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策略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策略的思考

任世民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中心区是城市高强度开发与高品质建设的核心地带,相较一般地区,中心区的城市问题往往也更为突出。地下空间做为重要的城市空间资源,不仅是缓解高强度开发作用机制下各类城市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高品质建设的关键工具。本文结合对城市中心区及其地下空间的理解,从地下空间分区策略、城市需求保障、地下网络生长、地下空间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策略;

1 引言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和城市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改善滞涝、防灾等城市问题;也是当前空间约束与内涵提升背景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环境与体验的关键工具。与城市一般地区相比,中心区地下空间研究意义尤为重要:一是中心区是城市战略部署与资源导入的核心区域,具有高强度开发、高密集交通流、高标准要求的基本特征,地下空间对于缓解高强度开发造成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的作用效能更加显著;二是一般地区地下空间利用形式相对单一,多为建设项目的配建停车场,而中心区地下空间则不论在开发规模、功能类型以及网络特征方面,均表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

2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认识

2.1对定位的认识:是城市地上功能的延伸和补充;

地下空间是城市整体内容中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巨系统之中的子系统。地下商业、地下交通、地下市政、地下仓储等内容,均受地面功能布局、路网及绿地、轨道布局的直接影响。地面要素不仅关乎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工作边界,也将直接决定地下空间规划是否具备实施条件。因此,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都应基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进行系统统筹,明确地下空间是城市地上功能的补充和延伸,避免因过度强调地下空间的主体地位,未能与地上空间进行统筹考虑,从而造成地上地下“两层皮”的问题。

2.2对目标的认识:可“立体城”而不可“地下城”;

以往部分地区以“地下城”作为发展目标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地下空间具有开发利用难度高、开发不可逆的特点,一经建成,未来改造或拆除重建的难度巨大;不仅如此,相对封闭的环境、方向感缺失等不足,造成地下空间比地面空间不仅投资更高、吸引力也更不足。因此,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持审慎的态度。地下空间作为地上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可将地下空间的开发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意图,以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立体城”来优化“地下城”的工作导向,从而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2.3对作用的认识:缓解地面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

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是地下空间最显著的作用:一是借助地下慢行网络,能够形成完整连续的慢行路径,显著提升轨道站点接驳能力与慢行交通的通行效率,分担地面慢行交通压力;二是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规模构成中,地下停车空间开发规模最大、占比例最高,以深圳前海、福田中心区、宝安中心区、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为例,地下停车设施占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的比例均达到70%以上;三是地下慢行系统和停车系统逐步呈现网络化、共享化的特征,能够进一步减少地面交通流量,分担中心区交通压力。

2.4对实施的认识:系统统筹和工程可行是重要保障

地下空间以单个项目、或建设用地组成部分的形式进行实施。地下空间的相互协调是规划实施的重难点。总结深圳重点地区以往地下空间规划难以实施的原因,除却城市规划编制发生变化后,地下空间难以适应最新发展要求的情形外,很大程度在于多数地下空间规划仅为规划研究成果,未能从工程深度对规划可行性进行复核,进而难以直接指导地下空间项目的规划审批和项目立项工作。鉴于地下空间开发具有工程性强、开发不可逆的特点,地下空间规划工作开展,必须对各类关联要素从工程深度进行深入把握,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地下空间规划的顺利实施。

3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规划策略研究

基于以上认知,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必须建立在充分把握城市特征与地下空间科学认知的基础上,确定审慎合理的开发策略,重点把握地下空间在改善交通接驳与优化场所体验、改善城市交通方面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3.1识别地下空间管制分区,因地制宜地确定开发策略

地下空间规划应首先开展开发适宜性评价和开发潜力评价,通过对地质条件、现状建设情况、用地布局、轨道站点、公共空间、生态要素、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情况进行多因子分析与叠加评价,确立相应的空间管制分区。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结合中心区整体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地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导向,提出差异化的规划策略。如城市增量开发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结合地面城市设计与公共空间结构,在近中期可期的实施预期中进行系统建构;而城市存量再开发地区,涉及多元权属关系与利益诉求,难以类比增量地区地下空间系统重构的策略,须结合城市更新实现方式,以针灸式介入或局部改造的方式,引导地下空间逐步完善。

3.2 系统盘点城市发展需求,统筹地下空间分层开发

地下空间补充完善城市发展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市政防灾需求、综合开发需求、综合交通需求。市政防灾需求是城市运行的基本生命线,规划应优先考虑并保障;综合开发需求包含地下商业、地下慢行网络及文化设施等,占比一般不超过10%,但却是感知城市地下空间的核心场所,规划布局中应作为核心事项;综合交通需求为地下空间主体需求,占比一般70%以上,该类需求应结合中心区整体交通策略进行综合研究,如中心区停车标准将直接影响地下空间开发规模。

三类空间需求须与地下空间分层开发策略相融合。根据经验,0~-10m地下空间以下沉广场、步行通道、地下商业文化设施、地铁站厅以及地下停车为主,其中道路下方0~-6米空间应预留市政管线的敷设空间;-10~-30m地下空间以地下停车、地下道路、地铁轨道、地下物流设施、地下市政设施为主;-30m以下空间为次深层和深层空间,作为地下空间保护性资源,为未来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地下化预留空间。

3.3以“公共优先”为原则,引导地下网络生长

完善的地下空间往往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地下网络以互联互通的方式强化资源交换与共享,提升城市效率,进而完善城市治理并改善城市环境。从国外内案例来看,地下空间网络多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北美城市多为这类模式;二是以轨道站点为中心形成的主次关系相对鲜明的网络结构,日本多为此类模式,该类模式在我国的开发实践中也最为多见。

比对我国的土地制度,道路、绿地、广场等权属归政府所有的公共性用地,与私有权属用地相比,公共用地建设进度相对明确,并能够更好的衔接和落实政府公共意图。这也意味着以公共用地地下开发为重点,将有助于地下网络的更快更好地生长。

3.4 融合设计思维与工程理性思维,多专业协同强化实施保障

地下空间规划兼具城市设计和专项规划的双重属性:由于地下空间相对封闭、方向感差的缺点,规划多采用设计的手法引入自然通风和采光,以改善空间体验,规划研究表现出鲜明的城市设计属性;与此同时,地下空间相互衔接协调则对连接位置、通道宽度、标高、管线避让与设施协调等方面内容提出深度要求,甚至需要从工程深度把握设计精度以保障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因此地下空间规划又具有鲜明专项规划色彩。为保障地下空间规划的实施,规划应以“地上与地下结合、设计与工程结合”的思路,形成规划、建筑、市政、交通多专业协同研究的工作组织,从工程深度和设计协同方面强化规划内容的合理性,进而保障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件

[1]赫磊,戴慎志,束昱.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7(05)

[2]刘超,赵竹君,李海梅.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29(01)

[3] 陈卫国.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编制技术策略思考[J]. 规划师. 2010,2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