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陈震

伊春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 伊春  153000)

摘要:目的:探究脑血栓治疗过程中他汀类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奇偶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药物进行脑血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增加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颈动脉斑块改善情况,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程度也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应

用能够有效改善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脑血栓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奇偶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0例。其中,观察组男362例,女238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62.35±3.56)岁,患病时间1~10小时,平均患病时间(3.35±1.06)小时;对照组患男359例,女241例,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4.26±3.42)岁,患病时间1~9小时,平均患病时间(3.48±1.19)小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血栓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此次研究,自愿参加,且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未曾有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疾病遗传情况;患者肾脏、肝脏等脏器无严重疾病;患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主要身体系统循环状况正常,无任何严重原发性疾病。

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强心治疗、降血压治疗、吸氧治疗等,对照组患者再此基础治疗上使用阿司匹林(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971)进行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每次100 mg,每天服药1次,连续用药14天;观察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172)进行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每次20 mg,每天服药1次,连续用药14天。

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头痛、偏瘫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头痛、偏瘫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头痛、偏瘫等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神经功能未见恢复或加重。②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③两组患者治疗后均使用日常生活质量评分表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表(NIHSS)对患者进行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表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总分为42分,分值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

4、统计学分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1、对比两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后完全治愈的患者为435例,基本治愈的患者为116例,未治愈或恶化的患者为49例,总治愈率为91.83%;对照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后完全治愈的患者为236例,基本治愈的患者为215例,未治愈或恶化的患者为149例,总治愈率为75.17%;观察组总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485,P=0.000<0.05)。

2、对比两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情况

观察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前颈动脉斑块面积为 ( 1.73 ± 0.3 ) m m 2,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36±0.4);对照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前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71±0.4)mm2,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59±0.5);经统计学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9,P=0.327);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8,P=0.000<0.05)。

3、对比两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后日常评分情况

观察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 ( 83.32 ± 24.16 )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10.42±3.42)分;对照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63.35±21.16)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16.42±5.75)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31,P=0.00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7, P=0.000<0.05)。

三、 论

脑血栓的发病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主要发病原因是老年人脑部血管弹性下降,部分组织出现硬化情况,阻碍脑血管中血液正常流动,造成局部阻塞情况,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患者的危害较大,临床症状主要为轻度意识障碍,意识消除、语言能力降低、偏瘫、部分肢体活动异常以及反应迟钝等情况。临床中针对脑血栓的治疗方式主要是缓解患者脑血管中血液循环异常情况,恢复患者脑神经功能,提升预后治疗效果,传统治疗中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虽然能够起到解热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是临床效果有效,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相比效果更好,在缓解患者血栓的情况下还能够控制患者血管内皮炎症的发生,他汀类药物属于还原酶抑制剂,在脑血栓治疗中能够抑制患者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阻断患者细胞内羟甲戊酸的正常代谢,降低患者体内胆固醇的合成率,在此基础上还能够缓解患者血管内皮中发生率较高的炎症及感染情况,稳定患者颈动脉内斑块的恶性发展,改善患者血管内环境以及内皮功能状况,充分发挥出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对患者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血栓发展的控制,达到治疗的目的,脑血栓临床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等,相比较来说阿托伐他汀的应用范围更广,患者的耐受性更高,且价格较低,能够达到较高的治疗价值,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1.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17%,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可知,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升对脑血栓的治疗质量,对于患者临床症状,颈动脉斑块等改善明显,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熊春蕾.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应用效果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8):3850-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