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对康复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中风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对康复的疗效分析

张剑

湖北省监利市第三人民医院(新沟镇卫生院)  433300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治疗中风对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其中50例中风患者为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为基础,联合针灸治疗,比较组间临床疗效、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组间各项康复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更加理想,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中风患者,以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为基础,联合针灸治疗,可促进患者康复效果的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风;针灸;康复疗效

中风也就是脑卒中,属于临床高发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中风的病理机制为机体脑部血管瞬时性破裂或出现阻塞,损伤患者脑血管神经[1]。偏瘫是中风发病后的常见后遗症,患者一侧或双侧行动功能发生障碍,伴口齿不清、智力降低,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时间接受他人照顾。结合相关研究可知,由于中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与其自身的不断完善,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对患者康复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临床广泛应用针灸治疗脑卒中[2]。基于此,本次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针灸治疗中风对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其中50例中风患者为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可比(P>0.05)。

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范围50-70岁,均值(60.31±1.43)岁,病程范围4-10年,均值(7.36±1.64)年;

观察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范围51-70岁,均值(60.87±1.33)岁,病程范围5-10年,均值(7.86±1.21)年。

纳入标准:临床确诊脑卒中偏瘫者。

排除标准:过量服用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沟通障碍者;合并其他器官气质性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联合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予以患者血糖控制、抗血小板凝聚以及抗凝治疗。同时,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予以患者包括夹腿、桥式运动、屈膝、站位、坐位在内的肢体功能训练。训练力度结合患者的耐受强度,不可操之过急。随后结合患者的训练效果,指导患者穿衣、吃饭、上下台阶、如厕等基本生活能力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训练30分钟,连续治疗30天。

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为基础,联合针灸治疗。选取头针与体针,头针包括四神聪、皮质运动区域、感觉区域等。体针以患侧为主,穴位选择手三里、足三里、双侧内关、外关、肩髎、三阴交、风室、血海等,结合患者的症状,可辅助舌针、面针。常规消毒,以30号毫针,捻转提插手法刺入患者双侧内关穴,深度1.2-3.0cm,随后以重雀啄法在患者人中穴向鼻中隔方向刺入30号毫针,深度1.0-1.5cm,直到看到患者眼球湿润为止,内关及人中均不留针。随后选择患者肢体对侧头部运动及感觉区域,予以头针电脉冲治疗。针刺双侧三交阴及患侧体征针,针刺患侧三交阴使用提插补法,进针角度略偏向下下肢远端,深度3.0-5.0cm,进针后可重插轻提3-5次,随后与其他体针一起上电针。每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30分钟,连续治疗30天。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神经缺损改善80%以上,症状消失;有效:神经缺损改善26%-79%,症状缓解;无效:上述标准均未实现。

(2)康复效果:记录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1.0,利用该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比表示,2检验;P<0.05说明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比较

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n=25)

15(60.00)

9(36.00))

1(4.00))

24(96.00))

对照组(n=25)

10(40.00))

8(32.00))

7(28.00))

18(72.00))

χ2

5.357

P值

0.021

2.2各项康复指标比较

见表2,治疗前,组间各项  康复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更加理想,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康复指标比较[±s/分]

组别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肢体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25)

28.57±3.08

11.08±1.96

8.79±2.47

28.67±3.36

22.82±3.52

63.66±4.30

对照组(n=25)

28.56±3.06

15.96±1.88

8.87±2.56

21.36±3.56

22.83±3.51

44.11±4.32

t值

0.012

8.984

0.112

7.466

0.010

16.037

P值

0.991

0.000

0.911

0.000

0.992

0.000

3讨论

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可知[3],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8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目前,临床针对这一情况,广泛应用常规治疗、针灸、康复训练联合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但是,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治疗存在排斥与抗拒的心理,影响患者康复的同时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4]。文章研究中针对观察组中风患者常规治疗、康复训练、针灸治疗三联治疗方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比对照组有显著的改善,整体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中医学将脑卒中偏瘫归属于痿证的范畴,气血瘀滞导致脉络瘀阻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临床治疗原则为疏通淤阻[5]。针灸是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针对中风治疗,可通过头针、面针的方式,选择手三里、足三里、外观、肩髎、三阴交、风市、血海等穴位进行针刺,调节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让患者感受到疼痛来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同时,还可增加患者大脑的激活区域,促进患者正常神经功能的恢复。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大脑具备较强的可塑性,针刺方法的应用可以促进患者大脑建立正常的激活程度,同时辅助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可提升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加快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

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可以促进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的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含,刘云霞,袁宏伟,等.头穴针灸法为主对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认知功能的影响[J].河北中医,2021,43(10):1707-1711.

[2]刘涛涛,王晓燕.滋阴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整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10):1567-1568.

[3]张春海,史中亚,邸全祥.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0):1646-1647.

[4]郭杨,徐梦.温针灸联合Bobath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20):85-87.

[5]何晓茹,王非.针药结合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1,13(05):29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