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李琳,丁灵灵,祝林(通讯作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技术在肿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共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措施将本批次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应用PICC技术,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之中的效果较为良好,能够改善患者的状况。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技术;护理效果

癌症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的疾病,当相关疾病发生之后将会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的经济、精神和生理负担,因此当前社会对于该疾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同时在相关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需要对患者实施长期治疗,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对象往往需要持续性地进行穿刺用药,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相关群体的痛苦。且这种方式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并发症现象,极大地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过程。现阶段的护理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PICC技术对相关对象进行治疗,将能够有效地改善并发症状况,提升患者对护理和治疗活动的配合程度。本次研究之中,我院采取PICC技术对相关患者实施护理工作,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之中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共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本批次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6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本次研究之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具体措施为以常规静脉穿刺措施实施静脉输注。观察组采取PICC技术进行静脉输注,具体执行过程中,相关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设备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PICC导管、穿刺包、无菌手套、止血带和弹力绷带等,同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充分地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掌握,如床号、姓名和腕带等,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需要对具体的穿刺部位进行选择,并选取与患者情况相适应的PICC导管。穿刺之前应当再次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和核对并帮助患者选取合适的体位。在直观阶段,应当首先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并以15~30度的角度进行穿刺。在回血之后,降低角度进0.5cm左右,再送入导入鞘,随即放松止血带,退出穿刺针并将导管送入约15~20cm,退出导入鞘,此后将体外导管进行有效的固定。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之中,应用调查问卷对相关个体的满意度进行观察,按照患者的不同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同时对相关对象的穿刺渗血、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进行统计,以分析护理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²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采取PICC技术的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观察组

46

25(54.35)

21(45.65)

0(0)

100.00

对照组

46

14(30.43)

25(54.35)

7(15.22)

84.78

x2值

7.576

P值

0.005

2.2 并发症

观察组的并发症现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对象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组别

穿刺渗血

感染

静脉炎

观察组

1(2.17%)

1(2.17%)

0(0)

对照组

6(13.04%)

8(17.39%)

5(10.87%)

x2值

3.866

6.035

5.287

P值

0.049

0.014

0.021

3 讨论

肿瘤患者由于自身的病情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输液,且输液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在传统的静脉穿刺输注措施之下,相关对象通常需要进行反复的静脉穿刺,从而导致患者承受大量不必要的生理痛苦。同时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身体抵抗力相较于正常个体显著下降,且由于自身的营养不良问题,因而极其容易发生感染问题,不利于对患者的持续有效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血管损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PICC技术是现阶段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静脉通路技术之一,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是从个体的手臂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并将相应的导管送至与置管对象心脏距离较近的上腔静脉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避免化疗药物与个体手臂上静脉之间的直接接触。同时采取这种置管措施,由于相关血管之中的血流速度较快,因此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输注的药物进行稀释,避免部分药物对血管形成严重的刺激,增强患者在静脉输注过程中的体验。这种置管措施比较适宜肿瘤患者,在应用阶段也能够比较有效地进行诸如化疗药物、高渗药物的输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PICC技术应用的阶段,相关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形成清晰的认识,并以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对其实施置管操作。同时从既往的相关报道费来看,在进行置管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将外界的细菌带入到患者的静脉血管之内,并由此造成菌血症或感染等问题,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在实际工作之中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应当严格地对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执行和落实。同时在穿刺阶段也应当对患者相关部位的解剖结构形成了解,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依托彩超对穿刺过程进行引导,从而防止由于穿刺造成相关部位组织的不必要损伤现象[3]。由于在置管完成之后,相关血管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栓塞现象,因此在后续的维护过程中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按时给予一定的肝素,以达到抗凝效果。此外,静脉置管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对患者造成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静脉炎、感染等问题,为了有效地预防这些并发症问题,相关单位和人员在工作之中还应当密切地观察患者的情况,在相关对象出现并发症之后,应当及时地向医师进行反馈,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PICC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相关对象在接受PICC之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低,且相关对象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更高。

综上所述,PICC在肿瘤患者之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地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静脉输注的并发症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娟,米元,谢玲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探讨[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02):320-321+324.

[2]李玲,高杨,陈媛媛.基于IMB模型的心理干预方案在PICC置管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12[2022-05-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20414.1748.019.html

[3]石春妮,袁丽,罗艳,张柳花,钱金平.老年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血流感染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2,28(01):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