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不同静脉采血方法致溶血分析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观察不同静脉采血方法致溶血分析与护理

张晓豫,程树强,邱媛,周丽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门诊治疗室  550001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静脉采血方法致溶血成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150例静脉采血患者选入研究,平均分配,分别以真空采血、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方式采血、注射器采血,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各分配患者50例,比对其溶血情况并分析其成因。结果:溶血发生率,注射器采血后溶血率较高,采血针连接静脉针方式、真空采血溶血率依次减少(P<0.05)。结论:静脉采血致溶血情况的发生会对生化检测所得结果造成影响,不同静脉采血方法所致溶血发生几率不同,以注射器采血后溶血率较高,因此行采血后,需以有效方式进行干预,继而减少静脉采血溶血发生率。

关键词静脉采血不同方法溶血成因;护理措施

    静脉采血是临床实施生化检测血液样本主要采集方式,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静脉采血方式逐渐趋向于多样化,以此满足不同类型疾病生化检测血样质量需求[1]。但通过观察发现,不同静脉采血方式,血液样本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且部分采血方式行血样采集后,样本溶血发生率较高[2]。为明确静脉采血溶血成因,本次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150例静脉采血患者,分析不同静脉采血方法致溶血成因,并探究护理干预措施,以管控静脉采血溶血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150例静脉采血患者选入研究,平均分配,真空采血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37.55±1.27)岁;采血针连接静脉针方式采血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37.51±1.23)岁;注射器采血患者50例,男21例,女29例,(37.59±1.31)岁,无差异(P>0.05)。

1.2方法

150例静脉采血患者采血方式及操作如下:

(1)真空采血:对患者肘部静脉处皮肤实施消毒,消毒完毕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实施穿刺,刺入角度控制在30度左右,持针器连接一次性采血针末端,导入静脉血至含有抗凝剂试管当中,根据检测需求采集适当量静脉血,完毕后以用棉签按压穿刺处,拔除一次性采血针,指导患者对穿刺处实施按压或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固定,操作结束。

(2)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方式采血:实施消毒后,肘部静脉处使用留置针进行穿刺,留置针可见回血,表示穿刺成功,对其进行固定后,与采血针进行连接,缓慢抽血,抽取所需检测量后,分离采血器,并将其置入真空采血管中。

(3)注射器采血:实施消毒后,注射器在患者肘部静脉处实施穿刺,穿刺成功后,实施抽血操作,抽血完毕后,将注射器中所采集血液样本置入真空采血管。

1.3观察指标

对不同静脉采血方式采血后血样溶血发生率进行汇总。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不同静脉采血方法致溶血成因及护理干预措施,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21.0,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值、²值开展检验,其表现形式为(x±s)、(n%),统计学软件计算结果呈现P<0.05时,提示组别间数据存在差异。

  1. 结果

2.1溶血发生率

数据统计后比对,以真空采血发生率最低,为4.00%,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方式采血、注射器采血后溶血发生率略高,分别为14.00%、30.00%,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静脉采血患者血样溶血发生率(n%)

分组

案例(n)

溶血例数

溶血率

真空采血

50

2

4.00%

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方式采血

50

7

14.00%

注射器采血

50

15

30.00%

-

-

12.7976

P

-

-

0.0016

3.讨论

当前临床中静脉采血方式大体可分为真空采血、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方式采血、注射器采血等方式,虽然不同采血方式均能够自患者肘部静脉处顺利采集血液,为临床提供生化检测样本,但受患者机体状态、外在环境、穿刺操作等多种因素影响,静脉采血血液样本质量存在差异性,进而导致样本中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溢出,引发溶血情况,干扰生化检测所得结果精准度[3]

3.1不同静脉采血方式致溶血成因分析

    溶血情况发生,对生化检测工作开展、临床疾病诊断等均存在影响性,真空采血作为临床较为常用的采血方式,具有操作便捷、采血速度快等特点,在采集过程中,一次性采血针穿刺后末端连接试管,即可完成血液采集,采血效率较高。通透本次研究可见,真空采血实施后,血样出现溶血几率较低,分析其原因,与血样采集后,短时间内与试管中抗凝剂混合,以此发挥其抗凝作用,进而维持血液中所含细胞组织结构稳定,从而在生化检测中,不易出现溶血情况[4]。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方式采血、注射器采血均可对肘部静脉血做有效采集,但出现溶血几率较高,分析其成因,二者在实施采血时,操作时间较长,且血液采集后,再置入试管当中,从而对血液质量造成影响,导致溶血情况发生。此外,血液样本采集后环境温度、送检时间及采血穿刺位置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导致溶血情况发生,由此干扰检测结果及患者疾病检出

[5]

3.2护理措施

为维护静脉采血血液样本质量,减少溶血发生率,遂制定以下护理措施对静脉采血进行干预:(1)对采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讲解不同采血方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对所采集血液样本质量影响性,并就采血操作开展专项训练,以提高其专业技能。(2)采血前,与患者进行沟通,指导患者休息,保持静息状态,以改善其血液质量,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其因穿刺、抽血等操作引发其紧张、恐惧等情绪,有助于血液采集,同时促进患者积极配合,增进采血操作时效性。(3)评估患者血管及皮肤情况,选择较为粗壮且具备良好弹性血管实施穿刺,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因采血所致不适、痛苦感受。(4)穿刺前消毒操作完毕后待干,以促进消毒剂成分适度挥发,避免穿刺期间其成分进入所采集样本中干扰其质量。铺设一次性垫巾、消毒垫巾,避免因接触公共区域沾染致病均或病毒。(5)开展采血前,辅助患者调整体位,辅助患者采血手臂放置于操作台上,略太高其肘部,有助于穿刺实施的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进采血时血液流速,缩短采血时间。(6)血样采集完毕后,置入含有抗凝剂试管当中,对试管进行颠倒混匀,使血液充分与抗凝剂进行融合,干预血液样本状态。血样融合抗凝剂后,在适宜温度下对其进行保存并及时送检,以降低环境因素对血样质量造成干扰,以此降低溶血发生几率。

经由上述措施干预,所采集血液样本质量能够得以提高,促使静脉采血溶血发生几率得到管控,进而促进临床生化检测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具备明显干预作用及良好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不同静脉采血方法致溶血发生几率存在差异性,相比之下,以真空采血致溶血发生几率较低,为维护静脉采血血样质量,预防溶血,采血液采集后,实施护理,对诱发溶血因素进行干预,提高血液样本质量,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美焕.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比较及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2):232-233.

[2]张翠翠.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溶血原因及护理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20,8(14):138-139.

[3]蔡坛坛.静脉采血时发生溶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J].饮食保健,2020,7(3):13-14.

[4]马高茜,胡玲玲,刘慧敏,等.儿童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比较及护理对策[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9):100-101.

[5]毛万欢.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比较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6):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