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带成像+放大肠镜对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3

窄带成像+放大肠镜对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

陈用军,王鑫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409000

【摘要】目的:分析窄带成像+放大肠镜对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近年来(2021.6-2022.5)期间在黔江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所有需要行肠镜检查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对患者采取窄带成像+放大肠镜检查,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在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以pit分型判断患者病理形态变化检测的准确性、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分析可见,窄带成像+放大肠镜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并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在不同的检验方式下对患者病理形态变化检测的准确性对比可见,两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干预中对患者用窄带成像+放大肠镜检查则能够帮助临床明确患者病型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病理检查对比并无明显差异,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疗提供可靠检查依据。

关键词:窄带成像;放大肠镜;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

引言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并无特异症状,因此大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就诊时多已经处于晚期阶段,而中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远不如早期,因此,如何提高早期患者的疾病检出率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是临床关注的重点[2]。窄带成像+放大肠镜具有无创、诊断率高等优势,能够对患者结直肠黏膜表面的CP等进行检查,从而帮助临床判断患者的病型,是早期结直肠癌患者近年来常见的诊断方式之一[3]。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用窄带成像+放大肠镜检查,旨在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详见下文所示。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近年来(2021.6-2022.5)期间在黔江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所有需要行肠镜检查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50岁,平均62.59±2.57岁;纳入标准: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UC、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检查前均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加入;意识清晰能够配合研究开展;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检查开展者;合并其他严重恶性肿瘤疾病者;检查相关禁忌证者。

1.2方法

采用Olympus GIF-H260Z(具NBI+ME功能)肠镜检查,先白光模式观察,发现病变后切换到NBI模式观察病变表面的血管结构,再放大观察,并按JNET分型(The Japan NBI Expert Team classification)进行分类,预测其病理类型。然后采用0.4%靛胭脂染色,非放大观察病灶的形态边缘及表面结构,再放大(70-100)倍观察,腺管开口按工藤分类法进行分类,预测病理结果。若白光模式检查阴性,则NBI模式全结肠再检查一次,若NBI全结肠检查仍阴性,则实验结束,若NBI检查发现病灶,则再按上述处理。

根据病灶的大小形态不同分别采用常规电切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病灶均回收送病理活检,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诊断金标准。

1.3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在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以pit分型判断患者病理形态变化检测的准确性、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NBI+ME肠镜下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并进行Kappa检验评价NBI+ME肠镜下诊断早期结直肠癌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

  1. 结果

2.1分析与病理检查的pit分型判断患者病理形态变化检测的准确性

分析可见,窄带成像+放大肠镜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并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所示。

1:与病理检查的pit分型判断患者病理形态变化检测的准确性对比分析【n%)】

组别

炎性息肉(n=15)

增生性息肉(n=12)

腺管状腺瘤(n=20)

绒毛管状腺瘤(n=10)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n=8)

癌(n=15)

窄带成像+放大肠镜

1型

4(26.7)

5(41.6)

3(15.0)

2(20.0)

3(37.5)

6(40.0)

2型

3(20.0)

2(16.7)

3(15.0)

2(20.0)

1(12.5)

4(36.7)

3型

2(13.3)

3(25.0)

3(15.0)

3(30.0)

1(12.5)

2(13.3)

4型

3(20.0)

2(16.7)

4(20.0)

1(10.0)

1(12.5)

1(6.7)

5型

3(20.0)

0

7(35.0)

2(20.0)

1(12.5)

2(13.3)

病理检查

1型

4(26.7)

3(25.0)

3(15.0)

2(20.0)

2(25.0)

6(40.0)

2型

4(26.7)

2(16.7)

4(20.0)

3(30.0)

1(12.5)

4(36.7)

3型

2(13.3)

5(41.6)

4(20.0)

1(10.0)

1(12.5)

2(13.3)

4型

2(13.3)

2(16.7)

2(10.0)

2(20.0)

2(25.0)

1(6.7)

5型

3(20.0)

0

7(35.0)

2(20.0)

2(25.0)

2(13.3)

2.2分析与病理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率

分析在不同的检验方式下对患者病理形态变化检测的准确性对比可见,两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所示。

2:与病理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对比分析【n%

组别

例数

敏感度

特异度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窄带成像+放大肠镜

80

74(92.5)

76(95.0)

72(90.0)

72(90.0)

病理检查

80

74(92.5)

76(95.0)

76(95.0)

74(92.5)

X2

--

0.000

0.000

1.801

0.391

p

--

1.000

1.000

0.179

0.532

  1. 讨论

近年来,受到群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直肠癌呈逐渐增长趋势发展,有一定的致死率,远期生存率相对较低。需在确定病情后尽早对患者采取治疗措施延长生存时间,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4]。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现如今,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途径[5]。我国是消化道疾病高发地区,人们对结直肠的早诊早治意识尚较薄弱,因此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是中晚期肿瘤,常常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亟待对该地区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6]。但早期结直肠癌在我国的检出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我国内镜医师对早期结直肠癌疾病特征缺乏认知有一定关联,同时我国居民对该病并不十分重视,同时在病理检查中,由于部分患者早期并无显著特征变化,且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部分患者不愿意配合临床检查,或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检查时也常出现误诊等的现象,对疾病的治疗造成严重影响[7]

随着临床对该类疾病特征的不断研究深入,有学者研究发现,患者疾病早期可观察到结直肠黏膜及血管均可发生病变[8]。而窄带成像+放大肠镜则能够在患者疾病早期对患者的结直肠黏膜病变结构及血管形态进行观察,从而识别早期病变,确定病型,方便了医师对疾病的治疗。同时,将窄带成像+放大肠镜联合诊断能够在检查时进行一键切换的检查状态,保证了检查的便捷性和敏感性,可清晰显示在肠镜下的病变表现结构、边界及血管的微变状态[9]。更有学者研究发现,窄带成像+放大肠镜在微小肿瘤性病变、平坦性肿瘤病变的检出中也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也可帮助临床观察患者的病型,并辅助开展治疗。多数情况下,浸润深度更深的结直肠癌其发生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因此,在患者疾病早期明确病型则能够有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10]。窄带成像技术可通过对不同波长光的切换突出显示黏膜表面结构或微血管形态,清晰观察病变的边界和范围,获得与色素内镜类似的视觉效果。研究提示与普通高清白光结肠镜比较,应用种电子染色系统进行筛查并不能提高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但是,利用电子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对黏膜腺管开口及黏膜表面微血管网进行观察,可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病理性质做出实时、准确的判断,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11]。电子染色系统鉴别大肠息肉瘤性病变与非瘤性病变的敏感度约90%,特异度在85%左右。其中以NBI应用最为广泛,放大结肠镜可将病灶放大100~150倍,能观察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即隐窝的形态,可在不做黏膜活检的条件下判断病灶的组织学类型,对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并可对肿瘤的黏膜下侵犯程度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为病变能否进行内镜下治疗提供依据[12]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用窄带成像+放大肠镜检查,研究表明,分析可见,窄带成像+放大肠镜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并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在不同的检验方式下对患者病理形态变化检测的准确性对比可见,两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由该项研究数据表明,用窄带成像+放大肠镜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检出结果与病理检出结果差别不大,能帮助医师确定患者病型,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干预中对患者用窄带成像+放大肠镜检查则能够帮助临床明确患者病型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病理检查对比并无明显差异,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疗提供可靠检查依据。

参考文献

[1]孔红祥,叶会兰,谭曾珍,等.白光及窄带成像内镜判断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萎缩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03):277-281.

[2]郭涛,杨爱明,周炜洵,等.窄带光成像肠镜下黏膜血管形态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上皮增殖的预测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01):30-35.

[3]袁燕文,叶衬轩,郭振科.内镜窄带成像放大技术和色素染色对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J].中外医疗,2020,39(23):42-44.

[4]YeohKG,HoKY,ChiuHM, et al. The Asia-Pacific Colorectal Screening score: a validated tool that stratifies risk for colorectal advanced neoplasia in asymptomatic Asian subjects[J].Gut, 2011, 60(9):1236–1241.

[5]吴东,周炜洵,杨红,等.放大色素内镜联合窄带成像对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和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03):163-168.

[6]苏凯华,潘汝银,彭铁立,等.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4):73-75.

[7]王世杰.醋酸染色结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9,41(18):2830-2832+2836.

[8]滕腊梅,章庆伟,张昕恬,等.白光内镜与放大内镜联合窄带光成像技术对良性病变中肠型胃腺瘤的诊断作用比较[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08):558-562.

[9]滕腊梅,章庆伟,张昕恬,等.白光内镜与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肠型胃腺瘤与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J].胃肠病学,2019,24(07):389-394.

[10]张艳梅,王慧莉,朱磊,等.窄带成像结合放大肠镜下JNET分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03):224-227.

[11]张九妹,王亚雷,蔡永萍,等.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54(02):325-328.

[12]陈丽萍,余志金,陈惠新,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6):71-72.

基金:重庆市黔江区科技计划项目 《窄带成像+放大肠镜在早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课题编号:20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