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社区护理工作提升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社区护理工作提升的探讨

杨凤娇

成都市双流区怡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医联体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中受欢迎程度和推广度较高的医疗服务模式。医联体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将同一城市或同一区域的各级医院与社区医院进行联合,形成一个医疗服务联合体,从而更好地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医联体模式大致分为松散型医联体模式和紧密型医联体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区紧密型医联体模式的上线,已经为许多病人和患者带来了较好的医疗服务体验。随着紧密型医联体服务模式的逐渐成熟,在此模式下的社区护理工作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在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社区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当前服务现状的具体办法,以便更好地为紧密型医疗体模式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紧密型医联体模式;社区;护理;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实现,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需要将现存的对群众生活产生影响的社会性问题彻底解决,比如百姓看病难这一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自2013年至今,我国一直致力创建医联体服务模式,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将对一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换言之,就是将同一区域内的医疗技术与人财物进行汇总,而后开展统一调动分配,促进经济利益一体化进一步落实,切实在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紧密型医联体模式的全面落实,还能够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平,可见创建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对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一、紧密型医联体模式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为了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双向转诊,医疗联合体试点在全国开展。但是,目前我国医联体存在着资源总量不足、医院无法实现患者信息共享、人力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而紧密的医联体,则是将其切实实施,实现资源整合和调配,共同承担责任和利益。除此之外,就是一套严格的制度了。紧密医疗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现医疗技术、人员、资源和资金的统一配置;其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承担着各自的责任和利益。最后,区域医院分工更加明确。一般情况下,三甲医院主要负责大病的诊治,二甲医院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社区医院则负责快速的医疗服务,将基层与紧密的医联体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紧密医联体模式是指医疗机构承担所有责任与利益,实施后药品采购与配送、医务人员使用绩效考核等。除了解决社会健康问题外,还能促进医疗机构人才的管理。而建立紧密的医疗机构,首先要做到专家下沉,让专家深入社区,方便居民就医。也可以推动社区卫生工作者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其次要实现学科下沉,将部分常见疾病向基层延伸,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最后,确定医联体之间的“信息化连接”是否紧密或者松弛。基于此,建立了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患者信息,建立科学、便捷的转诊机制。

二、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社区护理存在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护理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以社区为主体,服务对象为主体,为人民提供疾病预防与治疗服务。社区护理在社区护理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社区护士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服务,满足其需求。但是,目前社区护理工作存在管理不到位、护理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对社区护理服务机构的调查发现,部分护士的专业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学历低、工作经验不足等方面;由此可见,目前社区医院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护士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容易导致护理人员不能适应病人的实际需要。结果导致操作失误,使患者不能信任社区护理服务,从而影响社区护理服务工作。

三、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对社区护理工作的作用

(一)改进护理管理模式

传统的社区护理模式通常依靠经验进行管理,不仅管理理念和模式较为陈旧,而且管理带有更多的不客观性,缺乏一定的量化指标。这种较为松散的社会护理模式不仅会影响护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也会为护理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在紧密医联体中,以社区医院为主体,承担着为患者提供方便的医疗服务。在紧密型医联体模式的帮助下,社区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社区医疗服务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基层医院的调研和摸底,构建紧密护理管理模式,完善管理目标、流程和工作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护士进行学习、培训和绩效评估,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护理管理程序和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二)提高护理工作人员服务质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护士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医疗卫生工作不够完善。紧密的医疗合作能够有效地提高护士的理论能力和业务能力,实现专家下沉与学科下沉。专家下沉是指有呼吸、内分泌、心血管等常见病的专科医生,派驻基层医疗机构。在为病人看病的同时,还应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辅导,营造良好的社区学习环境,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学科下沉就是将部分常见疾病和多发病集中到基层医院(如口腔科),进一步加强专科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技术和整体素质。

(三)增强患者对社区护理满意度

最近三年,在采用紧密型医联体模式的过程中,选择了79位护理患者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所选择的患者对社区护理具有极高的评价,正是由于社区护理人员借助培训学习活动对自己的护理知识与实操能力进行强化,在提高工作水平的同时,也使得患者对社区护理的满意程度不断提升。依托于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使用集中授课、即时练习等方式为护理人员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使得社区护理人员不断对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内化,并逐步在实践操作中进行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护理工作开展中,能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熟练操作,促进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护理人员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对强化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区护理服务进一步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紧密型医联体通过“学科下沉”与“专家下沉”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看病难”的问题。此外,通过对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医疗服务水平进行全方位提升,在优化医护管理模式的同时,提升患者对于社会医疗护理服务机构的满意度,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社区医疗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中献,李敏.供给侧改革下紧密型医联体协同服务模式的建设与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21,19(05):38-41.

[2]刘建欣,黄子叶,丁炎明.精准帮扶的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对被帮扶医院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18):2500-2504.

[3]余雅丽.“三一”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在提升医疗机构急救能力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1):182-183.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1.11.080.

[4]毛柳东,廖全菊.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分级诊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管理效果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1,37(05):80-83.DOI:10.16833/j.cnki.jbmc.2021.05.022.

[5]吴利纳,马新翠,马秀华.托管模式下北京市某紧密型医联体职工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21,25(04):48-50.DOI:10.19660/j.issn.1671-0592.202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