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姚远

贵州省龙里县双龙外国语学校   551200

摘要:思辨能力是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的总称,是一种高等的思考方式,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思考素质,它要求初中生通过分析、推理、论证;评价、判断等综合性的探索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关系的探索。

初中历史是以历史时间、人物、发展规律等为中心的课程,只有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以史为鉴”,以客观理性的认识历史,并从中吸取前进的精神力量。本文立足于对思维的认识,从情境巧设、无疑、感知历史等方面,综合实践教学实践;历史解读与辩证分析五个层面探讨初中历史课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思辨能力

引 言

初中历史是记录人的发展过程的人文课程,其内容涉及了所有的社会生活,具有综合性、因果性、主客观一致性等特点。

初中的历史,不能单纯地堆积、机械地去回忆,要从文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掘出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科学观念和成功经验;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用一种理性的、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总结,分析得出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发展和自己的行动。

因此,初中语文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要求更高,老师要掌握其思维发展的规律,并将其与其自身的特色相联系,将思维培养贯穿于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同学们思考和学习。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个人对某一事物抱有强烈的怀疑、好奇等积极的心态,并在这种心态的作用和驱使下,能够自行解决问题。

思辨来自问题,只有保持情绪高涨、积极乐观、情绪饱满、思想活跃,才能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然而,从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来看,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流程僵化,教学内容一成不变;长期以来,学生的消极态度限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削弱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历史问题融入到具体、真实、直观、有趣的情景中去,让学生把自已置身于环境、分析环境、发现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情感上走上问题思考之路。

就拿《鸦片战争》的第一节来说吧。初中生成长于和平年代,目睹了祖国最繁荣、最强大的发展阶段,加之我们一贯提倡和平、博爱,因此,学生很难了解战争的实质;他对战争的了解太少了,这会让他无法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播放与鸦片战争有关的影片,突出战争的场面,以及清政府签署、签署英国《南京条约》的情景,营造出贴近历史、视听一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的冲击。

在录像结束之后,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英国为什么要打一场仗?英国打这场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种生动的情景,激起了学生对战争的热爱,激起了他们对战争的热爱,激起了他们对战争的本质和英国战争的意图的思考,从而使他们真正地做到了“以情促思、以思促学”,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无疑生疑,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困惑是思维的开始。在初中历史的研究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能够从绝对的怀疑中发现问题,以思考为依据,对史料、历史发展规律等进行甄别和深究。因此,初中历史课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激发出问题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比如,在《改革开放》的历史知识的解释中,老师可以使用“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怀疑:

习近平为什么说,“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一代地继往开来?”这是一个与时代相联系的问题,引导同学们从发展的历史的观点来探索深化变革的意义。

以上问题层层递进,贯穿过去和现在,联系将来,让同学们解决问题,回溯历史,联系实际,思考辨析,帮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感知历史,提升思辨的敏感性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式,导致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他们的思维意识很差,历史的历史知识“是什么”,没有与历史事实、历史人物产生精神上的互动,对历史的认知只局限于表面现象,无法把握历史的时空关联,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

本文从《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节地讲授入手,探究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成因,是一个富有挑战和自主思考的问题,然而,教科书上有关三代王朝灭亡的描写与资料却很匮乏,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根据初中生的认识特征,对史料、图文资料进行充实和拓展,三代王朝的兴衰史评论。

例如,在指导同学们探寻西周覆灭的实质原因时,可以引进“战火戏君”这个成语;在引导同学们探索夏朝的覆灭时,可以引进“成汤灭夏”一章,让同学领悟“网开三面”的历史故事,与成汤的仁义大度、夏桀的冷酷无情相比,更能体会到他囚禁和颠覆这位罪大恶极的君主的历史必然。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思维和辨别的内在动力,老师们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材料;同时也为学生们能够灵活地思考和辨别历史事件,从而促进学生从感性到逻辑思维的转变,使学生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思辨。

四、解读历史,强化思辨的逻辑性

对历史事实问题的深刻认识,不是初中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终极目的。因此,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要掌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以情景教学强化学生思辨的逻辑意识;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提问。其次,要引导学生从正、反、多维度等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一种常态式的质疑,让学生不断质疑、思考、创新、探索。

通过《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教学,老师可以从中汲取学生对战国时期战争的观点。“从历史上来说,这是一种试探性的制度,分封是正确的,让诸侯自己养兵,是一场灾难”,“春秋时期的战争,使百姓生活困苦,于社会发展不利”;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使华夏人与周围国家的融合,有其正面作用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的影响角度,对战国时期的战争进行辩证认识。

结束语

思辨是思维和辩证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法。初中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代的影响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价,并能自觉抵制不良历史思潮和非理性历史信息。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情境,无疑生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问难。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对历史的认识,来展现历史的真实,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能从多角度解读历史,辩证分析,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和系统,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晴峰.初中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1):124-125.

[2]徐琦.浅议初中历史思辨性教学与史料实证的融合途径[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5):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