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邱广华

南漳县中医医院影像科 湖北襄阳 441500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84例,均给予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患者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本研究84例患者中,经病理检验证实,CT检查有4例漏诊,其余80例患者均为正确诊断,诊断的阳性率为95.24%;根据间质瘤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其中低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16例,重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12例,高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56例,三组患者病灶的生长部位和强化程度、方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中度和高度恶性潜能患者形态不规则以及密度不均匀者明显多于低度恶性潜能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形态与密度分别与危险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r =624、0.141,P <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部位的密度以及形态可为肿瘤危险程度的评估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故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关系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消化内科比较罕见的一种肿瘤类型,是来源于汇总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一种肿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发生原因和外界限环境、基因遗传等存在联系,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患者的临床特征更多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等,和一般胃病的症状存在相似性,加上病例数的限制,加上胃肠道肿瘤细胞中存在神经束,容易被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1],随着临床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细胞形态多样,导致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也比较多样,给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一般都认为胃肠道间质瘤由恶性病变的可能性,且临床对于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判断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使用CT进行术前检查,不仅可以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还可以对其内部情况进行观察,本研究致力于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84例,均给予CT平扫和增强扫描,患者年龄分布居于43-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81±1.34)岁;分析患者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检查前需要禁食5小时,在患者胃部扫描干预前让患者饮用1000毫升水帮助充盈胃部,小肠扫描前2小时需要缓慢口服温水帮助充盈小肠,患者检查过程中保持仰卧体位,使用多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从患者膈顶扫描到盆腔,患者先接受平扫,再接受增强扫描,扫描参数设置:电压设置为120千伏,电流设置为320毫安,层厚设置为5毫米,层间距设置为5毫米,螺距设置为0.992,扫描速度设置为每周0.5秒,通过患者肘静脉为患者注射碘海醇,在注射剂注射30、60和120秒时采集记录患者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数据。

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在未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对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位置、大小和形态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根据胃肠道间质瘤的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并分析影像学表现和危险程度的相关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并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实验涉及到的数据信息统一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结果

2.1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本研究84例患者中,8例给予CT平扫,76例给予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经病理检验证实,CT检查有4例漏诊,其余80例患者均为正确诊断,诊断的阳性率为95.24%,影像学表现:(1)生长部位:84例均为单发病灶,42例患者为未间质瘤,其中发生于胃窦8例,胃体小弯6例,胃体大弯10例,胃后壁4例,胃底8例,交界处6例;小肠38例,发生于远端回肠2例,控场2例,十二指肠20例,剩下14例病变为小肠肠管相延续并向肠腔内或外及腔内外突出;腹膜后4例。(2)大小:最大的间质瘤直径为19.18厘米;(3)形态:52例间质瘤患者属于形态规则,32例间质瘤患者属于形态不规则;(4)密度:平扫的患者中,密度均匀的间质瘤患者38例,密度不均匀的间质瘤患者46例;(5)肿瘤强度:明显强化56例;不明显强化28例,均匀强化34例,不均匀强化50例。

2.2 影像学表现与危险程度的相关性

根据间质瘤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其中低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16例,重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12例,高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56例,三组患者病灶的生长部位和强化程度、方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中度和高度恶性潜能患者形态不规则以及密度不均匀者明显多于低度恶性潜能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形态与密度分别与危险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r =624、0.141,P <0.05)。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自身心态特点多样的免疫肿瘤,胃肠道间质瘤肿瘤细胞在细胞学检查中有时表现为梭形,有时表现为上皮形,临床研究表明[2],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比较特殊,当前临床有许多的检查方法[3],但是各有优劣,X线虽然比较简单方便,价格优惠,但是不能为病变部位和胃肠道之间关系分析提供依据,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4],CT扫描检查逐渐普及,CT扫描检查具有扫描范围广、图像清晰等特点,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对病灶部位进行观察,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阳性检出率,为患者预后提供重要信息。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胃肠道间质瘤多为单发病灶[5],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胃部最多,其次小肠,胃肠道间质瘤病灶直径大部分大于5cm,胃肠道间质瘤形态方面规则与不规则相差不大,密度以及强化程度不均匀者相对较多。本次研究结果显示,84例患者中,经病理检验证实,CT检查有4例漏诊,其余80例患者均为正确诊断,诊断的阳性率为95.24%;根据间质瘤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其中低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16例,重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12例,高度恶性潜能间质瘤患者56例,三组患者病灶的生长部位和强化程度、方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中度和高度恶性潜能患者形态不规则以及密度不均匀者明显多于低度恶性潜能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形态与密度分别与危险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r =624、0.141,P <0.05)。

综上,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部位的密度以及形态可为肿瘤危险程度的评估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故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莉, 邱晓晖, 董修明,等. 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 19(6):3.

[2] 丁鑫, 殷平, 陈琪琪,等. 132例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 40(3):9.

[3] 刘炜圳, 王涛, 张鹏,等. 原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基因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 35(8):4.

[4] 马卫霞, 于春梅, 孙明霞.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J]. 癌症进展, 2019, 17(8):4.

[5] 蒋明巧, 韩福刚, 罗丽.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型及意义初探[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