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刘晶晶

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对其血糖控制的影响效果。方法20206月~2021年6月,选取本院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除了常规护理还给予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两组均干预3个月评估效果,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指标、负面情绪、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情绪状态、主观幸福感以及血糖水平,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护理;2型糖尿病

引言

近年来,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群体更加年轻化。临床救治2型糖尿病患者需持续用药,且要求患者做好自身行为管理,以便达到有效控制机体血糖水平的目的。而不稳定情绪、疾病不确定感、疾病认知不完善等因素均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为此在施行临床护理干预时需强化心理干预。常规护理侧重基础护理,对心理干预重视度不足。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的心理护理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施行积极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情绪、疾病不确定感有显著效果。本研究即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其均为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50~80岁,均值63.29±2.33岁;病程2~15年,均值6.29±1.22年。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0~80岁,均值63.42±2.12岁;病程2~16年,均值6.23±1.35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认知干预。为患者详细介绍情绪变化与2型糖尿病控制的关系,使其了解维持积极情绪的重要性。同时,为患者介绍本次研究内容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相关知识,尽可能争取患者的配合,确保积极心理护理干预的顺利开展。②情绪引导。指导、鼓励患者调整自身心态,引导其以乐观、积极态度做好日常疾病控制。针对患者积极情绪给予鼓励、肯定、支持,进而促使其维持积极情绪。与此同时,指导患者多留意和记录日常生活中快乐、幸福的事情,进而增强其主观幸福感。②幸福表达。指导患者回忆以往生活中给予自身帮助的人,鼓励其通过信件、电话、微信等形式表达感谢,并对患者这一行为进行鼓励、支持。④特长发挥。了解患者的日常喜好及特长,指导其定期进行自身擅长的事情,提升其自豪感,进而提高治疗信心以及对生活热情。⑤充实生活。了解患者日常文娱喜好后针对性指导其尽可能多地参与娱乐活动,如对于喜爱健身运动的患者,可指导其适当开展健身操等运动;对于喜好看书、看视频的患者,可指导其观看积极向上的书籍、影片等。

1.3观察指标

①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②负面情绪:包括焦虑与抑郁情况,分别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③生活质量:参考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④护理满意度:护理干预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血糖指标

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生理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血糖指标对比(x±s)

2.2比较负面情绪

干预前,两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前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两组负面情绪评分对比(x±s)

2.3比较生活质量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各个方面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x±s)

2.4比较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且逐渐趋于年轻化。2型糖尿病患者因需终身用药以控制血糖水平,且需严格控制日常饮食以及糖的摄入,极易出现烦躁、不安、消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控制。因此,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干预过程中需有意识地强化对患者的心理干预。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被逐渐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中,并被证实可有效预防、解决问题,该学科对于抵御心理疾病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探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其中由专业的心理护理干预小组展开此次研究,确保积极心理护理干预的顺利开展,并结合2型糖尿病特点、患者情绪变化等因素拟定具体积极心理护理计划。于具体护理操作过程中,通过为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同时耐心介绍积极心理学理论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维持积极情绪的重要性,进而在提升患者维持积极情绪能力、稳定血糖能力的同时尽可能争取其配合,并强化宣教以提升患者对积极情绪的认知,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改善其血糖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情绪状态、主观幸福感以及血糖水平,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淼.心理护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护理效果及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2):317+325.

[2]蓝艳,刘文伟,周向荣,陆丽莹,刘素群,庞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22):3683-3684-3685-3686-3687.

[3]王红梅.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0):262-263.

[4]王洁.积极心理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护理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8):121-122.

[5]周英华,刘小惠.心理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0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