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城中村公共空间重建与改造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城市化背景下城中村公共空间重建与改造策略探究

姜沅利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城中村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阻碍因素,需要采用更加合理的规划手段和景观手段来治理这一城市公共空间。本文在分析了城中村空间特点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点改造策略,主要包括路网系统、空间组成、文化三个方面。在重建与改造城中村的工作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置入一系列景观手段来改造、优化空间,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文化自豪感。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更新;规划设计

1 城中村概念及现状

1.1研究背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也有较大改善。但伴随着我国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一系列城市问题也随之出现,城中村正是其中最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之一。“城中村”,从字面上来看指的是城市中存留的村落古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地块未能同步发展,逐步与先进的都市产生较大差距,被其包围。城中村的存在阻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和城市整体风貌的提升,旧城更新则是近年来城市建设与改造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但之前的手段往往采用强拆重建等强制暴力方法,其效果却很一般。

1.2形成机制

城中村是中国特有的城市发展现象,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干预的结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与我国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它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阻碍,政府对于居民进行粗放式管理,其主要体现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平衡从而导致的这两者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落差。其次,“利益牵动”也是导致城中村形成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里原有的农田减少或消失,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农田地块被教育设施、商业建筑取代,剩余的村落房屋则被包围在繁华的城市中间,因其交通便捷、生活方便,房价便宜,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青睐,因此当地居民通过租房也可以获取更高的租金利润。

1.3解决难点

    首先,城中村的更新与改造实践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利益,各种社会群体利益互相交织,处理不好甚至会引起较大社会问题。其次,拆迁改造成本较高,费时费力,不仅要考虑人员的安置,还要考虑到如果进行较长时间施工会影响市容市貌。最后,这些城中村背后蕴含着的文化乡土价值,也容易在重修重建中逐渐丧失。

2 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特点

2.1空间混乱破旧

城中村内的建筑建设时间较长,质量低下,违规建筑如自建房等在城中村很常见,布局混乱,安全隐患较大。此外,由于缺少统一的物业管理,卫生环境脏乱差,总而言之,低端老旧的城中村与周边城市的整体风貌显得格格不入。而政府对城中村多采用粗放式管理,长久以来城中村内部的空间环境日益恶化,严重阻碍了城中村的发展。

2.2功能复合模糊

由于城中村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在保留原有的传统功能外,一些新的功能也逐渐由外部渗透进来,但传统滞后的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仍较难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此外,由于街道狭小,空间有限,建筑密度高,这里宝贵的街巷空间被居民充分利用,居民的活动方式与街巷空间层次密切相连,表现为模糊且高度复合的功能空间。

2.3经济发展较慢

城中村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较高,其收入主要来自自身的劳动力及房屋出租,由于综合条件的局限,这里发展的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为手工业、零售等二、三产业。城市里的一些菜市场、批发市场主要集中在城中村。此外,这里的生活成本也比城市空间低。

2.4兼具文化内涵与城市情怀

城中村与现代城市相比,具有较为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首先城中村保留原始村落的形态特征,一些古老的居民楼能给人以岁月流逝之感,具有一些乡村较为质朴的特征,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的文化或多或少地渗透入城中村内,这两种文化在城中村同在,碰撞。其次,城中村的居民关系也是宝贵的人文财富,在长期的交往生活过程中,这里的居民不论是从生活习惯,还是文化观念上达成了一定的关联与共识。而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淡漠的,城市文脉也随着人际关系的冷漠而流失。城中村的发展背景和建设背景,使得这里的居民之间存在十分丰富、亲切的社会关系网,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城中村所代表的这种城市生活的价值观和熟人社会关系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3 微更新与改造手段

    从多年的城市改建实践经验和教训来看,对城中村大拆大改的暴力手段不仅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还会造成资源浪费,有违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化已经基本完成的大背景下,面对城中村这一问题,应该以微更新为主,尽量保留地方特色和有用资源,结合必要的改造措施,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以微小的手段介入建成的空间环境中,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手段来进行空间优化。根据现状问题,主要着手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路网系统的修补与完善

道路系统的合理规划是一个有序空间的基本要求,而城中村的道路的主要问题在于街道路面损坏严重,路网复杂,周围环境脏乱,人车分流混乱,安全性差等。在城中村高峰期的交通堵塞现象是很常见的,因为不合理的道路规划,导致了交通系统的混乱。因此,城中村内街道整治工作的重点在于根据主要人流量合理划分主次道路,尽可能做到人车分流,优化村内道路交通系统,还要注意在道路交汇点处设置一定的交通设施如路标、路障、路灯、指示牌、无障碍设施、停车位等,提高内部交通的安全性。同时要改善街道环境,可以加设公共卫生设施,主要包括垃圾桶、垃圾中转站和公共厕所等,在设计时这些设施的形状或颜色应考虑与周围质朴的生活环境相协调,不应过分突出。

3.2公共空间的重构

首先要致力于创新户外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户外空间是城中村和城市沟通重要渠道之一,它的开放与否能直接影响城中村与城市的融合进程。其一,应引入城市优质资源,保障最基本的居住环境质量,通过设置一些过渡式开放空间,创造更多交流空间。如布置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小花园、广场、健身区等,打造开放、互融、的户外空间,搭建沟通基础。其二,由于城中村普遍有紧密的建筑群组成,场地内缺少绿化装饰,从注入活力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用地紧张这一重要限制因子,城中村应通过尝试在建筑立面进行立体绿化的设计与布置、在每家每户门口进行小花坛的安置等方式更新户外空间环境,打造绿色、生态的健康型户外空间。其三,在更新原则上,对于基础较差的在小修小补后再根据需求进行提升,对于环境基础条件较好的户外空间则应锦上添花,避免浪费资源。特殊情况下需要增补缺失的户外空间时,还可适当修改用地功能。

3.3文脉延续

城中村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要善于挖掘历史人文景观,持久的发挥空间文化价值,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绝大多数城中村的街巷肌理基本已经成型,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保留原有格局,创造新的价表现,例如国内有很多古镇景点都是在城中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成的,他们既没有破坏原来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没有抛弃场地内固有的文化特色。多年历史沉淀带来的饮食、环境、人文素养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在进行微改造的过程中都可以适当保留与发扬,使这些本会隐没的文化因子伴随着空间的优化升级能被大众更好的了解与接受。城中村文化景观设计可以从植物和小品入手。首先可以保护与发展乡土树种,培养特色树种,其次,雕塑小品的使用不仅是空间的点缀,也可以反映出场地的文化特色,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塑小品,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城中村迁移住户的归属感。

4 结语

城中村作为一个相对独特的城市空间群落,在充分了解其空间特色后,应主要采用微更新的手段,主要从道路、空间、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空间优化,改善混乱、老旧、落后的现状,以最高效的方式使之与发达的主城区尽快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01).

[2]杨建.探索“城中村“现象及改造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