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3

急诊护士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

罗娇

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637000

【摘要】目的:了解急诊护士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抽取我院急诊科护士80名,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等相关情况,结果:收集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急诊护士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相对偏低,会受到护士自身的年龄、学历、技能水平及医院等级、管理方式、福利待遇、医院环境等因素影响。结论:对于急诊护士来说,可改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升护士的心理弹性,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关键词】急诊护士;生活质量;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在近30年以来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它是指个人能够实际面对和适应障碍或逆境并保持心理健康的潜力和能力,可通过培训加以提升和提高。研究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对于探索促进心理健康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1]。急诊科护士心理弹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能否适应胜任急诊工作,甚至关系其最终是否离岗离职,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已迫在眉捷[2]。因此本研究选取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护士心理抵抗的CD-ric量表进行了评估,以便为评估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弹性提供合适的工具,随后,采用修订后的量表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急诊科护士心理弹性水平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急诊科护士80名,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所选护士年龄在24岁至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49±3.27)岁,其中男护士有7名,女护士有73名,所有护士学历均在专科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有56名,在职称方面,护士有25名,护师有28名,主管护师有27名,已婚的有41名,未婚的有39名。

纳入标准:护士资格证书;从事临床护理活动一年以上:自愿参加调查并独立完成问卷。排除标准:因进一步学习、生病、产假、怀孕、非工作和不合作而无法完成问卷的护士。

1.2方法

为了解护士的心理弹性,本次研究借助了Connor-Davidson 心理弹性量表,量表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目标实现、坚韧性、适应性等,23个条目,每个条目有5个评分,即得分在0-4分之间,0分表示从来没有,分数越高,出现的几率越大,4分表示一直如此,该量表的总 Cronbach α系数为0.940,量表的坚韧性、适应性、目标实现3个维度的因子分别为0.903 、0.859,0.803;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4]

为研究护士生活质量,这里借助了工作生活质量量表。该量表包括工作条件、工作压力、工作掌控、工作家庭平衡、工作评价、一般幸福感、职业生涯满意度等,共33各条目,评分在1-5分之间,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是:工作条件0.859,工作压力0.728,工作掌控0.832,工作家庭平衡0.794,工作评价0.844,一般幸福感0.820,职业生涯满意度0.652,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939,具有较高的信度,量表中含有负性赋分条目,负性条目得分进行转换后再行计算量表各维度得分[5]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手机相关信息。调查问卷中选择了80名参加工作的护士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数据80份,回收率100%。

1.3观察指标

观察急诊护士心理弹性、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中利用软件SPSS21.0对实验中所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了计算、处理和检验,如果P<0.05,就表示所对比的两组数据差异非常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弹性方面

观察护士的心理弹性,与其他学者研究的急诊护士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本次研究中的急诊护士,其心理弹性得分总体较低,也就是说,本次研究中的护士,其心理弹性相对较差。

表1 心理弹性得分情况

项目

评分范围

得分范围

平均得分

对照组

t

P

总分

0-92

20-87

52.48±5.32

56.05±4.04

2.532

0.007

目标实现

0-16

4-16

10.86±1.11

10.29±1.25

0.811

0.426

坚韧性

0-44

3-43

24.78±3.14

26.46±3.58

1.758

0.088

适应性

0-32

4-31

18.59±2.54

19.47±2.61

2.150

0.029

2.2生活质量方面

观察护士的生活质量,与其他学者研究的急诊护士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本次研究中的急诊护士,其生活质量得分总体较低,也就是说,本次研究中的护士,其生活质量水平偏低。

表2 生活质量评分

项目

评分范围

得分范围

平均得分

对照组

t

P

总分

0-165

48-143

92.91±5.42

98.06±5.37

0.357

0.421

工作条件

0-30

7-29

16.73±0.15

17.89±0.18

1.254

0.193

工作压力

0-25

1-17

11.82±0.32

12.68±0.24

1.687

0.364

工作掌控

0-25

9-24

15.38±0.26

16.73±0.35

0.694

0.286

工作家庭平衡

0-10

3-9

6.15±0.29

7.06±0.25

0.587

0.257

工作评价

0-25

6-24

15.08±0.02

16.22±0.13

1.624

0.641

一般幸福感

0-25

7-24

14.18±0.24

15.24±0.31

1.284

0.845

职业生涯满意度

0-20

8-19

13.32±0.65

13.24±0.32

0.394

0.357

3讨论

急诊科护士是护士中的特殊群体。我国急救队伍目前遭遇“从业人员数量严重短缺且明显流失”的尴尬境地,各地的急救医护人员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急诊科护士承受不了急诊工作环境的高强度和高压力,被迫转岗或离职是急诊科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但是,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急诊护士能够成功应对并适应同样的高压工作环境。心理抵抗在个体对压力的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高度弹性的个人能够积极面对压力并适应良好;恢复力较低的个人可能患有精神障碍,表现出心理疾病或有问题的行为,如焦虑、抑郁和自杀。研究证实,心理弹性对护士的影响包括改善健康、工作满意度和降低离职率[6]

此外,急诊护理工作性质要求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急救工作节奏快、受众复杂、常常处于紧急情况,如果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不高、抗压能力不强,那么将对他们能否及时执行抢救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完成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产生直接的影响[7]

根据Connor-Davidson 心理弹性量表调查显示,急诊科护士的各个方面的心理弹性水平都比较低,通过分析发现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有: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主要窗口,面临的患者比较多,所以对护士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且要求具备全面的知识技能,而对于一些学历较低的护士而言,受到知识的限制,导致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力不从心[8]。且由于护士的用工性质不同,导致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待遇不同,即时是做相同的工作,其最终结果却截然不同,导致这些护士在工作时的满意度较低,面对高压工作时,自然心理情绪波动会更大,而对于一些小医院而言,对护士的要求不高,所以其本身综合素质有效,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只能靠自身的摸索和后期学习,所以面对急诊科复杂的环境,护士经常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导致其心理弹性水平降低[9]

根据工作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显示,急诊科护士的整体生活质量水平偏低。急诊护士接待的大多为危急病人,要快速抢救,需要护士随时做好配合工作,会给身体、心理带来较大压力。长时间从事急救护理工作,身体更易出现疲劳、倦怠,还可能存在焦虑、悲伤等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生活质量;在急救工作中,易发生暴力事件,会降低工作条件得分,由于病情危急,不确定性较多,工作掌控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急诊护士加班情况较多,休息不规律情况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家庭平衡得分。

经过总结分析,得出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为护士自身因素。护士的年龄、学历等,会对护士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护士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此外,护士的职称、自身技能水平、家庭情况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相对来说,护士学历更高,职称级别较高,技能水平更熟练,家庭氛围更和谐,其心理弹性更高,生活质量得分更优越。

其二,医院因素。医院等级、管理方式、福利待遇、医院环境等因素对急诊护士的心理弹性、生活质量也会有一定影响。相对来说,医院等级越高,管理方式越完善,福利待遇更为理想,护士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就更高。

总体来说,本文就急诊护士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学历、年龄和医院等级几点因素都会对护士产生影响。根据这些影响,认为护士在工作中可以适当的开展素质扩展活动,加强技能培训,增强护士的心理弹性,提高生活质量,培养护士的具有积极的工作的态度同时还可以以一个愉悦的心情进行工作,并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而对其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逆境环境对护士心理消极的态度,并寻找更适合护士发展的条件,让护士在工作中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面对工作压力可以进行更快的自我调整[10]

参考文献

[1]吕永利,耿力,丁颖.经历不良事件后离职的低年资护士的感受及应对措施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09): 1320-1324.

[2]钟新娥.新入职护士转型冲击对工作适应障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7,32(06):67-69.

[3]杨田田,李小燕,王跃会,等.武汉市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离职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9,19(04):569-574.

[4]Caiadas-De La Fuente GA,Vargas C, San Luis C, et al. Risk factors and prevalence ofburnout syndrome in the nursing profes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5,52(1): 240-249.

[5]甘露,张海燕,尚文涵,等.护士离职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20,55(02): 198-203.

[6]聂世俊,李颂.哈尔滨市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叮].中国医院管理,2019,39(07): 69-71.

[7]秦月兰,万欢,龚蓓,等.巴林特小组对缓解护士职业倦总的研九比衣[J]·出

究, 2018,32(22):3524-3526.

[8]Delgado C, Upton D, Ranse K, et al. Nurses' resilience and the emotional labour of

nursing work: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empirical literature[J]. Int J Nurs Stud, 2017,70:71-88.

[9]Guo Y, Luo Y, Lam L, et al. Burnou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esilience in nurs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8,27(1-2): 441-449.

[10]Rushton CH, Batcheller J, Schroeder K, et al. Burnout and Resilience Among Nurses Practicing in High-Intensity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5,24(5):4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