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失能老人管理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失能老人管理的效果观察

郭小丽

  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西便门社区卫生服务站 100053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在社区失能老人管理中,探讨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我社区的老年失能患者(70例)均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之后分别给予两组老年失能患者不同的干预方案,常规组接受社区基础服务(n=35),研究组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n=35),然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干预后的效果、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经两种方式干预后的效果、满意度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效果及满意度均得到显著提升,且均优于常规组(P<0.05);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经过两种方式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情况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对社区失能老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采取家庭医生式服务,可以充分提高对社区失能老人的管理效果、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情况,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社区;管理;失能老人;家庭医生式服务;效果

由于我国老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失能老人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1]。同时因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致使大部门失能老人只能由家属自行居家看护,但因家属缺乏照护技能,导致失能老人的护理诉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导致失能老人发生并发症(肺炎、褥疮等)的概率显著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能老人的疼痛、再次住院的几率和经济负担,同时严重影响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身心健康。目前,家庭医生式服务已经深受失能老人及家属的认可,也是给患者及家属多了一个选择方案[2]。因此,对失能老人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可显著的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失能老人的康复。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将我社区的70例失能老人作为样本,探讨了对社区失能老人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管理效果,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时间段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研究样本为该时间段内我社区的70例失能老人,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小组,分别是研究组35例和常规组35例。调查研究组患者基本信息显示:性别情况: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19例、16例;年龄情况:最大、最小、均值分别为80岁、69岁、(71.29±3.89)岁;病程最长、最短、均值分别为11年、4.5年、(7.89±2.42)年;调查常规组患者基本信息显示:性别情况: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18例、17例;年龄情况:最大、最小、均值分别为81岁、70岁、(72.09±2.89)岁;病程最长、最短、均值分别为13年、5年、(8.89±2.42)年。经过分析对比符合参与研究患者的基本资料后可知,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所以可纳入分析。

纳入:(1)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者;(2)长期卧床需要护理者;(3)各项身体指标稳定者。

排除:(1)合并重大器官发生病变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家里无家属对接者。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社区基础服务,其中包括社区护理人员为失能老人创建护理档案,并定期对老人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检查,同时对老人家属实施常规健康宣教。

研究组采取家庭医生式服务,家庭医生成员分别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中医医生各一名,详细内容为:(1)全科医生:由全科医生和失能老人家属签订服务条约,同时结合失能老人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相应的服务措施,并由护士定期(1个月)上门为患者更换导管,监测失能老人的血压、心率及脉搏情况,充分掌握患者身体的实际状况,同时对失能老人家属进行照护培训,其中包括预防褥疮教育、擦拭消毒及更换药物。指导家属对失能老人进行康复按摩,例如肌肉按摩、手动功能按摩、关节松动按摩等,同时根据失能老人的实际情况对其家属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宣教(药物知识、疾病知识、相关注意事宜等),同时将照护方式及细节告知家属。(2)社区护理人员:为失能老人提供针对性护理方案,每2周上门护理1次,按照医生要求对失能老人实施口腔、阴部及导管护理。并指导家属日常如何对失能老人进行拍背与翻身护理,结合失能老人病情恢复情况,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法予以改进调整,告知家属制定护理卡,叮嘱家属定时对失能老人进行拍背与翻身,并为失能老人家属发放与失能老人相关的健康宣教知识手册,定期对家庭成员进行护理技能培训。(3)中医医师:通过中医辨证的方式,并结合失能老人的实际病情,对其实施拔罐、穴位敷贴、针灸以及熏洗等中医干预。

1.3评价标准

1.3.1组间服务效果统计分析

对各组失能老人经不同方式干预后的效果进行统计,主要评价标准包括完全改善:失能老人未发生并发症,临床症状消失;部分改善:失能老人伴有轻微的并发症,临床症状部分改善;无效:失能老人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1.3.2组间服务满意度统计分析

对各组失能老人经不同方式干预后的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主要评价标准为完全满意、部分满意、不满意等指标。总满意度=(完全满意+部分满意)/总例数×100%。

1.3.3组间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情况统计分析

对各组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经不同方式干预后的变化进行统计,根据GQOLI-74量表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等指标进行评估,总分数为100分,评分越低说明生活质量越差[3]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2.0处理相关数据资料,t和X2检验组间数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服务效果对比分析,详情如表1所示。

表1组间服务效果调查分析(n,%)

组别

例数

完全改善

部分改善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35

25(71.43)

8(22.86)

2(5.71)

33(94.29)

常规组

35

18(51.43)

7(20.00)

10(28.57)

25(71.43)

χ2

-

-

-

-

6.437

P值

-

-

-

-

P<0.05

2.2组间服务满意度对比分析,详情如表2所示。

表2组间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n,%)

组别

例数

完全满意

部分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研究组

35

26(74.29)

8(22.86)

1(2.86)

34(97.14)

常规组

35

18(51.43)

8(22.86)

9(25.71)

26(74.29)

χ2

-

-

-

-

7.467

P值

-

-

-

-

P<0.05

2.3组间生活质量对比分析,详情如表3所示。

表3组间生活质量调查分析(±s)

组别

例数

心理状态评分

身体状态评分

生活状态评分

研究组

35

95.34±2.45

88.34±1.21

85.34±1.42

常规组

35

86.34±2.55

75.31±1.22

75.34±1.11

t值

-

15.057

44.863

32.824

P值

-

P<0.05

P<0.05

P<0.05

3、讨论

家庭医生式服务起源于西方国家,其属于一体化照护模式,主要组成人员有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及中医医师,医护人员之间通力协作,为失能老人实施针对性的服务[4]。其中,全科医生能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措施(生命体征检查、康复情况、药物等);社区护士需定期监测失能老人的各项身体指标,同时对失能老人的饮食、体位护理、清洁等工作加以重视,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相应的中医服务,增强患者的抵抗力,确保患者身体机能维持平衡。据相关研究显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看护的效果对于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很好地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并能够充分提升长期看护的质量,进而使失能老人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得到显著降低[5]。本研究将社区基础服务与家庭医生式服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失能老人的服务效果、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针对社区失能老人应采取家庭医生式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服务的效果及满意度具有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洪华. 全程照护模式对失能老人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乡村医药,2020,27(06):71.

[2]杨茜,黄荣惠,冯莉等. 社区失能老人对居家医养护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2020,34(21):3786-3790.

[3]张虹,沈军,喻秀丽. 352名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2020,27(21):7-10.

[4]张丽,高志娟. 南京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及差异性调查研究[J]. 市场周刊,2020,33(11):179-181.

[5]徐丽丹,平燕汝,许虹等. 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护理管理杂志,2020,20(08):5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