转三次调。 合唱曲则通过改编将男低音、女低音声部加进来,从而达到混声四部的演唱要求。

3.结构的扩展

独唱曲《赶圩归来阿哩哩》的曲式结构是“引子+AB 结构的二段体”,是一首单乐曲作品。合唱改编作品《赶圩归来阿哩哩》为二部曲式,其变化发展结构。

从合唱曲《赶圩归来阿哩哩》主体为a,b,c1,c2+结尾结构。a段(第 1-18小节)以歌曲的意境发展写成,由弱至强,为歌曲的主题进入做准备。b段(第 19-36小节 )为全曲的第一次高潮 ,男女声交替演唱主题部分 ,音响极为饱满,而且对人声的发挥也恰到好处。 C137-43小节)转为bE大调与前面的力度形成强烈对比,男低音和女低音先进入,男高音和女高音后进入,形成高低声部轮唱的形式,并在第二句有了扩充,运用了自由模仿、分裂与和声上的离调,为第二次高潮做准备。C2段(44-52 小节)此时已转为新的调性 b B大调,表现了热烈高兴的“呼唤 ”般的情感并逐步推向高潮 ,使音乐进入了更热闹的场景。 尾声(53-59 小节)转回歌曲开始的bA调,音乐情绪推向最热烈的高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作者孙宝林先生运用三种写作手法进行扩展,一是对原曲进行“合唱化”;二是转调加高音低音声部轮唱主旋律;三是充分拓展开头及结尾。

二、合唱曲《赶圩归来阿哩哩》的情感处理

通过歌曲情绪布局的分析,歌曲的情绪是层层递进、逐步加深的,每次情绪升级前都有间奏和转调作为连接和过渡。 第一层次(1-18 小节),歌曲主题以天刚刚开始亮,赶圩的人们踏着轻快的节奏演唱,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歌唱,盼望和开心之情;第二层次(19-36 节),主题展开,情绪逐步升华,由对赶圩丰富多彩的热闹场景转为对美好生活的歌唱,并推向全曲第一次高潮,表达对赶圩的美好盼望;第三层次(

37-43小节),是全曲的最高潮从对美景和生活的呼唤, 变成随着情绪的递进而形成的高兴歌唱,再到第四段四声部轮唱到加速推向最后的高潮,充分表达了赶圩归来高兴的心情,结尾沉浸在热烈欢快的情绪之中。(二)第二次高潮c2乐段(53-56小节),经过转调的过渡后,在第 53小节(b A调)达到全曲的最高潮。速度加快,使音乐充满激情。

全曲以一种热烈、开心、美好、自信,然后回到原速进行一个主题思想内容的歌唱。表达出赶圩的心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合唱曲《赶圩归来阿哩哩》的创作特点是对原曲对比式的改编,是通过节拍、节奏,调性、音域和结构的改编。 然后对原曲的情感进行了丰富,对情感也进行了布局,歌曲的情感是层层递进、逐步加深的,每次情感升级前都有间奏作为连接和过渡。 通过对作品深入、细致的分析,以理论知识为依托,面向实践层面,构建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模式,研究作者是怎样利用自己的创作巧妙地表达出人们对 “赶圩归来”的美好心情。 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使对该作品的演唱、排练、指挥等方面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2020SZY02《红歌融入高师流行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2020年度校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立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