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祥教授运用健脾渗湿止泻方治疗脾虚泄泻(脾虚湿盛型)的经验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周玉祥教授运用健脾渗湿止泻方治疗脾虚泄泻(脾虚湿盛型)的经验总结

唐朱鸿

常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 江苏 常州 213003

摘要】总结周玉祥教授医治泄泻经验。周玉祥教授系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内知名肛肠科专家。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病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常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1996至1998年曾赴阿联酋中国医疗中心、中国协和医疗中心工作。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各科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尤其擅长中医肛肠科。泄泻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目前嗜食辛辣的饮食习惯影响脾胃运化水液产生内湿,内外湿邪合而致病,脾不升清,湿邪下注大肠发为泄泻,脾虚湿盛证是泄泻的最常见临床证型。周玉祥教授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和大小肠,与肝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临床详查病情、谨守病机,主张利小便以实大便,采用淡渗利湿、苦温燥湿、芳香醒脾、健脾化湿、行气化湿,强调标本同治,既要运脾化湿治标,又要健脾固本,临床善用健脾渗湿止泻方加减配合饮食调摄治疗脾虚湿盛型泄泻,疗效显著。

关键词】泄泻;脾虚湿盛;周玉祥;健脾渗湿止泻方;中医药疗法

0引言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泄是指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则是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晰如水而势急。泄、泻临床难以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常见于现代医学中因消化系统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而导致的腹泻,如胃肠功能紊乱、急(慢)性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或因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导致的,以泄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周玉祥教授运用健脾渗湿止泻方加减辨证施治,视兼证化裁,治疗脾虚湿盛型泄泻有独特优势。

1病因病机探讨

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和大小肠,与肝肾密切相关。本病的关键是脾虚湿盛。外感风、寒、湿邪均可导致泄泻,但以湿邪为主。《医学心悟·泄泻》云:“泻之属湿也。”指出湿邪是导致泄泻重要的致病要素,是本病的“标”。“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阐述了脾虚是泄泻之“本”[2]。抑郁或生气易怒,肝郁横逆克脾;或恣食肥甘厚味、生冷损伤脾阳;长久思虑伤脾,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健运失职,内生湿邪,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小肠泌清别浊功能失常,浊阴下迫大肠发为泄泻。脾虚生湿,湿邪是病理产物,容易困遏脾阳,又是致病因素,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2治疗原则

当以运脾化湿为治疗大法,利小便以实大便,标本同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治泻有淡渗、升提、清凉……燥脾、温肾、固涩”中的治泻九法对现代治疗泄泻意义重大。除湿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李老临床侧重于淡渗利湿,利小便以实大便,结合苦温燥湿、芳香化湿治标。《伤寒论》:“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首次提出了利小便以实大便治疗难治性泄泻的观点,《景岳全书·泄泻》明确提出:“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以实大便法治疗水样泻准确辨证将效如桴鼓。湿邪阻滞气机,宜佐少行气药,气行则湿化。“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当益气健脾治本,土强则无湿,无湿则泻止[3]

3健脾渗湿止泻方

健脾渗湿止泻方,全方具有方芳香醒脾、苦温燥脾、益气健脾、温中化湿、分利湿邪之功效。周老运用健脾渗湿止泻方加减治疗脾虚湿盛型泄泻,以水样便、大便次数增多、无里急后重、舌苔厚腻为临床辨证要点。具体用药:生白术(30g)、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0g)、姜厚朴(10g)、炒枳实(10g)、白参须(10g)、炙黄芪(30g)、炒山药(10g)、炒薏苡仁(15g)、炒白扁豆(10g)、丹参(10g)、赤芍(10g)、粉葛(20g)、升麻(10g)、降香(10g)、炙甘草(6g)、槟榔(10g)。临床要辨证论治,随兼证加减化裁,若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去桂枝加葛根、黄连清热利湿;若患者乏力,加党参益气健脾,合四君子汤之义,久泻滑脱不禁者,可重用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固;若五更泄泻者,加四神丸温肾止泄;若腹胀,加大腹皮、木香行气除胀;若宿食内停,泻下有不消化食物者可加建曲、麦芽、焦山楂消食健脾助运化;若小便不利,水肿者可加车前子淡渗利湿,给湿邪以出路;若久泄滑脱不禁者,可配合柴胡、葛根等风药,燥湿健脾、升发清阳,少佐仙鹤草、诃子固涩止泄。

4经典医案

吴素珍,女,56岁,于2021年06月09日初诊。患者主诉大便次数增多7年余,加重1年。现病史:7年前出现排大便次数多,2-3次/天,色黄,便稀溏,无粘液,近1年加重,3-5次/天,色黄、便稀薄,无粘液;时有腹胀,无腹痛;舌质淡,苔厚腻,脉沉细。平素爱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腻,体形胖,睡眠中有嘴吹气现象,已有数年。既往史:否认慢性病疾病史。无过敏史,无吸烟史。专科检查及其他:前侧皮赘增生,指诊未触及肿块。辅助检查:2021-5-11,溧阳市卫生院:结肠镜示结肠多发息肉(病理未做)舌淡、边有齿痕、脉滑。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湿盛型)西医诊断:腹泻。西医治疗予以益君康2粒tid,中医治以健脾运湿,化气行水,选健脾渗湿止泻方加减,处方:生白术(30g)、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0g)、姜厚朴(10g)、炒枳实(10g)、白参须(10g)、炙黄芪(30g)、炒山药(10g)、炒薏苡仁(15g)、炒白扁豆(10g)、丹参(10g)、赤芍(10g)、粉葛(20g)、升麻(10g)、降香(10g)、炙甘草(6g)、槟榔(10g)。7剂,水煎服,2剂服7天,每次200mL,一天三次,餐前半小时服用。嘱其进食流质易消化食物,忌生冷、油腻及辛辣,忌牛奶、豆腐、豆浆、豆花等。2021年06月16日二诊,药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初成形偏细,每日1-2次,无便血无粘液,腹胀减轻,无腹痛。前方有效,续服7剂。3月后随访患者大便正常,乏力改善。

5小结

周玉祥教授临强调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现代居民嗜食辛辣、肥甘厚腻,阻碍脾胃运化滋生湿邪,治疗泄泻多从湿论治。周老运用健脾渗湿止泻方谨守脾虚湿盛病机,从中焦脾胃论治,标本兼顾,利小便以实大便分消湿邪,燥湿、化湿治标;又健脾固本,从根本上杜绝生湿之源。健脾渗湿止泻方中厚朴苦温行气化湿,除湿宽中,气行则湿化;陈皮、降香、姜半夏,辛温芳香化湿,行气化滞、醒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胃复健,主症自除;薏苡仁、茯苓甘平,淡渗利湿,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善分利水道,使湿邪从小便而解,体现了利小便以实大便治法;炒山药、白术培中健脾理气,以治“脾虚治本”,既可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少佐温阳,阳气布达,湿邪速化。久病湿遏脾阳,久泄进一步耗气伤阳,疾病进展,损及脾阳,而脾用为阳,用药顺其阳气升发之意,用白参须、黄芪、升麻等甘温之品,取“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旨,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使元气来复。

参考文献:

[1]张介宾.景岳全书[M].李维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17.

[2]曾恩锦,吕林,唐旭东,等.从“湿胜则濡泄”探讨功能性 腹泻的中医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 28(2):96 -98,103.

[3]李志红,田德禄.田德禄教授应用“清降法”治疗脾胃疾 病的经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1,18(6):3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