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祥教授运用龙胆泻肝汤方治疗痔病(湿热下注证)的经验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周玉祥教授运用龙胆泻肝汤方治疗痔病(湿热下注证)的经验总结

庄贤明

常州市中医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3

摘要】总结周玉祥教授医治痔病(湿热下注证)的经验。周玉祥教授系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内知名痔科专家。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病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常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1996至1998年曾赴阿联酋中国医疗中心、中国协和医疗中心工作。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各科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尤其擅长中医肛肠科。周玉祥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各种肛周疾病,通过多年临床总结,结合微观辨证,认为瘀热搏结是痔病发生及发展缠绵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治疗中重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提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痔病(湿热下注证),并善于结合微观辨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特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关键词】龙胆泻肝汤;湿热下注证;痔病;中医药疗法

0引言

痔疮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它是由肛门直肠尾部与肛门黏膜静脉丛产生曲张,进而形成一个或多个静脉团。痔疮是一种慢性肛门疾病,在临床上,它一般有三个类型,包括内痔、外痔与混合痔。痔疮的发病诱因较为多见,患者身体肠道疾病、不良生活习惯、入厕习惯以及外部环境等都可能诱发痔疮,它的产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且痔疮的患病人群会随着年龄的增大,其患病概率也抓紧上升[1]。在临床中,一般女性患痔疮的比例大于男性,不正确、不及时处理痔疮也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

1瘀热搏结之理论依据

瘀热一词首见于《伤寒论》,即“太阳病六、七日……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认为瘀热为病,其病位在里而不在表;《温疫论·蓄血》云:“热不更泄,搏血为瘀……热不于血分,不致蓄血。”明确提出了“热搏血为瘀”的论点。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瘀血内停,阻滞气机,久则蕴而化热,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导致病势缠绵,正如《温热逢源》所云:“因病而有蓄血,温热之邪与之纠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则愈形凝固。周玉祥教授认为瘀热搏结为病的理论同样适用于痔病,且古代文献早有记载,《素问·气厥论》云:“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痔。”《血证论》日:“魂门之病……有湿热下注者,有由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漏魄门者。”均认为大肠热盛肉腐是痔疮发病的根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湃为痔。”首先提出痔是因血管弛缓,血液瘀滞[2]。正如《外科启玄》提出的“痔者滞也”,均认为气血不畅,血脉瘀阻是痔病的基本病机。周玉祥教授在“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性的将瘀热搏结的理论应用于痔病的治疗,认为现代社会人们喜食辛辣,惯于饮酒,多心浮气躁,以具备火热之基;而部分职业通常又需要人们长时间保持坐或者站立姿势,导致肛门直肠静脉回流困难,又易于形成瘀血的病理基础,肛门位于骨盆底部,其周围结缔组织松弛、张力低、缺乏弹力纤维支持。瘀热相搏,合而为患,伤及肠络,导致血败肉腐,发为痔病,故周玉祥教授提出瘀热不除,肠络难安,痔疮不去。

2早期预防理念

周玉祥教授认为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从无到有,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痔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就应该进行干预防治,避免痔病进展和加重,“防微杜渐”。在出现临床可见的症状体征,在患者的日常行为模式可找到其发病的因素。有研究显示,饮食是预防痔疮、减轻痔疮症状、减少痔疮复发的重要因素。陈老认为清淡饮食是预防痔病的关键。少食辛辣醇酒之品,避免过于精细化的饮食模式。作息方面,不宜长时间久坐久立,提倡劳逸结合。通过导引和提肛锻炼来预防痔病,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就有提及:“跪一足坐上,两手闭内卷足努踹向下身,外扒一时,取势向心,来去二七,左右亦然,去痔。”可以看出,古人已经认识到可以通过一定的形体锻炼来预防痔病。唐代孙思邈在《枕中方》就提及“撮谷道”,清代汪昂《勿药元诠》中也提倡“谷道宜常撮”,魄门位于督脉之中,为“阳脉之海”.撮谷道的养生法可以锻炼肛门括约肌.调畅肛周气血,升提中气,因而达到预防痔核脱出、便血等症状的作用。排便模式,排便节律、性状异常如便秘,长期腹泻以及排便时间过长都是痔病的好发因素。

3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首次记载于脾胃学家李皋所著的《兰室秘藏》中,后被收录于汪昂的《医方集解》,全方共十味药,包括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以及生甘草。全方配伍具有补泻兼施,祛邪不伤正气,泻火不伐胃阴的特点,是清利湿热的代表方剂之一,对于由湿热病机导致的各类病症都有明显疗效。方中龙胆草可泻下焦湿热;栀子、黄芩清热凉血,可治血热妄行之出血;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从水道导湿热而去;当归既补血又活血,可用于治疗一切血证,还可润燥通便;生甘草清热解毒兼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止血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3],龙胆泻肝汤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增强免疫调节、镇痛、抗感染、清除自由基与抗氧化等作用来改善与治疗湿热证相关疾病,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都有明确作用。

4经典医案

黄国英,女,75岁,于2022年05月26日初诊。患者主诉便血1月余。现病史:患者1月余来反复发作便血,色红,时呈点滴而下。大便1日1-2次,质软,排便欠畅,如厕时间偏长。既往史:否认慢性病疾病史。无过敏史,无吸烟史。专科检查及其他:肛门前后侧见肿物隆起,粘膜下移,肛内指诊未触及肿块,肛门镜下见前后侧齿线处粘膜隆起、充血。辅助检查:2020-06,本院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舌红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混合痔(湿热下注证)西医诊断:混合痔。西医治疗:龙珠软膏1g外用,bid肛泰栓1粒塞肛bid。中医治疗: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治疗,予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5g、山栀10g、黄芩10g、柴胡10g、通草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生地10g、当归10g、蒲公英30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2剂服7天,每次200mL,一天三次,餐前半小时服用。2022年06月1日二诊,药后便血症状改善明显,排便较为畅通,如厕时间正常。前方有效,予以去生地黄,龙胆草改为10g,黄芩改为6g,续服7剂。3月后随访患者大便正常,无便血。

5展望

虽然目前痔病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其主流,但临床疗效报道不一,且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患者,尤其是小儿及老年患者,因此探寻一种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仍是肛肠学科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周玉祥教授临证善于将临床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提出的瘀热搏结是痔病发病之关键的理论有其科学依据及临床价值,在临床治疗中重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提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痔病(湿热下注证),并善于结合微观辨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及基础实验研究,仍具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浩,钟盛兰,张伟,等.梁临江治疗环状混合痔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 0 1 9,5 3(7):2 9-3 0,5 1.

[2]吴小云,蔡而玮.陈民藩运用黄白合剂加减验案举隅[J].中医药临床杂志,2 0 1 9,3 1(6):1 0 6 0-1 0 6 2.

[3]蔡而玮,赵诚.黄白合剂治疗混合痔术后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 0 1 7,9(1 2):1 0 4-1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