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海航空搜救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远海航空搜救问题研究

赵伟

空军航空大学 航空基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远海搜救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了远海航空搜救特点,梳理了当前我国远海搜救力量建设存在的不足,从构建远海联合搜救指挥体系、加强固定翼飞机的投送能力、打造军地联合远海搜救力量、建立远海搜救直升机起降点等几个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远海搜救;指挥机制;搜救飞机

1  远海航空搜救特点分析

远海航空搜救是针对远海落入海中遇险人员的一种包含搜索救援、精准定位、海上救治、伤员后送和后勤保障等要素的复杂联合行动,远海搜救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 搜救空间广

虽然我国海上搜救中心先后在北海、南海、东海成立了救助队,并划分了相应的救援责任区,但覆盖的海域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远海,当风流因素导致偏移不能精确确定遇险人员的位置时,需要不断地扩大搜救空间和搜救海域,也需要及时调整搜救海域的位置和范围。

1.2 搜救时间紧

遇险人员在海水中极有可能处于受伤或昏迷状态,加上长时间在海水中浸泡,极易发生淹溺、低温、淡水缺乏等问题,致使遇险人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尤其当遇险人员掉入深海远海海域中,远海海域海水冰冷,人体机能很容易紊乱,血液也流动不畅,造成缺氧,人会进入昏迷状态,因此搜救行动的成功与否也与落水人员在海水中的生存时间息息相关。

1.3 目标定位难

由于海域范围广,遇险人员一旦落入海水中,尤其在远海时,搜救行动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比大海捞针更困难的是,完全不能确定飞行员落水海域,搜索工作会异常困难,其搜索范围太大,搜索区域难以精准判定,且远海海况不好,受风和潮流影响,搜救目标一直处于动态变换过程[1]

2 美国远海航空搜救现状分析

美军的远海航空搜救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经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实践发展,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远海搜救机制,并先后4次经过美国国会审议修订,以法律条令的形式颁布实施,确保了远海航空搜救建设的落实,在历次战争中为搜救遇险人员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2.1 指挥机构高效畅通

美军建立了完善的远海搜救指挥体系,在专门的搜救中心指挥下,拥有战斗搜索与救援和战斗幸存者规避定位两套搜救系统,在 CSAR和CSEL系统的帮助下,依托所在战区的部队、军事基地等组织战场搜救行动,制定出争分夺秒的搜救方案,并集成到大部队作战行动计划中。美军现役搜救装备全部具有无线电搜寻和话音、数据通信功能,新型号具备GPS定位功能,主要型号还兼容国际公共搜救卫星频道,形成了军力所达范围内的搜救能力。美军目前使用的搜救装备主要针对飞行员和特战人员,采用地面人员搜寻,空中直升机、无人机等多种搭载平台搜寻的方式,运用卫星定位、卫星通信和单兵无线电台、数字加密等技术手段,将被搜救者、地面搜寻人员、空中平台以及搜救指挥中心连成一体,形成完整高效、安全可靠的搜救体系。

2.2 空中搜救设备先进

从远海空中搜救装备来看,美国拥有配备卫星定位系统、导航系统、红外系统、救生绞车、吊架、吊梯、救生艇等设备的搜救直升机。同时,还拥有配备搜索雷达、照相设备、导航系统和救援空投设备的C-130型固定翼救援飞机,它是一种以海上搜救为主的多功能军用运输机,除远海搜救外,还可以执行包括物资空投、空中加油、指挥通讯联络和人员、装备运输任务。目前美国海岸警卫队共有27架HC-130H,部署于美国周边的五个海岸警卫队机场(CGAS),主要用于远海搜救任务[2]

2.3 伞降救援技术成熟

美国空军在全球20多个基地驻有伞降救援队,可以随时出动赴任何地区执行搜救任务。其中,包括第23联队、第18联队(太平洋)、第48联队(欧洲)、第24联队(特种部队)等十余个建制部队,可实现战斗搜救全球覆盖。各联队编设1~5个伞降救援中队(Pararescue Squadron,PJ),中队由2~4个救援组(20-40人)组成,负责实施战场遇险人员搜救、人道主义救援和航天员搜救等任务。

3  我国远海航空搜救存在问题

3.1搜救指挥体系不完善

从体系设计上来看,存在体系建设不完善,彼此不兼容,救援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救援作业标准模糊、服务保障制度不完备和救援监管机制缺乏等问题。而远海搜救涉及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海军以及空军等多个部门,由于各海上搜救参与主体来自不同行业领域,彼此间并未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有着差别化的利益诉求,加之对组织认同感缺失,相关制度配套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凝聚力,大都按照利于自身利益的原则行事,导致应有的功能作用无法发挥出来,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3.2远程投送能力不足

通常远海救援模式都是先援后救,通过投放救生艇和其他救生物资可以很好的延长遇险人员的远海生存时间,因此要满足远海空投救生物资的需要,具备专用远程投送能力的固定翼飞机就必不可少。固定翼飞机具有的两个特性也决定它在远海救援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可以作为一个卓越的搜索平台和运送空投补给品或伞降救援人员的运输工具,其次,它具有飞行速度快、航程远、载荷能力强、搜索救援半径大等特点,可以弥补直升机远海搜救的短板。我军虽然现在拥有一定数量的运输机,但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投送能力。

3.3军地联合搜救机制不健全

我国地方专业搜救力量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安全风险防范制度完备,应急响应机制健全,既装备有直升机、近岸快艇、救助拖轮等大型搜救装备,又配备了救生快艇等小型打捞装备,借助地方海上搜救力量在潜水救生、水面救援等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部队“准确定位、快速到达、及时发现、安全营救”的应急搜救能力。虽然我国在2017年首次提出了军地联合远海救援机制,但在军地联训联演、磨合指挥、整合资源、聚合力量等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

3.4中转起降地点缺少

当事发海域超出搜救直升机最大航程外后,且缺少空中加油设备的情况下,直升机续航能力不够,中途也没有补给站,这就极大地压缩了救援黄金时间,因此我国直升机要想实现远海航空救援,就必须建立以岛礁为基础的直升机起降点,以此来当作搜救直升机的中转点,扩大其搜索半径和续航时间。

4  我国远海航空搜救建设设想

远海搜救部门要加快出航速度、配备先进搜救装备,以提高搜救成功率。同时,要快速界定远海搜救范围,构建基于卫星通信监控系统、中远程搜救飞机、大型搜救船舶、深海扫测打捞装备的远海搜救救援体系。

4.1构建远海联合搜救指挥体系

依托多级指挥协调机构,梳理纵向、横向之间的指挥协调关系、指挥协调内容和流程,构建远海搜救指挥协调机制。指挥协调机制既要充分考虑各要素的指挥现状,进行统一的集中指挥,又要释放各个要素的指挥效能,发挥各要素的自主能动性。发展以“北斗”为主导的搜救指挥终端和用户设备,搭建航空搜救情报和指挥网络平台,将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导航定位功能大限度应用于搜救指挥领域。在现有情报通信手段基础上,通过开发“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技术为搜救平台加装空间数据链[3]

4.2加强固定翼飞机的投送能力

发展具备远海搜救能力的固定翼运输机、无人机等。固定翼运输机用于搜救可以弥补空军没有搜救舰船的短板,实现快速发现、物资补给、空降救助等功能。建议开展固定翼飞机投放硬式动力救生艇技术研究,完成空投救生艇的选型,研发相应空投伞具和辅助空投设备,并需对载机进行适应性加改装,确保救生艇可以安全快速装卸并空投。

4.3打造军地联合远海搜救力量

远海联合搜救力量在组建形式上,可分为军队建制、地方政府、社会动员三种类型的搜救力量。军队建制搜救力量,是军队建制、管理、使用的搜救力量,主要包括我军编制内担负搜救任务的陆、海、空搜救部队,是远海联合搜救行动的拳头力量。地方政府搜救力量,是地方政府建设、管理、使用的搜救力量,由国内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组建、明确搜救职能、赋予搜救任务的国家搜救力量,是远海联合搜救的重要力量,与军队搜救力量共同构成了远海联合搜救行动的主体。社会动员搜救力量,是通过签订征用合同、租借、应急补充等方式,从国家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动员的各种搜救力量,是实施远海联合搜救行动的坚实基础和重要补充。

4.4建立远海搜救直升机起降点

构建以岛礁为基础的岛链式远海基地作为直升机起降点,增加其续航时间和搜索半径,同时也可以摆脱搜救直升机对陆地基地补给的依赖。2017年我国在吉布提建立了首个海外保障基地,为我国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进行护航行动的海军编队提供后勤保障,从吉布提出发,我军可以快速抵达非洲和西亚海域的任一地点执行远海搜救任务,这为我国执行远海任务的海军编队提供了安全保障。

5  结  论

目前我国的远海联合搜救体系仍处于起步、摸索、构建的过程中,对国外远海搜救体系建设、应用实践经验和特点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我军建设符合未来战场需要的远海联合搜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未知条件下的远海搜救任务复杂、突发性强、环境陌生、指挥协调困难,我们必须在平时做好准备,要本着任务牵引的原则,结合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变化,立足我们现有的装备和力量,进行长期准备、充分准备、多手准备,确保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安全顺利完成远海搜救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嘉.海上救援直升机在我国应用现状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9).

[2] 杨立波.远海深海搜救装备建设思路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34(06):96-99.

[3] 崔世甲.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