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护理干预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干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系统性护理干预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干预价值

李群芳 ,朱雨通讯作者

乐山市人民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探究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明确系统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6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021年1月至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系统性护理干预),各30例,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GQOLI-74评分及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6.67%)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围手术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开展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切实提升护理效果。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系统性护理干预;视力水平;生活质量

视神经供血不足、病理性眼压增高是青光眼发生的主要机制,此类患者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乳头凹陷及萎缩为主要特征,可伴随头痛、畏光、流泪、眼胀等症状,极易引发血管神经性头痛、白内障等并发症。合并白内障后,患者致盲率进一步上升,需通过手术治疗,改善患者视力。在围手术期,开展适宜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后囊混浊、眼压升高、角膜水肿等并发症,加快患者视力恢复,本文将对系统性护理干预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6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021年1月至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选患者视力严重下降,无手术禁忌症,均接受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治疗,已排除眼压>30mmHg者、伴有其他眼科疾病者、有眼部手术史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者。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17:13、18/12,年龄分别为(60.89±2.24)岁、(61.05±2.31)岁,组间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术前予以患者泪道和结膜囊冲洗,遵医嘱应用扩瞳、降眼压药物,准备好手术器械及物品,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操作,术后做好眼部护理,宣教健康用眼知识。

观察组:(1)患者入院后,协助其完成眼科专科检查(眼电生理、色觉、眼压、视力等)及常规检查(凝血功能、血尿常规等),积极控制眼部感染、降低眼压,术前清洗结膜囊和泪道,做好术眼准备;(2)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建设,说明手术具有痛苦感轻、精确度高、组织损伤小等优势,消除患者恐惧心理,通过全身放松训练、森田疗法、音乐疗法等,改善其不良情绪;(3)术后观察患者术眼有无分泌物增多、渗液、渗血、持续性眼痛等异常表现,协助患者取头高脚低位,提醒患者避免剧烈晃动头部、切忌用手揉眼、不要长时间弯腰或低头,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避免患者跌倒、坠床;(4)强化眼科保健知识宣讲,为患者示范正确的眼部按摩、涂眼、点眼方式,提醒患者不要在昏暗环境下用眼,保证规律作息,保证营养摄入充足,以此促进眼部恢复;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前额疼痛、眼球胀痛等表现,积极预防各类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①视力:正常值5.0~5.3,分别于干预前(患者入院时)、干预后(患者出院前1d),应用新国标视力表测定;②生活质量:测定时间同上,分值0~100分,所用工具为GQOLI-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1],涉及睡眠状态、精力、躯体不适、进食状况等条目,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③并发症:统计两组角膜水肿、眼压升高、前房出血、前房渗出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7.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 视力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

详见表1。

表1 两组视力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n=30)

组别

视力

GQOLI-74(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11±0.10

4.81±0.12

60.24±4.92

85.33±4.60

对照组

4.13±0.12

4.59±0.14

61.05±4.87

76.41±4.29

t

0.7013

6.5349

0.6409

7.7674

P

0.4859

0.0000

0.5211

0.0000

2.2 并发症

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n=30]

组别

角膜水肿

眼压升高

前房出血

前房渗出

合计

观察组

1(3.33)

0(0.00)

1(3.33)

0(0.00)

2(6.67)

对照组

4(13.33)

2(6.67)

1(3.33)

1(3.33)

8(26.67)

X2

-

-

-

-

4.3200

P

-

-

-

-

0.0377

3.讨论

暗室环境、近距离用眼过度、情绪波动、眼球解剖结构异常等,均为青光眼常见诱因;有眼部炎症史、强光刺激、高度近视等,均为白内障风险因素;二者病因病机存在一定差异,但可能同时存在,此类患者视功能受损更为严重。借助超声乳化术、小梁切除术等先进技术,能够有效矫正眼位,促进视功能恢复。但若围术期疏于护理,则会引发前房出血、角膜内皮损伤、切口渗漏等诸多并发症[2]。系统性护理具有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整合了多种护理方法,可显著提升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视力水平方面,干预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方面,干预后观察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6.67%)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析原因如下:受担心手术疼痛、手术失败、术后视力恢复不佳等因素影响,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情绪状态较差,术前做好心理建设,可稳定患者情绪;术后强化眼部护理,宣讲健康用眼知识,注意询问患者感受,能够消除不利于眼部恢复的不良因素,如错误用眼习惯、用手揉眼等,显著减少各类眼部并发症[3]。此外,通过口头讲解、现场示范等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掌握眼部按摩、正确滴眼药水等自我护理技巧,加速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予以围手术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系统性护理干预,可促进其术后视力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徐进,朱文君,滕晓菊.综合护理干预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1,40(06):610-612.

[2]张盼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针对性护理体会[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1,15(05):403-405.

[3]胡秋冬.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分析[J].包头医学,2021,45(0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