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教得明白”的好老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做一个“教得明白”的好老师

孙国梁

山东省邹平市开元小学   256200

在一次全国小学特级教师新课堂展示观摩研讨会上,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执教了《比的认识》一课并进行了说课,在认真听了俞正强老师的课及说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感觉收获颇多。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俞老师在说课时让老师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活得明白”、“想得明白”、“学得明白”,从而成为一个“教得明白”的好老师。

一、活得明白

俞正强老师所强调的“活得明白”其实就是指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课堂上的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尽管不是那么准确、专业,但这恰恰是我们教学的起点、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起步之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了解它们原有的认知水平,然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是内容太简单,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要么是太难,学生跳起来也够不着。在《比的认识》一课中,俞老师开门见山,把2∶3写在黑板上,问学生:“大家见过这样的素材吗?你知道怎么读吗?”学生误以为是数对,但很快发现这与以前所学的数对不同,进而由学生凭借自己的原有认知读出来“二比三”,俞老师借机和学生讲解比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完成了基本的知识教学。这充分体现出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更证实了学生对“比”是有所了解的。这些原有认知可能还不是数学中的比或者说还不够那么专业,但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学情。俞老师在课的开始就非常准确的把握住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想得明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强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关注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数学概念、原理及法则之间的联系出发,建立起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其实俞老师所说的“想得明白”是指学生有了原始的认知,但还不够准确,老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分析,逐步实现对知识的去伪存真,形成正确的认识,把握知识的本质。这一观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非常相符的。

本课中,在讲解了基本知识后,俞老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素材,学生举的例子有:足球比赛的比分(板书2∶3)、科学实验时的药品质量比等,俞老师也举出一个实例:煮米饭时米和水的比是2∶3,然后逐步和学生一起分析。

对于足球赛比分,俞老师带领孩子们经历了比分的变化过程,从0∶0开始,先是0∶1,再是1∶1……最后是2∶3,然后回顾变化过程,形成初步认识。然后重点分析米和水的比。俞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米和水的变化情况,学生能够说出4∶6、6∶9等米和水的比。俞老师又引导学生观察:在米和水的变化过程中,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知道米和水都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米和水的比实际上是没有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变化中的不变,对比的特点的认识进一步清晰了。然后,俞老师引导孩子们比较刚才认识的两种比,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当孩子们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后,俞老师顺势告诉孩子们,象米和水这样的比才是我们数学中研究的比,而刚才所认识的足球赛的比分只是一个得分的纪录而已,并不具有数学中的比的特点,接下来于老师把关于足球赛的得分记录就全部擦掉了。

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俞老师很有耐心,留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辨析、讨论、交流,并没有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学生是第一次这样深入研究比的知识,就需要老师提供相关的素材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能一蹴而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借助这些素材把这些问题真正想明白。

三、学得明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组织开展教学。俞老师所说的“学得明白”实际就是在前面“活得明白”和“想得明白”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不同的措施,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对知识正确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专业化。

在《比的认识》一课中,俞老师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比,但这时候学生对比的认识还是不完整的,为此,俞老师通过两个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的认识。第一环节是借机回顾关于比的基本知识,包括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同时也为下一步扩展比的知识打下基础。第二环节是引入不同类量的比。先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过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说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并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说出类似的数学知识。这一环节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但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通过这样两个环节,学生对比形成了整体化的认识,可以真正实现“学得明白”。

纵观整节课,俞老师一直是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不断的思维提升的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思维,也真正能够实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目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实,不管是“活得明白”、“想得明白”还是“想得明白”,我们作为老师都要准确灵活的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要费力了,我们就是要助力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的认基础上有所提升,这样才能我们才能“教得明白”,成为一个“教得明白”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