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小学中年级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吴桦萍

广州市增城区香江学校  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在一个群体中,孩子需要友谊,他们需要来自群体的最基本的接纳,他们不一定需要许多好朋友或者绝对坚不可摧的友谊,他们也不一定非得成为班里最受欢迎的孩子,但是他们需要足够好的同龄关系。缺乏友谊,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交往能力,能为孩子们收获和维持较好的友谊,为班级增强凝聚力。

【关键词】和谐交往  家校沟通   交往技巧   融入集体

【正文】

    小学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了,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会做出初步的判断,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班集体当中,经常有同学会说,不想跟某某同学玩,因为她很挑剔;或者不想和某某成立一个小组,因为他不守纪律,会让自己的小组在各项评比中落后。刚刚过去的四年级,班上发生了几起学生间的交往冲突,有些同学也因为不善于交往,处在被孤立的状态,这对孩子身心发展和班风建设都不利,更不利于班级团结。面对学校的大型活动,班级的战斗力就不强了。所以,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交往能力需要得到较好的指导。

    一、小学生和谐交往的重要性。

小学生除了日常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社交活动了,虽然每节课的课间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是孩子们仍然会在这个时间玩的很开心,他们能迅速地进入一个情境,又能快速地回到课堂主阵地,这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课间孩子们探讨学习问题,交换学习用具,分享生活趣事,能够融入集体的孩子很幸福。在这和谐的氛围中,有些孩子为了加入某个集体,会发生某些冲突,也会因为没有加入,而形单影只,闷闷不乐。这部分在集体之外的孩子,在课堂讨论中,参与的几率也低,班级或者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他们的主动性也不高,小学生交往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学业成长。在身心发展方面,善于交往的同学,性情平和,朋友间的互动,让他们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的安慰,面对变动或挫折,他们更容易应对。不太善于交往的孩子,朋友较少,面对冲突,不善于解决,倾向于用暴力的方式宣泄情绪,或者自我消化,暗自掉泪。

二、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一个群里中,孩子需要友谊,他们需要来自群体的最基本的接纳,他们不一定需要许多好朋友或者绝对坚不可摧的友谊,他们也不一定非得成为班里最受欢迎的孩子,但是他们需要足够好的同龄关系。缺乏友谊,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交往能力,能为孩子们收获和维持较好的友谊。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业知识,也要指引学生更幸福地生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交往能力是每个人将来步入社会的基本能力。

1、家校沟通,让父母意识到:他们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人际关系,这种影响好坏兼有。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稳固的依附关系。良好的依附关系应该是父母能对孩子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这种回应有时候很简单,当孩子向父母表达想法时,父母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能让在交往中受伤的孩子抚平伤口,回应需要同理心,能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的想法和感受。稳固的依附关系能让孩子建立起一种“他人愿意与我交往、值得我去信赖”的内在模式,也养成了“我是值得关爱的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让孩子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更坚强、自信。班上有个孩子,父亲长年不在家,母亲坚强勇敢,为整个家挑起重担,是单位的优秀员工,经常参加各种认证考试,孩子和老人相处的较多,但是老人不能理解孩子的很多言语和行为,父母又因为客观原因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所以这个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较多,班上的孩子认为她处事敏感,颇多计较。面对矛盾不能及时地和同学解决,导致一段时间被群体孤立,孩子非常难过,想和她交往的孩子也迫于群体的压力,不能和她玩,孩子的妈妈也很焦虑,担心孩子身心收到打击,在家校沟通中,我让家长多些关心和陪伴孩子,培养她坚定、乐观、向上的心态,孩子在交往中自然能够拎得清得与失,她本来就知道怎样和同学处理矛盾,只是缺乏勇气和坚定。

2、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交往的群体里都会有一些标准,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他们慢慢摸索这些标准,并学习达到这些标准。小群体是孩子发展友谊的高速路,小群体对于如何受欢迎的要求很高,标准也很严格,如果不能加入其中,学生就会感觉很失落。能够帮助孩子抵御这些标准的就是朋友,朋友的重要作用是相互提供尊重与肯定。班上有个孩子,个子很高,力气很大,和朋友相处时不能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经常会动手解决朋友间的矛盾,这也导致他的朋友越来越少,以至组建小组时,竟然没有一个小组愿意接纳他。记得有一次,他用友好的态度帮助一个同学解决问题,可是却遭到了同学拒绝,后来还把同学的作品直接“好心办坏事”了,他本是出于好意,却得到了最坏的结局:两个人互相指责,甚至动手。这就是这个孩子没法融入集体的原因。他需要在和朋友交往时思考怎样解决问题,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明白问题所在,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让他人有什么样的感受,预测矛盾冲突的后果。这个大个子男孩是个心思细腻但不善言辞的孩子,他还需要进行一些解决问题题的字词训练:是、不是,和、或者,之前、之后……,我们利用班会课,对每个孩子进行这样的字词训练,以帮助他们在矛盾发生时,合理地表达诉求,不至于把问题激化。

3、研究表明,一个班级中的15%的孩子属于“非常受欢迎”的类型,45%属于“被接纳”的类别,诸多案例表明,作为老师,我们要更加关注4%的被忽略-顺从型的孩子,这部分孩子既不被人喜欢,也不被人讨厌,因为大家根本不了解他们,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他们几乎不参与学校活动,同学们忽略他们——并不是因为恶意,而是因为大家根本没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老师有时也会忽略他们,因为他们通常是“好孩子”——安静、顺从的好学生,唯一不足的是在班级里从不发声。为什么这部分孩子老师们更需要关注呢?因为他们缺少与其他孩子互动的机会,无法从中学习如何领悟社交暗示,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结。就算他们长大成年,还是很难与别人交往或者加入社交群体。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用我们的爱心,关注这群孩子,看着他们的眼睛,帮助这些孩子走上正确的社交道路,直到这些孩子找到他们的无价之宝——一个朋友。班上现在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每当想起她,心中就诸多感动,她成绩优秀、遵守纪律,从不惹麻烦,能和调皮好动的孩子同桌,省去老师管理纪律的很多压力,但是她始终处于孤独的状态。我找到班上受欢迎的B同学,让她多和这个姑娘接触,分享趣事,交流阅读书目,逐渐让她打开“社交之门”,再请这个孩子的邻居常去她家串门,聊聊女生间的话题,这个孩子逐渐开朗起来。

4、我们的学校和社会需要以更明确的立场保护我们的学生,没人应该被嘲笑、欺凌、尤其不该因为外表、个性,或者学习风格与同伴有差异而被孤立和虐待。如果孩子缺乏交朋友、维持友谊或融入群体的能力,那么,他需要有人教他这些技巧,这能够帮助他们被同伴接纳和喜爱。我们是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实验学校,生本课堂是以小组合作为模式进行学习和讨论的,学生是学习的重要资源,他们常常在小组里就能解决课堂上的大部分问题。我们班有38个人,4人为一个小组,分成9个小组后,有两个组需要由5人组成,记得上学期分组时,有个平常活泼好动,容易和同学起冲突的孩子,他到每个小组询问过了,是否愿意接纳他,最后没有一个小组愿意,理由是他不善于化解和同学的矛盾,自律性也不好。这让他的心灵很受伤,我在一旁看着,心里替他着急。私下找他谈话,明确和同学相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不能看到表象就武断地认为,同学冒犯了自己,轻易动手解决,当时心里是痛快了,可导致的后果是,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得不偿失。我再回到班上,利用班会课给大家提出问题:每个同学都是班集体的一员,能不能排斥同学?怎样帮助他进步?大家利用头脑风暴,想出了各种点子,虽然大家不知道帮助的是谁,但是,为了自己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大家都集思广益,说出了很多让人感动的做法。班集体今后再也没有发生过排斥同学的现象。 

在一个集体中,交往每天都在发生,交往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有A和B形影不离的美好童话,也有你打我的冲突需要解决,班集体当中,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能让班级更趋和谐,对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课堂,投入各项活动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我将在陪伴和观察中继续指导孩子们开心地交往。

【参考文献】

1.《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   迈克尔·汤普森   凯瑟琳·奥尼尔·格雷斯   劳伦斯·科恩/著

2.《妈妈,他们欺负我——帮孩子解决社交难题》   迈克尔·汤普森   凯瑟琳·奥尼尔·格雷斯   劳伦斯·科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