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态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态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章小婷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常常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它们既体现出历史文化价值,也构成了今天的现实生活。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本文在梳理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可量化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态价值评估体系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形态价值评估体系

  1. 历史文化街区

1.1.历史文化街区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该街区内的并不是每一个建筑个体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或民族的风貌特色,价值也因此得到升华。[1]

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并在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文件中详细描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1.2.历史文化街区形态

形态一般是指事物外部可被感知的形状、外观,以及构成事物的物质或材质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态包括建筑、街巷格局、街区风貌、整体布局等,形态是历史街区价值衡量的载体。城市意象针对城市空间形态归纳为五种元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3]本文运用城市意象的解构方法对街区进行研究分析,将街区形态可分解为以下五项构成要素:

1区域——整体形态

历史街区并不是城市中独立的片区,与周边的城市片区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考虑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历史街区产生的年代久远,一般情况下街区位于城市的老城区,其选址特别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最常见的是依山傍水,与山水存在着轴线串联、视线串联、步行空间可达等不同程度的呼应。

2路径——街巷系统

街巷系统是历史街区肌理的主要构成,街巷的密度和街巷中建筑的组合方式直接反映了街区的肌理,是街区形态风貌的主要要素。同时街巷是居民社会生活状态、社会交往场景的承载,是街区中重要的活力呈现区。历史街巷空间的延续同时也是原有社会生活网络的延续。

3节点——公共空间

历史街区内有不同空间交接转换、供人驻足停留的节点,如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历史街区内公共空间可容纳少数人交流,也可供群众进行聚会和娱乐活动。历史街区中的重要公共空间一般分布在自然环境的一侧开阔场地,或者是重要建筑前的广场。

4标志物——重要建筑

建筑是构成历史街区的基本形态要素,而文物保护单位则是重要标志物,是历史文化价值的焦点聚集。历史街区的标志物由于受到不同地域及文化特征的影响,风格各异、特色鲜明,无不反映各自地方的文化魅力,是各个街区的统领。

5边界——城墙绿带等

街区的边界是许多关于形态研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的边界主要由珍贵文化遗产古城墙或者是护城河、防御绿带所组成,是重要的历史信息载体。

1.3.历史街区形态价值

形态价值是指历史街区物质空间承载的价值,街区的整体空间形态、肌理、街巷布局、公共空间、建筑构造,记录着从古到今街区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形态变化,蕴含古人选址、城市建设、建筑建造方面的智慧,尤其是其肌理与自然的融合、整体风貌的整体性。街区的形态价值由于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地域、文化、时间使得不同街区拥有各自独特的形态价值,其中不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形态价值难以衡量,而时间作为可量化并易被认可和接受的因素,成为衡量不同街区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形态价值主要考量某一时期的街区形态与历史相比,其价值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遗存程度。

2.历史文化街区形态评估体系

本文所研究的形态价值主要考量某一时期的街区形态与历史相比,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遗存与变化程度,本文提出的形态价值指标构成。

A.整体形态(区域)

a)周边环境原真呼应度

考量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否与历史资料一致或者产生变化。如街区与周边山水的步行和视线联系等。

b)街区建筑年代变化度

历史街区内应保存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记载历史信息的物质实体,如历史建筑、牌坊等,它们是街区整体氛围的主导因素[4]。传统街区的整体风貌、历史氛围通过这些物质形态载体得以展现。

c)街区整体风貌维护度

传统街区必须要保留一定规模的风貌较好的建筑,但同时可能由于居住条件不满足需求而出现许多乱改乱搭建甚至随意毁坏的建筑,当这些风貌较差的建筑的数量或体量(高度)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将会对街区历史氛围的整体性及可整治性产生过度消极的影响。街区整体风貌维护度主要将历史街区中四类不同风貌建筑的用地面积占整个街区的比例作统计。街区风貌主要分为四类[5]

第一类风貌完整。内外风貌均没有损坏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修缮过的建筑。

第二类风貌较好。建筑样式和建筑材料等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破损,墙体也有一定的破坏。

第三类风貌一般。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重要建筑构件有一定面积的损坏或者被重新开设,失去了原有风貌特点;建筑质量较好但外部面貌较差的建筑。建筑高度超过18米、低于30米的现代建筑。

第四类风貌较差。风貌已经无存的古建筑;严重障碍建筑;建筑质量严重破坏的建筑。建筑高度超过30米的现代建筑。

B.街巷系统路径

a)历史路网体系变化度

对比历史资料中街区的路网体系,将其与现状路网相叠合,得出历史路网的遗存程度。若街区中保留了80%的历史路网,则80%乘以街区建筑年代变化度的权重即为该项指标的得分。

b)主要街巷界面连续度

历史街区中一般存在承载较多生活交往等功能的主街道,主要分布在重要建筑的一侧,考量这条主要街巷的连续度以及街巷两侧特色建筑的连续度。

C.公共空间节点

a)重要公共空间遗存度

对比历史资料,考量分布在街区内的主要广场、绿地公园、山岗等重要公共空间是否遗存。

b)公共空间体系完整性

考量现状公共空间体系是否完整、连贯。重要公共空间之间是否有步行或者视线联系。

D.重要建筑标志物

a)重要建筑原真遗存度

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得出街区中重要建筑是否遗存。

b)重要建筑风貌维护度

对遗存下来的重要建筑的风貌维护情况。

E.街区边界边界

a)重要边界原真遗存度

对比历史资料,街区中的原真的城墙、绿带、河涌等围合边界是否遗存。

b)重要边界风貌维护度

考量城墙、绿带、河涌等围合边界的风貌维护情况。

3.小结

本研究以“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形态”为研究载体,“价值”为研究主体,构建“评估体系”为研究目的,运用城市意象的解构方法对街区进行研究分析,提取了街区形态构成要素,基于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构建了历史街区形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综合评价的AHP模型[J].基建优化,2001,22(1):46-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EB/OL].(2002-10-28)[2005-08-21]. http://www.gov.cn/banshi/2005-08/21/content_25079.htm.

[3]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1,25(3):70-73.

[4]阮仪三, 孙萌.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 城市规划, 2001, 10(25): 25-32

[5]吴欣燕. 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态价值评估体系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