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背景下的高年级古诗教学—范成大《四十田园杂兴》(其二)教学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基于语用背景下的高年级古诗教学—范成大《四十田园杂兴》(其二)教学有感

吴光鑫

石狮市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福建省 石狮市 362700

【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诗歌更是小学语文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可以尝试从语用角度出发,以之为主题教会学生以更加有条理性和针对性,以点带面地品读诗歌。

【关键词】语用视角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古诗贯穿学生整个小学阶段,是初高中,甚至于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及丰富的人文素养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展基于语用背景下的高年级古诗教学。

一、把握主题  提纲挈领

主题是古诗语用教学最初需要考虑,也是最为重要的东西。说到主题,我们往往会习惯性地从内容出发,以某一内容整合几首古诗然后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同样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全面地认识一位诗人或者是不同诗人在表现同一主题内容时的异同,从而更为深入地走进诗歌当中。如送别、田园、战争、花卉等主题内容都是很好的拓展点。语文是一门非常强调语言文字应用的学科,古诗当中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同样可以成为我们主题教学的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能够真正走进文本,发现古诗中鲜明而突出的表现手法,然后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寻找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其他诗篇进行整合教学。在这样的古诗课堂上,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首古诗,也不仅仅是一组古诗,而是对于古人创作古诗规律的透视。这种透视既能帮助学生充分感悟诗歌情感,也能启发学生进行古诗创作。

二、比较赏析  深入诗境

以前,笔者对范成大的认识是清晰而模糊的。说清晰是因为记忆中,他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谢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与风光的诗作,而模糊是因为我对他的诗歌大多只是标签式的读过,总觉得缺少直入诗歌内部当中的感觉。换言之就是粗浅的。

在执教前,笔者反复品读了《四十田园杂兴》其一和其二。经过一次次斟酌之后,笔者突然意识到诗人在其二之中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却让人在倾听与蝴蝶的动态之美中看到了寂静无人的村庄背后的故事。男女老少辛勤耕耘的画面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了我们脑海中。诗作的内涵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引导学生关注以动衬静是突破诗歌中心的关键。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握以动衬静的手法呢?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不断丰富和建构已有知识体系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我们教学的循环递进。在讲一课一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同一知识点的反复再现。以动衬静的手法在王维的《鸟鸣涧》中便已经出现过。之前,学生对它已经有了相对清晰而模糊的认识。这时候再组织学生进行掌握便起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既巩固了这种表现手法,又解决了《四十田园杂兴》其二需要突破的难点。就这样,笔者便将《鸟鸣涧》与《四十田园杂兴》其二整合起来教学。

《四十田园杂兴》其二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古诗语用教学是不能脱离文本,脱离朗读而进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语用的角度出发,有目的地在朗读中进行互文。如笔者先和学生整体把握《鸟鸣涧》,充分感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以动衬静之处。学生通过想象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再次走进了王维所构造的那个静谧无人的山林之中。笔者把握到学生已经对以动衬静有了较为深入的感知之后,笔者及时导入《四十田园杂兴》其二,让学生自己找找诗歌中表现以动衬静的语句。学生很快地捕捉到了“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两句。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以动衬静,以及在以动衬静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谈到村子里蜻蜓和蛱蝶可以自由自在地飞舞,又没有人去捕捉,可以看出这个村子很安静,连喜欢昆虫的小孩子都没有。品读到这里,笔者再引导学生质疑:夏日的村子怎么这么安静,连人影都没有呢?学生进一步大胆想象村民的活动,最后他们在前两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找到了答案。学生们领悟到了村子里之所以人烟稀少,那是因为人们都去田间劳动了。《四十田园杂兴》其二为我们描绘了夏日农村清新动人的景色,然而诗人却不仅仅意在写景,更多的是通过构造这样的画面引导读者去想象背后村民的辛勤与忙碌。在执教这首诗歌时,笔者并没有按照传统模式,按照顺序逐一理解,而是抓住以动衬静的语用点切入,然后引导学生品读质疑直入诗歌中心。

这样的教学模式是简单而实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读边思,大胆想象诗歌所蕴含的画面与深意,整体把握了诗歌情韵并获得学习的喜悦。

三、拓展赏析 丰富诗请

笔者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是充满诗意和灵动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瞬息万变的课堂空间中不停地调动固有经验与知识体系,不断地走进诗歌,深入诗歌。在引导学生抓住以动衬静的手法品读《四十田园杂兴》其二时,笔者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李白的《秋浦歌》。李白在《秋浦歌》中用夸张而又近乎白描的手法将秋浦夜晚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冶炼场面描写得生动而形象。读诗时,我们仿佛置身于炉火映红了天际的的工场,点点火星不时地在我们面前飞溅着,耳畔还不时传来工人们豪迈的歌谣。《秋浦歌》与《四十田园杂兴》其二同样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忙碌,然而在艺术表现上却是如此的不同。笔者灵光一闪,将李白《秋浦歌》引入,注重指导学生比较两首诗歌正侧面描写表现手法的异同,做到以诗论诗。

《四十田园杂兴》其二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秋浦歌》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笔者引导道:“同学们,我们刚才在《四十田园杂兴》其二中见到了农民田间忙碌劳动的画面,还记得以前我们也学过一首描写工人热火朝天工作的古诗吗?”然后,笔者将《秋浦歌》板书在黑板上并抛出问题:“这两首古诗都写人们的忙,那么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吗?”问题抛出后,很多孩子都一下子说到描写的对象不同。笔者又进一步追问:“你们真棒,找到了两首古诗内容上的不同,那么表现手法上有没有不同之处呢?”个别孩子经过点拨已经感受到了两首诗正侧面描写的不同,但是笔者觉得大多数学生还没真正感受到两首诗表现方式的不同,因此,笔者又再次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两首诗,抓住《秋浦歌》中鲜明的意象感悟。最后,学生终于悟出了两首诗的差别。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思考来代替学生的感知与体验。在课堂结束前,笔者让学生说说喜欢《四十田园杂兴》其二,还是《秋浦歌》。果然,学生的喜好并不一致,有的喜欢《秋浦歌》是因为李白把工人们的工作场面描写得如此明了与真实,而喜欢《四十田园杂兴》其二的孩子则认为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农民如何辛勤劳动,但却也因为如此给了后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更有诗歌的韵味。笔者乐于享受如此充满学生个性魅力与思维碰撞的课堂,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与情感的提高和丰富。

执教完范成大《四十田园杂兴》其二后,笔者慢慢找到了古诗语用教学的感觉。如果能够在备课时多揣摩诗歌内容,尝试寻找学生认知范围内的语用点进行整合拓展,那么不仅仅能解决古诗教学任务,更能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思维与水平。

姓名:吴光鑫(1988.12);性别:男,民族:汉  籍贯:福建省石狮市人,学历:本科,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现有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