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以资阳市垃圾处理厂封场及生态恢复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浅析城市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以资阳市垃圾处理厂封场及生态恢复项目为例

陈渲庭

摘 要:早期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大多是通过填埋的方式,如今我国国内许多生活垃圾填埋场已达到使用年限并关闭,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生态恢复及景观改造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资阳市垃圾处理厂封场及生态恢复项目的实际调研,针对垃圾填埋场的特点,对填埋区的封场工程工艺设计、植物配置、景观化改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为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景观化改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景观化改造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人口激增的同时,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不断攀升。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还是以卫生填埋为主,许多垃圾填埋场达到使用年限关闭后,遗留下大量废弃的垃圾填埋场,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同时排放出渗滤液及有害气体[1],同时较陡的堆体坡面也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对生态环境及居民人身安全和经济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压力与风险,如何有效的降低填埋场潜在的污染威胁,对已封场的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建设,挖掘其再利用的价值,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资阳市垃圾处理厂概况

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位于雁江区松涛镇书台村与五显村交界处打石湾,项目占地230亩,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卫生填埋场设计总库容180万立方米,使用年限15年,填埋场于2020年7月正式封场,随后对其进行封场及生态恢复,利用起伏的地形打造坡地城市公园。

1 资阳市垃圾处理厂位置图

1.1区域环境和场地自然条件

资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封场及生态恢复项目所在地用地性质规划为城市绿地,现状包括住宅基地、耕地和林地空地,项目范围内有丰富的林木资源,部分农田和水塘。地形以浅丘为主,高低起伏不大,但部分山体已被破坏,有大量裸露黄土,导致生态及景观效益极差。

1.2动植物资源及现状评价

场地现有乔木81种,竹类植物7种,灌木30种,藤本 2种,草本34种,蕨类植物5种。植被类型主要为柏木林,林下灌木很少,偶见黄荆、桑树。草本层优势种为白茅、另外还有茅叶荩草、槲蕨等。另外分布有慈竹群落。区域内动物主要分布有鼠类及鸟类,区域内无重点野生动植物分布。

1.3交通条件及市政公用设施

本项目北至规划横一路,南至规划横八路,东侧为G321南沿线,目前区域内有现状丰高路穿过,由现代大道经丰高路可至垃圾处理厂。

1.4历史文化条件

挖掘资阳当地文化,提取三贤故里、蜀人原乡元素融合在项目设计之中,展现当地特色,体现本土文化。

2

3

4

5

6

7

文化背景分析图

2.封场工程工艺设计

本项目施工时首先对现状垃圾坝进行渗漏整治,之后对垃圾坝内侧的10座渗沥抽排井进行建设,渗沥液抽排竖井建设的同时对填埋场垃圾堆体进行整形。同时进行导气井及导气横管的建设。堆体整形基本完成后进行浓缩液回灌盘的建设和封场覆盖层的铺设。封场覆盖系统按照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植被绿化层按规范要求依次进行铺设。最后在完成封场覆盖的堆体基础上进行雨水沟、渗沥液抽排管网及输气管网的建设。封场技术流程如下图3所示:

3 垃圾封场技术流程图

封场后进行植被覆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GB51220-2017)中规定了封场覆盖系统结构由垃圾堆体表面至顶表面顺序应为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植被绿化层。结构关系如图4所示。

封场覆盖结构图

3种植设计

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是一种严重退化的超负荷的生态系统,只依靠自然恢复很难在短期内恢复为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也不利于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化改造,因此必须通过人工辅助生态系统的恢复[2]。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便成为一块条件较为特殊的废弃地,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会逐渐发生次生生态演替过程:先锋物种进入—土壤肥力缓慢累积—土壤结构逐渐改善—土壤中污染物和毒性缓慢下降—新物种进入—生态结构逐渐完善—形成稳定的群落—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改善—新的用途[3]。要完成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演替过程,完成生态恢复最关键的一点是要选择适应垃圾填埋场特殊场地条件的合适的物种。

3.1 植物种类的选择

垃圾填埋场恶劣的生态条件限制了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在填埋场上生长时要面临填埋气、垃圾渗滤液污染、覆土层温度偏高[4]、干旱和贫瘠灯严峻的换进压力,选择适合的耐性植物是植被重建成功与否的关键。生活垃圾填埋场中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存在于土壤中的垃圾填埋气体[5],其对大多数植物都存在不利影响,填埋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因此应选择对填埋气体抗性较强的植物。由于垃圾填埋场最终覆土层的上层土壤中填埋气体含量较低,因此浅根系的草本植物较为适合在产生填埋气体较多的地方生长[6]

3.2 种植设计原则

1、生态恢复原则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是一块条件较为特殊的废弃地,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会逐渐发生次生生态演替的过程,植物群落的更新遵循从简单单一到复杂多样的阶段。在植物的配置上早期选用先锋植物营造结构简单的植物群体,到后期逐渐形成结构稳定复杂的植物群落。

2、适地适树原则

生活垃圾填埋场恶劣的生态条件限制了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在填埋场上生长时要面临填埋气、泣圾渗滤液污染、覆土层温度偏高、干旱和贫瘠等严峻的环境压力,选择适合的性植物是植被重建成功与否的关键。设计选择对填埋气体抗性强,具有富集能力的浅根系草本植物。

3、分期种植原则

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场地内植物生长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不同的恢复阶段对植物种植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对植物重建分阶段进行,一般根据封场的时间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3 景观化改造

3.1 设计指导思想

在众多垃圾处理厂的改造案例中运用最普遍的是将其改造为城市公园、运动场地、教育基地等公共休闲娱乐空间。对场地进行景观化改造,是目前大多数垃圾处理厂再利用的途径,也是成功率最高的一种利用方式。本项目通过生态修复,添加城市休闲游憩功能,形成资阳休闲生态品牌、达到展示资阳多元景观与生态的目的,做到生态本底的建设、城市空间的延续。

3.2 设计原则

生活垃圾处理厂的景观化改造涉及到场地生态恢复、现代景观设计等各个方面,遵循合理的规划设计原则,可以更有效、更全面地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化改造,使场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再利用,创造生态健康的自然环境,以及适宜人类活动的景观空间。本项目主要遵循生态优先原、因地制宜原则和以人文本原则。

3.3景观设计理念

本项目从生态修复出发,强调生态与自然、城市、文化的关系,最终形成生态、 发展、文化三大指导理念,并且延伸成为指导景观设计的总体策略。

一、生态理念:以海绵城市理念作为生态实践的理论指导,在项目中结合 LID 雨水管理体系建立适宜的生态实施方法,一方面保护现有生态格局,另一方面修复场地,重建生物多样性,并保障雨洪安全。

二、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对照人群需求进行场地功能划分,并拟定对应的休闲活动主题,最终结合扩展的主题及活动进行整理分析,确定最终场地功能结构。

三、文化理念:资阳的许多公园及市民休闲广场均具备独特的文化特性,垃圾填埋场项目同样也需要形成具有场地精神的文化表达。以“重生、颠覆 、希冀”为主题,以“破茧成蝶 、蝶舞花间”为设计元素,以现代的景观组织手法展现资阳整个城市的山水格局。

景观方案总体布局

3.4 设计构思及功能设计

依托填埋场现有的自然景观优势,以及背靠城南绿楔的区位优势,打造集互动体验、科普教育、活动庆典为一体的城市公园。根据场地特性将地块分为五大分区,分别为“山丘之境”、“山林之境”、“庆典之境”“幻彩之境”和“活力之境”,详见图6。同时遵循“适地适树”、“动态演替”等原则,提出提出三大景观绿化分区,分别是生态保育林提升绿化区、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绿化区和人工景观绿化区。

景观分区设计

结束语:

目前人们对垃圾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从以前对垃圾堆垃圾的排斥到如今将其看作放地方的资源。而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景观化改造中,“循环”“再利用”越来越多地出现设计师的设计主题中,景观化改造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景观的整体性、功能的完整性、对场地历史文化的发掘以及场地的艺术性。

封场后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的研究,目前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景观建设的方法还需不断地探索和修正,需要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合作。在未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于垃圾填埋场的再利用的研究必定会更加深入,景观设计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将会更多地专注于如何更有效地恢复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生态环境,希望可以过本文的分析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邓毅.城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城市问题.2002(6):17-20

[2]李胜,张万荣,茹雷鸣,等.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中的植被重建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17-19.

[3]周良,余俭,赵一亮.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以镇江市城东垃圾填埋场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3(02):107-109.

[4]张奉才.曲靖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J].环境科学导刊.2011,30(5):74-76

[5]张庆费,夏檑,乔平,等.垃圾堆场改造成生态公园绿地的绿化技术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03(03)40-42

[6]文桥森.垃圾填埋场绿化种植及养护研究—以某垃圾场造林绿化工程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