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消化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在胃肠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无痛消化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在胃肠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孟凡利

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 山东省曲阜市 273100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消化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在胃肠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例胃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取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清除率、创面愈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次清除率均为100%。结论 传统消化内镜下及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一次清除效果,但后者更利于创面愈合,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疾病复发。

关键词:无痛;消化内镜;息肉;切除术;胃肠息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胃肠镜、超声等检查方案确诊,并符合胃肠息肉的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5~58岁,平均(37.9±11.7)岁;息肉部位,十二指肠14例,左结肠9例,直肠7例。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6~61岁,平均(38.7±12.4)岁;息肉部位,十二指肠13例,左结肠11例,直肠6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术前,对两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血常规及肝功等常规检查,并采用硫酸镁清洁肠道。试验组采用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侧卧体位,以静脉注射方式将丙泊酚(2.0~2.5mg/kg)、芬太尼(0.5~1.0µg/kg)注入患者体内,观察其反应,确定睫毛反射完全消失之后,将消化内镜置入患者体内,术中需以静脉注射方式将丙泊酚[0.1~0.3mg/(kg·min)]注入患者体内,以维持睡眠状况,观察息肉组织形态、大小、分布,而后吸净息肉周围、表面液体,使息肉完全暴露;调整电刀参数,电凝电流指数设置为3.5,初次电凝功率设置为30W,通电时长设置为2~3s/次;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无蒂半球息肉,采用高频电刀灼烧至发白状态,或通过活检钳夹夹除;若息肉直径在0.5~1.0cm范围内,需通过圈套器套住息肉组织的蒂部最窄位置,而后采用高频电刀切除;若息肉直径在1.0~2.0cm范围内,需通过止血夹处理息肉的基底蒂柄部位,以使血流阻断,待息肉发生萎缩变小、息肉顶部为暗红或紫红色后,于止血夹上方0.5cm位置套扎圈套器,而后将息肉切除,若息肉无法使用圈套处置,需以顶部为起始点,以分块形式将息肉切除,若息肉无蒂,或与胃壁、肠壁无法清晰分界,且呈巨大扁平状,应以内镜注射器方式于息肉基底位置的黏膜下方选择2~4个位置行肾上腺素溶液注射操作,注射量为每个位置0.5~1.0ml,待息肉的基底黏膜位置出现隆起、肿胀、发白现象之后,于肿胀位置套好圈套器,而后以分块方式切除息肉;对于存在较大基底部的息肉组织,需先切除部分息肉组织,而后于手术2周后,实施二次手术,切除息肉,以避免创面过大,致使胃肠穿孔、出血等事件的发生;息肉切除完成后,应对胃肠壁进行2~3min观察,灼烧出血部位,或者将凝血酶喷洒在出血位置,实施止血操作,完成之后,检查胃肠壁,确认所有出血点处置完成后,取出手术器械。

对照组采取传统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治疗,息肉的切除方法与试验组一致,但是手术前、手术中不采取麻醉措施。手术后,两组均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一次清除率、创面愈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出血、穿孔、胃肠胀气、疼痛)发生率。(1)创面愈合:术后72h内,无创面感染、继发性穿孔等并发症,且无疼痛或出血表现,判定为创面愈合。(2)复发:内镜检查可见单个、多个红色带蒂或无蒂广基息肉,触之质软或伴有出血,且患者伴有腹泻、便血症状,可判定为疾病复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次清除率、创面愈合率及复发率

试验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次清除率均为100.00%。

2.2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肠息肉常发生的部位是大肠,其中以直肠与乙状结肠发生的概率最高。在肠息肉发生的早期,大部分患者可能并没有症状,但是随着病程增加息肉可能增大或癌变,导致患者出现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加、大便带血,严重者可出现肠套叠或者肠梗阻等症状。临床上对肠息肉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或者结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既往对于患者的护理服务仅限于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患者出院后各项护理服务均自动停止,但是临床中发现,虽然患者在住院期间已经解决了大多数的健康问题,但是出院后仍然存在一些健康问题,患者对于健康护理服务的需求仍未中断,且可能较住院期间的需求更高。正是由于这种需求存在,出现了延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它也是患者住院护理的延伸,能够使医院的健康护理服务得到有效延伸,完成了护理由医院到家庭的延续,让患者在出院以后依然能够获得连续的护理服务及卫生保健,大大缩短了患者康复时间,减少了因病情恶化再住院的需求,节约了卫生服务成本,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对结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患者术后采取延续性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追踪和延续医疗护理保健服务,可达到最佳的治疗康复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知,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的疗效较确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疾病反复性,改善预后结局、降低疾病痛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一次清除率均为100.00%,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对胃肠息肉的清除效果均较好。本研究结果另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传统消化内镜下及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一次清除效果,但后者更利于创面愈合,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 韦容清,严冬,梁明,等.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10):29-30.

[2] 周军明.临床内镜下切除术对结肠息肉治疗方法及效果探讨[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3):530-531.

[3] 常保坤.内镜下切除术对结肠息肉治疗方法及效果探[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9):19.

[4] 刘晓娟.胃结肠息肉患者应用内镜下切除术后的护理体[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1):94.

[5] 曾华龙.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广基的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9,30(4):72-73,76.

[6] 邢玲.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束凝固术及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内镜杂志,2020,26(1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