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中的复调理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李尔王》中的复调理论研究

姜涵   ,张红菊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复调理论最早由20世纪西方和俄国重要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M·M·巴赫金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于1963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 用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话语。复调小说是指“多声部性”“全面对话”的小说。《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长期以来, 莎剧学者们对该剧的解读多停留在分析“悲剧性”、“人物性格”、“疯癫形象”、“父权与女权意识”等方面, 却未留意剧中内容和结构还融入了大量的复调因素。因此, 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 引入复调理论对剧本进行重新解读, 探讨莎剧的复调叙事艺术特色。

关键词:复调理论;巴赫金;莎士比亚;《李尔王》

一、引言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设计了许多人物对话的悖论,在这些悖论的背后,蕴含着隐藏的社会秩序、人物的情感,以及作者对于剧中人物或社会的情感倾向。 通过复调方式,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多种对话特征,如共时双语对话、多声部的人物意识和狂欢化时空中的复调对话。但与此同时,国内外对李尔王复调的研究还处于比较表层的状态,大多是从主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对话和表白都呈现出鲜明的对话色彩。本文将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切入点,从对话关系、共时双语、狂欢化等角度分析小说的复调,揭示其人文情怀、多元价值及其深刻的文学意义。

二、复调理论及《李尔王》介绍

复调理论是苏联学者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产生的的概念,借用音乐学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中的“多声部”现象,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单一旋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细致而系统的阐述了复调小说理论概念。复调小说是指“多声部性”“全面对话”的小说,具有以下特征:主人公是表现自己观念的独立主体,人物独立的思想观念是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小说的全面对话性,共时性的横向艺术描写,这些特征形成复调小说真正的独特性。复调小说理论主要是通过多样的声音形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思想意识, 并且不同声音融合之后又形成一个具有全新思想的立体式、多层次的整体结构, 能够进而突出展现作品的主题。

在这部《李尔王》中主要分为五幕戏剧:第一幕李尔王在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违心奉承中赶走了小女儿;第二幕小女儿远嫁到了法兰西,李尔王也即将被两个女儿虐待赶出王宫;第三幕李尔王被赶到荒郊野外,遇到了王子和小女儿;第四幕小女儿和王子征战英国,但最终以战败结局;最后一幕小女儿和王子被杀,大女儿和二女儿互相残杀,李尔王抱着小女儿崩溃死去。《李尔王》该剧本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明显且多样化的复调叙事特征,共时对话的双声性,人物意识的多声部性,对话的狂欢性贯穿作品的始终。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重新诠释这部戏剧,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更加多样的思想内涵,提升《李尔王》的研究价值,也让我们对戏剧中复调特征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三、《李尔王》中具体的复调特征

1.共时的双声对话

在莎剧《李尔王》中, 无论是对白还是自白, 都体现出明显的对话特征, 李尔王与剧中其他人物的话语中隐含着他人的话语, 隐蔽着双重主体的重叠, 突出了意义的“双重指向”和意识的“两相对立”。在第一场中, 李尔王在试图获得小女儿的爱的宣言无果的情况下回答:“没有只能换到没有 (Nothing will come of nothing) ”。这句话中,他话语中的第一个“没有”是对考狄利娅先前回答的复述, 并带有她的评价性的含义; 而第二个“没有”则是李尔王自己的声音, 是愤怒的表达和威胁, 暗示着如果小女儿不示好, 他便会立即剥夺她的继承权和所有嫁妆。从更加深层的角度来理解, 考狄利娅的“没有”是拒绝爱的功利性的交换, 而李尔王的“没有”是指爱可以衡量与交换。由此可见, 李尔王的“双声语”反映了两种实际对立的价值观的抗衡。第四场时, 李尔王对着他的骑士的面说道:“他不高兴回来!”表面上看, 这是他的自言自语, 事实上, 李尔是利用骑士的话来宣泄他对大女儿的下人奥斯华德的“竟然敢不高兴回来听命”的极度愤怒, 也是对大女儿和她的下属们竟敢公然违背他的旨意的表现的震惊和质疑, 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李尔对“他者”声音的否定。李尔王双声语的背后其实是两大话语体系的激烈交锋——“长尊幼卑有序、忠君孝父”的权威话语与“以下犯上、忤逆不孝”的反抗话语的斗争。正如巴赫金对双声语现象这样说到:“一组对话中, 两句对话的发话和驳话,本来应该是一句接着一句, 并且由两张不同的嘴说出来;现在两者却重叠起来, 由一张嘴融合在一个人的话语里”。在莎剧《李尔王》中, 一个人内心中不同的自我意识可以在同一段独白中展示出来, 这种多种思维和意识的冲突使得戏剧中人物的特征更加立体化。而莎翁笔下这种多元化的复调对话的独白, 真实的再现了主人公的心理过程。第二幕第三场中, 李尔王的对话性的独白反映了他被两个女儿剥夺了仆人后内心巨大的悲痛及愤怒的自我意识。此时, 有两个声音在李尔的内心同时开始对话:一个是屈服的服从女儿们的安排的自我的声音:“那么天啊, 给我忍耐吧, 我需要忍耐!神啊......叫我默然忍受吧”;另一个是维护作为君王和父亲的尊严、想要抗争报复的自我的声音:“让我的心里激起了刚强的怒火, 别让妇人所恃为武器的泪点玷污我的男子汉的面颊!不, 你们这两个不孝的妖妇, 我要向你们复仇”。这两种声音之间的强烈斗争, 让李尔王的内心世界在接受屈辱的安排和奋起反对抗击之间痛苦的难以抉择。这种双声对话体现在主人公自我的多种意识之间的斗争和挣扎。

2.多声部的人物意识

在莎剧《李尔王》中, 通过各种独立意识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对话性关系在戏剧中通常通过对白、自白与旁白表现出来, 体现出多种不同的世界观, 使得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的特点和局限。莎翁让作品本身成为一个广阔的舞台, 不同思想、不同地位的主人在台上轮番上演, 发出自己的声音, 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他们之间互不融合, 互相争锋,各自独立。譬如, 对于李尔王向三个女儿要爱的誓言这一事件, 作者通过主人公们的各自视角展开叙述, 从而将整个故事在同一层面下展现出来, 使完整的事件变成了不同视角下的碎片, 真实存在于向多方向的延伸发展之中。在第一幕第一场, 李尔王对三个女儿说道:“告诉你们吧, 我已经把国土划成三部分……孩子们, 在我还没有把我的政权、领土和国事的重任全部放弃以前, 告诉我, 你们中间哪一个人最爱我?我要看看谁最有孝心, 最有贤德, 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此时, 李尔的话语在传递着“语言的结果将决定财产的多少”这样一个暗含信息, 从而引起了大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以“我对您的爱, 不是言语所能表达”、“我爱您胜过爱自己的眼睛”、“我爱您是不可以数量计算的”和“只有爱您才是我无上的幸福”等竭尽奉承的语言迅速回应李尔王的考验。由此可见, 在她们各自的意识里, 都清楚自己要付出的只是语言而非行动, 所以, 争相以虚伪的华丽辞藻来换取利益, 使得虚情假意替代了纯纯忠贞。在她们俩的依次表白之间, 莎翁给考狄利娅两次旁白:“考狄利娅该怎么好呢?默默地爱着吧”、“那么, 考狄利娅, 你只好自安于贫困了!可是我并不贫穷, 因为我深信我的爱心比我的口才更富有”。这表明, 考狄利娅的内心在思考真爱的价值是否能够说出来, 与她的两位姐姐的逢迎与虚伪形成强烈对比,读者和观众能够明显而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价值观念和内心的冲突。这种戏剧的旁白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对话的内容就不只是引号内的内容, 文字上的内容, 还包括文字以外的画外音以及空白的思考。

3.狂欢化时空中的复调对话

狂欢化提供了一种可能, 使人们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结构,真正消除了人的外在的束缚和局限, 并实现对官方话语和现实秩序的暂时性的完全颠覆。在《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中, 在考狄利娅诚实的表达了她的心声后, 李尔王勃然大怒道:“凭着太阳神圣的光辉, 凭着黑夜的神秘, 凭着主宰人类生死的星球的运行, 我发誓从现在起, 永远和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啖食自己儿女的生番, 比起你, 我旧日的女儿来, 也不会令我更憎恨。”此时, 他的话语中充斥着地道的狂欢式广场语言, 是“骂人话、指神赌咒与发誓、诅咒”的赤裸裸的宣言。后来, 当肯特建议李尔王收回命令时, 他又急不可耐地迁怒于肯特道:“凭着阿波罗起誓——”、“听着, 逆贼!……去!凭着朱庇特发誓, 这一个判决是无法改移的。”这种以神圣的名义发誓咒骂自己的女儿和忠臣, 一方面体现了李尔王独白话语的霸道, 要求对神圣的权力和虔诚膜拜;另一方面也渗透着对神圣氛围的降格, 使原来象征着威严至尊的“宫中大厅”降为“形形色色人们相聚和交际的”狂欢化广场, 更使李尔由一个应该“金口玉言”的国王降格为彻底的无赖。

四、结语

本文对巴赫金引入小说的过程以及复调小说的特点进行了阐释,用复调理论对《李尔王》进行了解读,为以后研究小说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同时也为复调小说提供了更多的支持。用复调理论来分析小说,加深了我们对戏剧的理解,更深刻的领悟到了真与假,宽恕与爱的内涵,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多元化平等对话有了更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Rio-JeHiffe, R. Obscurity s Myriad Component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illiam Faulkner. Cranbury:Rosemont Publishing&Printing Corp,2001.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 (第5卷) :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3]威廉·莎士比亚.李尔王[C]莎士比亚戏剧经典.朱生豪, 译.译林出版社, 2018.

[4]夏青.论莎剧《李尔王》的复调叙事特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50-55.

[5]张杰.张杰文学选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姜涵(1999- ),女,山东协和学院英语专业,专注于英美文学研究。联系方式:2464008075@qq.com;15653105780

张红菊(1982- ),女,副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专注于英美文学和外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