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

孙雪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黑龙江  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研究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76例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38例。常规组采用法莫替丁治疗,实验组额外采用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用药前后的症状积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临床表现上,各方面都优于常规组。结论: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增强疗效,并加快治愈的速度,并且更加,可以进行推广。

关键词: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在发病时,胃容物会发生反流,进入到患者的食管中,甚至达咽喉部、口腔和气管等与食管相邻的器官组织,从而引起一系列不适的食管或食管外症状和(或)并发症。病情严重时,会引发食道狭窄以及上消化道出血情况。若食管病变程度较重,易发生食管狭窄、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等并发症。因此,合理选择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GERD的方法包括:症状评估、诊断性抑酸治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动态反流监测等。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因抗反流屏障异常,膈肌力量下降,食管裂孔疝发生的概率上升,抗反流屏障受到破坏,从而促进反流的发生。食管动力障碍老年患者食管动力不足。也可能是食管动力障碍,上食管括约肌收缩压力及食管体部继发性蠕动频率显著降低,导致气道保护机制和食管清除机制明显受损。当反流发生时,机体随即产生吞咽,迅速清除反流物,并将唾液中的碳酸氢盐输送到远段食管腔内,中和食管腔内的酸化状态,从而完成容积清除和化学清除。但当食管清除机制受损,就无法清除反流物,进而引发疾病。长此以往,则会引发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包括高脂肪饮食患者、腹压增高患者、长期饮酒的人群;年龄、药物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人们发病后,会产生较大的痛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的人群的饮食计划的不断改变,生活压力逐渐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加,所以,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及时有效治愈是极为必要的。本次研究分析中西医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在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6例患者。选择要求: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家属均同意治疗及护理方法。对个体编号,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均为38例。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平均年龄(岁)

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

实验组

38

28-79

45.68±9.35

20

18

常规组

38

29-80

47.68±10.56

21

17

1.2方法

常规组使用法莫替丁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使用方法:2次/天,早晚各一次,20mg/次。实验组同时使用联合康复新液:3次/天,10m/次。两种药物每疗程均为一个月,药物治疗均持续两个月。

1.3观察指标

症状积分:分值区间[0,10],0分::症状;1-3分:症状轻微,能正常生活;4-5分:症状明显,生活会受影响;大于6分:症状十重,无法正常生活,必须长期服药以缓解症状。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38

29(76.31)

8(21.05)

1(2.63)

37(97.37)

常规组

38

13(34.21)

18(47.37)

7(18.42)

31(81.58)

2.2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实验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x±s,d)

组别

例数

恶心消失

呕吐消失

胃灼热消失

疼痛消失

实验组

38

7.52±1.18

6.18±1.68

4.38±1.27

10.48±2.75

常规组

38

11.34±2.35

8.31±2.17

5.37±1.17

13.68±3.47

2.3两组用药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情况

实验组用药后症状积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两组用药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用药前

用药第一周

用药第三周

用药第六周

实验组

38

7.42±1.08

3.52±1.18

2.12±0.81

1.32±0.77

常规组

38

7.45±1.07

4.12±0.91

3.32±1.05

2.63±1.01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恶心

头痛

皮疹

发生率

实验组

38

1

1

1

3(7.9)

常规组

38

1

1

0

2(5.3)

3.讨论

由于生活节奏在加快,使得人们压力变大,容易出现不良的作息,饮食、睡眠等多方面,也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现阶段,GERD在发病率在不断升高,并且年龄在朝着年轻化发展,这显然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在病程的后期,病人会无法自理,必须卧床并长期药物治疗。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因抗反流屏障异常,膈肌力量下降,食管裂孔疝发生的概率上升,抗反流屏障受到破坏,从而促进反流的发生。食管动力障碍老年患者食管动力不足。也可能是食管动力障碍,上食管括约肌收缩压力及食管体部继发性蠕动频率显著降低,导致气道保护机制和食管清除机制明显受损。从发病机制上看,多是与机体消化障碍有关,并且都是从轻症开始,病情逐渐发展。因此,在发病初期,必须做好治疗,平时也要做好防治,预防GERD。该病是由于消化障碍引起的,所以被归类为消化疾病,病因主要为:因消化道发生反流,导致食管受到攻击。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患者本身食管屏障较弱,反流物就会引发破坏组织。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呕吐、恶心、反酸、胃灼痛等。因此,在治疗时,主要针对的是胃酸问题,通过使胃酸恢复平衡,来达到缓解GERD的目的,最终实现病情的康复。治疗时,还会配合辅助药物,提高患者肠胃动力,促进消化系统的恢复,保证食管功能的正常。这也能加快胃容物的排出,让反流得到明显缓解,从而减轻病情,帮助治疗的进行。在治疗时,如果食管功能恢复,那么在使用抑酸药物时,就可以对粘膜起到保护的作用,从而最大化的降低食管粘膜受到的伤害。法莫替丁对心血管系统以及肾脏功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临床中,法莫替丁主要会对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疾病进行治疗,临床上有少见的不良反应,例如皮疹、眩晕等。但总的来说,法莫替丁的治疗安全性还是相对较高的。在临床上,康复新液是中成药,可用于瘘管、烫伤、溃疡等创面。内服,能够起到疏通淤血,抑制出血的效果,其作用就是保护食管黏膜,明显提升胃食管黏膜愈合效果,起到去腐生肌、促进黏膜再生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对GERD进行了临床分析,探究治疗手段有效性。结果显示,实验组各方面都优于常规组,这说明,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治疗GERD,相较于只使用法莫替丁,其疗效更明显,病情消失更迅速,并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联合治疗更加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从征.消化内科中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174.

[2]吕晓军,刘丽.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