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护理参与急性脑卒中良肢位摆放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超早期护理参与急性脑卒中良肢位摆放的效果评价

孔运琼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超早期护理结合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2021年入院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良肢位摆放结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超早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神经功能(NIHSS)、生活自理能力(ADL)。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护理结合良肢位摆放可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超早期护理;急性脑卒中;良肢位摆放;护理

急性脑卒中是突发性的脑部缺血或出血的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嗜睡、昏迷、喷射性呕吐等,同时部分患者还伴有出汗、体温异常等情况,此病的致残率较高,预后效果差,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1]。良肢位摆放是通过静态反射抑制、持续控制抵抗异常运动模式,减低致残率,但单纯的给予良肢位摆放效果改善不明显,临床认为可在良肢位摆放同时结合护理干预,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超早期护理是在患者发病后24-72h进行干预,可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次旨探究超早期护理联合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对其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20年-2021年治疗急性脑卒中的84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1.36±3.78)岁,病程3-32天,平均病程(12.58±4.74)天,对照组42例,男女比例为23:1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8.66±3.77)岁,病程2-41天,平均病程(18.69±4.74)天,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性,P>0.05。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起病急;②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等;③症状持续1天以上;④CT彩超确诊。

排除标准:①昏迷;②不愿配合治疗。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良肢位摆放,①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用药,对患者病情监护,若患者有负面情绪可对患者进行疏导,多让家属给予陪伴,鼓励患者积极治疗;② 良肢位摆放:患侧卧位:健侧位于上方,患侧在下方,躯干微向后转,用枕头支撑背部,患臂旋后,手掌向上,五指分开,伸展患侧髋关节,膝关节弯曲,健侧上肢放于下肢前方,对患者干预2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超早期护理干预,待患者病情稳定开展。功能锻炼:患者入院后帮患者开展床上功能锻炼,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训练,从近心端关节开始活动,每个关节活动8次,每天2次;入院后24-72h让患者进行上肢运动,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下肢活动原则同上肢,每组关节活动15次,每日活动2次;入院12-14d让患者进行走路训练,先站立,患者伸髋、躯干、骨盆水平移动,脚跟快落地时,膝关节曲15°,再伸直,每次15分钟,每天2次,当运动功能有好转时,每次活动可增加到半小时,每天进行3次;其他训练:入院72h-10d对患者进行按摩护理,揉捏麻痹肌肉,舒缓对抗性肌肉按摩,每天3次,入院12-16天,指导患者自行吃饭、如厕、穿脱衣物,并进行认知干预,干预2周。   

1.4 观察指标

1.4.1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使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2](Fugl-Meyer)对患者进行评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

1.4.2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量表为15个条目,共计42分,分数越低表明神经缺损越轻;使用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量表(ADL)对患者评分,量表包括10项内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ugl-Meyer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42

42.55±5.61

80.14±6.58

对照组

42

42.47±5.02

62.36±6.17

t

0.082

15.268

P

0.935

0.000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ADL评分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比较(±s)

组别

时间

NIHSS

ADL

研究组

干预前

37.44±3.13

42.47±3.80

对照组

37.54±3.09

42.52±3.74

研究组

干预后

16.48±2.05

61.28±5.10

对照组

25.32±2.15

53.35±4.82

t

23.050

8.753

P

0.000

0.000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起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常规的护理与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但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效果欠佳[3]。良肢位摆放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干预的一种措施,对患者的肢体恢复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可以促进神经轴突的萌发,建立新的功能网络,改善肢体运动痉挛情况,但单纯的良肢位摆放对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欠佳,超早期护理可以强化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减轻肢体痉挛的症状,将疾病的致残率降到最低。

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超早期护理结合良肢位摆放可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降低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原因为超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能促进新的神经网络建立,增加脑部的血流量,改善病灶周围神经细胞活性,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综上,超早期护理联合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月,殷梅.炎症反应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0,20(12):890-894

[2]纪艳菊,郑蕾蕾,吕巍,王婷婷,蔡秋红.脑出血术后行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对患者卒中量表评分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21):3648-3650

[3]张福琴,钟华,朱利莉,曾秋霞,周熙.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10):88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