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性遵循与价值诉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性遵循与价值诉求

①黄赟,②黄愉航

①320401198810243418 ②44018319870807413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已经迈进新时代的历史征程,教育已从规模扩张顺利步入质量提升的轨道,但社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社会剧变的可能性加大,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中国教育正处于社会混变期的时代背景之中,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勾勒了一幅宏伟蓝图,其终身教育理念和构建服务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社会转型开启了智慧之旅。从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的过程是教育理性化过程,随着时代变迁教育理性与教育价值从博弈经历耦合再到趋同,终身教育理念以重新审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逻辑起点,反思和批判传统教育之弊,重构教育新形态,其理性与价值始终辩证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终身教育;理性遵循;价值诉求

引言

从我国当下推进终身教育立法的舆情看,对于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乃至紧迫性,已经越来越趋于一致。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种舆情是推进终身教育立法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性、前提性积极成果。在立法方面,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立什么样的法、怎样立法的问题。就此,本文就制定“终身学习促进法”,谈一些思考与建议,以期促进立法目标实现。

1终身教育事业的建设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特点

1.1终身教育要根据我国社会和经济特点选择形式和渠道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又处于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和知识型社会的转型期,对终身教育的需求应该比其他所有国家都迫切、需求量也会大得多,这必然会加速终身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无论是校园还是职场,作为终身教育推进的先导,我国成人职业教育、成人社会教育的供给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因此,要开办多种形式的终身教育机构,尝试各种教育模式,努力扩展教育覆盖面。

1.2终身教育要考虑到我国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现实

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着不平衡的现状,中西部相比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对终身教育的认识和受教育条件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应该仔细研究考察各地的终身教育实际情况,努力缩小各地差距,如鼓励引导发达地区的终身教育学校、机构、组织开办远程教学,借助于网络把教育触角伸入欠发达地区,把终身教育的理念、资源带入其中,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又可以快速开展教育活动并取得教育成果。

1.3终身教育的设计和布局要有坡度,目的和结果要有高度

根据日本终身教育学家森隆夫提出的终身教育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不是单一的就业培训、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等等,它是一种时间跨度最长、涵盖范围最广、灵活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其教育对象有各色人等,受教育目的五花八门,因此,我国终身教育的开展,切忌简单化、格式化,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细分层次,形成渐缓坡度,注意按坡度的高低衔接相应的教育资源、选择适合的教育模式,科学地设计布局。

2理性追寻之思: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耦合趋同

2.1中西方哲学中的理性界定

理性是哲学最本质的研究对象,理性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有不同的涵义,这便导致理性的追求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成为永恒的哲学根本追问,自然也就成为了理性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理性得不到因应历史发展,历史也就归于静止。无论理性如何发展,中西方的理性演进之路仍然清晰可见,从古代中西方哲学起点延申出的两条逻辑主线,演绎了两种文化和造就了两种文明,因此,理性界定的前提是要厘清中西方哲学精神本质。中国哲学背景起源于陆地文明,即国土就是世界,哲学思想孕育于儒家和道家,因此侧重伦理道德和天人合一宇宙观,根在于“仁”;西方哲学背景起源于海洋文明,维持商业繁荣必须依靠数理推理,其思想孕育于古希腊,且注重追寻自然世界本源,根在于“知”。由此,“仁”和“知”构成了中西方哲学理性遵循的两支脉络,划分了主观与客观两个文明边界,从而自始至终演绎着不同文明背景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2.2教育理性的内涵建构与逻辑遵循

“如果说哲学的真正任务是认识理性,那么教育的真正任务则是遵循和培养理性精神”。这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阐释了哲学理性与教育理性的内涵,教育理性随着哲学理性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可从哲学理性中找到教育理性的思想渊源。伴随着自然科学加速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合理性”概念,将其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这恰恰从哲学精神起点上分别应对了中西方理性的“仁”和“知”。即工具理性强调是只受功利动机驱使而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不关心目的、手段或动机的正当与否,漠视人的情感与精神价值,与之相反,价值理性强调的则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手段去实现预期的目的的正确性,而不管其结果如何。

3价值溯源之探: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迭代演进

教育价值所反映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维度方面的价值取向,在现代教育哲学史上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此消彼长。科学主义强调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重视科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和实用性;人文主义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重视追求人性与生俱来的真善美的天赋,是完美人性和美好生活的内在统一,而为谋生获取物质满足则不在这一价值范围内。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都从不同程度上关注教育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的逻辑和联系,在不同的社会时代体现不同的立场,这是由人类社会变迁的导向所决定的,从侧面也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且生产关系单一的情况下,科学主义教育思潮长居主导地位,这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也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价值的内在需求,因此,伴随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必然导致两大思潮更替演进,这亦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在教育价值诉求层面的集中体现。

4终身教育之蕴:理性与价值走向完美融合的新进阶

从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的过程是教育目的的理性指向,是理性化或祛魅过程,并非盲从或刻意为之;从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时代变迁也是基于教育本质内生动力及教育客观发展规律的理性遵循,并非主观意志所能转移,这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实践存在,是教育理性效能再次释放。终身教育在教育的整个历史演进中始终以教育理性和教育价值两个向度为指引,对理性人和理性社会的理解不懈自我追问、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这也恰恰是教育理性的本质意蕴和人类社会主观价值诉求,是理性与价值自始至终完美演绎的辩证性指向。终身教育理念不单是表象上体现的全时空领域学习,而是以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为目标,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要素于一体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便重新建构教育场域。在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历史节点,终身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是具有进步性和批判性的,以“新时代”为历史切入点,高扬终身教育观,完美契合了教育理性与教育价值二者始终辩证同一指向——“人的全面与终身发展”。

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广泛借鉴外部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想方设法丰富终身教育的教育资源。以提升广大终身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学识能力为起点,以满足社会各阶层实际学习需求为抓手,以大力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等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吴遵民.终身学习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极其发展过程[J].教育评论,2014(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