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研究及合理用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研究及合理用药分析

刘冬梅

广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随州,432721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2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使用抗生素种类、给药方式、不良反应类型,研究预防措施。结果:200例老年患者中,使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生素分别占42.00%、30.00%、15.00%、10.00%、3.00%;静脉滴注、口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者占40.00%、30.00%、20.00%、10.00%。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者占47.50%,以皮疹、过敏性红斑为主要表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者占25.00%,以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为主要表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占15.00%,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者占7.50%,以胸痛、心悸为主要表现;呼吸系统不良反应者占5.00%,以呼吸不畅为主要表现。结论:200例老年患者多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以口服给药为主,出现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占比较高。老年患者应用抗生素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确保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

老年患者各个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极易发生不良反应[1]。据调查,使用抗生素治疗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2]。对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对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以期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20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99例,女性101例;年龄65-72岁,均龄(69.01±0.94)岁;科室分布:心内科85例,骨科51例,泌尿外科64例。纳入标准:1)入院后使用抗生素治疗。2)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使用糖皮质激素、H2受体阻滞剂治疗。

1.2  研究方法

分析2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使用抗生素种类、给药方式、不良反应类型。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绘制样本数据直方图,采用正态性检验,资料满足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卡方(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00例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种类分布

200例老年患者中,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患者占42.00%(84例),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患者占30.00%(60例),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患者占15.00%(30例),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患者占10.00%(20例),使用磺胺类抗生素患者占3.00%(6例)。

2.2  200例老年患者给药途径分布

200例老年患者中,静脉滴注患者占40.00%(80例),口服用药患者占30.00%(60例),肌内注射患者占20.00%(40例),皮下注射患者占10.00%(20例)。

2.3  200例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类型

200例老年患者中,发生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患者占47.50%(95例),主要表现:皮疹、过敏性红斑;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患者占25.00%(50例),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占15.00%(30例),主要表现:头晕头痛;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患者占7.50%(15例),主要表现:胸痛、心悸;呼吸系统不良反应患者占5.00%(10例),主要表现:呼吸不畅。

3讨论

近年来,抗生素种类逐渐增多,临床应用广泛,不合理用药现象日益严重[4]。老年患者身体免疫力低下,身体机能随年龄增长逐渐退化,抗生素治疗期间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属于高危人群。研究发现,老年患者应用抗生素期间发生不良反应与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及给药途径有关。基于药物因素、患者因素的影响,在用药前,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完善各项常规检查,了解既往病史,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少的抗生素[5]。用药期间,充分考虑患者机体代谢功能及对抗生素敏感性与耐受性,加强用药管理,用药前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使用抗生素较为常见不良反应、典型表现及处理方法。通过有效沟通疏导患者负面情绪,避免医患纠纷。对于出现不良反应者,首先了解不良反应类型,再评估严重程度,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对于高龄、联合用药、有多种基础疾病者,加强监护与巡视。基于给药途径影响,本研究中,200例老年患者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者占比较高,为40.00%;其次为口服用药者,占30.00%。静脉滴注为临床常用给药方式,可避免胃肠道首过效应,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发生。且药物作用迅速,在抢救危重症患者时具有明显优势。经静脉滴注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静脉滴注给药期间引发不良反应原因包括不溶物质超标、药物温度、药物溶剂,均与药物配置操作有关。进行药物配置期间,应熟练掌握不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尽量避免联合用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身体耐受情况合理调整药物浓度及滴注速度。在配药过程中,应逐个添加药物,遵循浓度由低到高、有色药剂最后加入的原则。给药期间若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应暂停给药,对症处理。

本研究结果证实,200例老年患者多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以口服给药为主,出现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占比较高。老年患者应用抗生素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确保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崔元侠.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9,18(7):34-35.

[2]杨帆.100例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及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2(18):257-258.

[3]米丹,王敏.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应用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8(15):165-166.

[4]王莉,王娜,贾俐萍,等.头孢吡肟致抗生素脑病1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业,2019,14(23):85-86,87.

[5]陈鹏飞.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导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8(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