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护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上肢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护理研究进展

何田甜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00

摘要:本文主要就上肢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上肢骨折;患肢肿胀;护理研究

上肢骨折后会极大的降低患者的自理能力,导致患者无法开展正常的生活活动,术后肿胀也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提升患者的治疗痛苦,严重时甚至造成患肢坏死,影响到患者预后,因此如何促进术后患肢的功能恢复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重点讨论和积极探索的问题,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有证据表明实施综合的护理可以提升治疗的效果和质量,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其应用效果受到了众多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可。

一、局部冷疗

冷疗是创伤后的常规疗护方法,其原理在于人体在面对冷环境时会自然的收缩毛细血管,局部血流量减少,微血管通透性降低,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充血肿胀以及压迫末梢神经引起的疼痛,在医学上已经具有了长时间的运用,具有成本低廉,取材简单、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等多种优势。在临床上一般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全身情况以及对冷疗的耐受度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有冰水、冰按摩、冷喷雾等方法,一般在患者患肢以及患肢周围加以刺激即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冷疗依然具备一定的风险性,比如常见冻伤和周围神经麻痹,主要的发生原因在与温度过低以及冷疗时间过长,由于发生机制较为明确,因此可以实现有效的预防,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遵循医嘱,合理开展治疗[1]
此外冷疗的方法不适用于具有明确/疑似血管损伤、休克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当盲目采用冷疗方法时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这也提醒医护人员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在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病情资料后制定安全的治冷疗措施。冷疗的时间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当时间过短且间断时间长时,由于机体体应激反应,收缩的血管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扩张的状态,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而已经破裂的血管则会增加再次出血的可能性,从而加重疼痛以及肿胀,当持续时间过长则会造成冻伤等并发症[2]

冷疗整体上属于偏经验性的治疗,目前对具体冷疗的模式、持续时间以及频率暂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因此在开展治疗的时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临床经验要求较为严格,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几种冷疗的方法受到了临床上普遍的认可,比如国外有研究证实冷疗联合局部压迫对避免单独冷疗造成的血管局部缺血性损伤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此外夏芳(2014)也在其研究中证实了加压冷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患肢肿胀及疼痛程度。

二、患肢抬高

(一)患肢抬高的角度

理论情况下抬高角度越大消肿的效果越为显著,但是在实际上,患肢抬的过高会造成肢体缺血缺氧,从而加重肿胀程度,因此目前医学上对具体的抬高角度暂为形成统一的认识,医学上许多学者也发表了自身的见解,比如农春花(2010)在其研究中发现抬高70—80°结合量化的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肿胀情况,而陈慧(2014)则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实行抬高30°、60°、90°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抬高60°的患者的在术后消肿速度最快,这就需要临床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损伤程度以及耐受程度选择适合的角度[3]

(二)患肢抬高的方法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为上肢悬吊法和上肢垫高法,上肢悬吊法时利用颈部力量对上肢起到悬吊的作用,患肢处于胸前,上肢垫高法主要适用于卧床患者,用具多为软枕、被子、衣物等,患者双手自然放置于支撑物品之上。但是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发现两种方式均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会带给患者的较为强烈的不适感,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低[4]

上肢悬吊法稳定性较差,局部力量较大可能会造成患者患肢血液淤积,此外长时间悬吊会导致患者颈部肌肉疲劳,出现酸胀感。为解决这一问题,陈伟惠(2017)设计了全新的悬吊工具,增加了活动板、抬高架以及一体式的悬吊带,经应用后被证实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适感以及悬吊的稳定性。而上肢垫高法的主要弊端在于支撑用品容易塌陷变形,塌陷后如未及时更换变会造成托垫的角度过小,消肿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临床上也制作了许多的新型支撑用具,比如张翅(2012)在其研究中介绍了一种可调节的上肢外展架,可根据临床需求进行角度的调节,并且不易发生变形,但是目前应用尚不全面,主要适用于上肢骨折保守治疗[5]

三、早期康复训练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较新且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对许多创伤性疾病的康复均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被证实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在训练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损伤及耐受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一方面需要改善患肢的微循环,减轻肿胀,另一方面需要避免对患者患肢造成二次伤害,强度过高的训练可能会造成肌肉撕裂从而加重出血。对上肢骨折患者,可以采取捻、抓、握等中低强度的训练方式,随着患者肿胀程度的减轻,可逐渐加大训练的强度,可以防止肌肉萎缩,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愈合。目前康复医学对具体的训练方式暂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一般认为越早介入,治疗的收益也越大,因此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方案,在术后即可开展被动训练,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同时训练过程中需要进行全程的监护,确保患者的安全性。

四、结语

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会有更多的消肿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本文主要从冷疗、上肢抬高以及早期康复训练三个方面介绍了上肢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消肿的方法、技巧以及用具的使用等,从而帮助患者舒适、安全的渡过治疗期,同时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医务人员工作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谭健群,潘凤丽,聂巧燕,吴敏华.自制下肢抬高枕在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21,13(09):563-565.

[2]段小芹,胡长燕,余丽娟.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临床护理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0):282-283.

[3]高红.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08):176-178.

[4]黄莉,周英妮. 杉树皮夹板外固定上肢骨折脱位的护理体会[J].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2009:196-158.

[5]钟巧艺,陈坤嫦,何惠兰,王琼芳,区海云,陈建珍.上肢骨折病人石膏托外固定后肿胀的观察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