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严小芹

无锡市广瑞通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目的:观察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应用社区呼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试验样本在2020.9-2022.5时间内收集,主要为本社区的98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按照随机排列法分成A组(49例)与B组(49例),各进行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常规治疗,对比的内容为2组的肺功能改善效果。结果:各自治疗后,2组FEV1/FVC、FEV1、PEF等肺功能指标变化优于治疗前,且A组优于B组,各项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促进肺功能改善,值得在临床中进行积极推广。

【关键词】慢阻肺;社区呼吸康复治疗;稳定期

    慢阻肺是临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属于常见且多发的慢性肺系疾病之一,典型症状上的表现为长期咳痰、咳嗽、呼吸短促、胸闷等。该病以进行性、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病理改变,在呼吸困难程度持续性加重的情况下,患者生活质量不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会导致肺功能下降。鉴于此,针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需要通过强化临床治疗的方式对病情进行控制,而传统用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治疗配合,则对切实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以本社区的98例慢阻肺稳定期为研究样本,详见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病例的时间集中在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由本社区提供慢阻肺稳定期患者98例,全部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关于慢阻肺的临床诊断标准[2]。分为A组和B组的依据为随机排列法。A组病例中男占29例,女占20例;42-73岁为年龄区间,均值则为(58.4±6.2)岁;1-8年为病程区间,均值则为(5.3±1.4)年;B组病例中男占30例,女占19例;43-74岁为年龄区间,均值则为(58.5±6.3)岁;1-9年为病程区间,均值则为(5.4±1.5)年。经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较小,均为P>0.05,可予以对比。

1.2方法

    社区呼吸康复治疗运用于A组患者:(1)腹式呼吸康复训练:调整至平卧位,双手在腹部、胸部放置,吸气时不可抬升胸部,避免气流扩散至腹部。呼气时对腹部进行按压,促使腹内气体可以快速排出,训练频率为3-5次/d;(2)缩唇呼吸康复训练:指导患者保持闭口状态,通过鼻来吸气,再进行缩唇呼气,尽可能将呼气时间延长,吸气和呼气时间应达到1:3的比值,最初训练频率为3次/d,随后延长至5次/d;(3)加强练习吹水泡:在水杯中放置凉开水100mL,经鼻吸气后保持屏住呼吸的状态,在水中放置0.5cm直径的吸管,进行缩唇吹吸管的动作,确保吸管有均匀的气泡吐出,训练频率为2次/d;(4)加强行走训练:患者可在家人全程陪同下于清晨进行30min左右的平地步行,并将步行速度慢慢提高至5km/h的标准,若提速期间患者有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则需将步行速度减慢,并将运动停止。常规治疗运用于B组患者:口服氨茶碱,0.1-0.2g/次,3次/d;吸入沙丁胺醇,100-200μg/次,3次/d;异丙托溴铵按照2喷/次,4次/d的方式给药。

1.3 观察指标

    运用肺功能仪检测治疗前、治疗后2组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主要为FEV1/FVC(FEV1与用力肺活量比值)、PEF(呼吸峰流速)、FEV1(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

1.4 统计学评析

    在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时用的为SPSS25.0软件,()可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行t检验,若P<0.05,则意味着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后A组与B组均高于治疗前FEV1/FVC、PEF、FEV1,而其中A组均更高于B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下表。

表 1 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组间比较()

组别

FEV1/FVC

PEF(L/s)

FEV1(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n=49)

69.86±6.73

78.35±1.24

3.13±0.24

4.69±0.24

1.88±0.24

2.36±0.26

B组(n=49)

67.25±6.61

74.26±1.84

2.82±0.86

3.25±0.74

1.82±0.30

1.70±0.34

t

1.9368

12.9032

2.4304

12.9572

1.0932

10.7939

P

0.0557

0.0000

0.0169

0.0000

0.2770

0.0000

3讨论

    慢阻肺作为气流受阻为显著性病情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急性发作期后尽管临床症状表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肺功能依然不断在恶化,从而对免疫功能和心脏功能产生影响,增加肺心病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劳动能力、生活质量,甚至会对生命健康构成威胁[3]。针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需要有效预防病情急性发作,有效延缓肺功能减退。

    社区呼吸康复治疗是社区为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提出的新型治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腹式呼吸、缩唇训练、步行训练、吹跑训练等,其可促使机体有氧代谢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促进脏腑功能、全身耐力提升,进而对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增强肺通气功能,促进呼吸系统、肺功能的改善,将呼吸肌功能的协调性全面发挥出来,保证生命体征稳固,保障生存质量[4-5]

    根据本组试验得到的结果,确定组间比较FEV1/FVC、PEF、FEV1等肺功能指标上,A组与B组差异显著,P<0.05。从而足以表明,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促进肺功能改善,值得在临床中进行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新,臧敏,王志霞,等. 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27):191-192.

[2] 赵勇. 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疗效分析[J]. 母婴世界,2019(7):6-7.

[3] 王凯丽. 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9,31(9):80-81,107.

[4] 郭世燕. 延续肺康复护理对社区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6):3056-3057.

[5] 刘玉美. 康复治疗在社区慢阻肺稳定期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食品,2021(7):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