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不同时机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

杨芸

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昆山   2153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不同时机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在各项工作开展前,于2017年06月至2020年05月时间段内,对产妇共计100例予以选取,随机做分组处理,对照组在此过程中,对所纳入的50例在产后9周开展盆底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过程中,对所纳入的50例在产后6周开展盆底康复护理,就各项护理措施开展前后,两组所呈现出的护理满意度评估值,Ⅰ类肌纤维及Ⅱ类肌纤维耐力强度展开细致观测,并对比。结果:相较对照组所纳入患者评定出的满意度值82.00%,观察组评估值98.00%居更高水平,P<0.05。经对Ⅰ类肌纤维及Ⅱ类肌纤维耐力强度加以测定,观察组测评值相较对照组测评值更具优势,P<0.05。结论:产妇在产后6周通过予以盆底康复护理,患者的盆底功能恢复良好,且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水平,在临床中值得推荐及应用推广。

关键词:盆底康复护理;不同时机;盆底功能;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

    近年来,盆底功能障碍的患病率日趋升高,危害较大。在发病后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盆腔脏器脱垂、性功能障碍、疼痛及尿失禁等,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需提高对产妇的重视程度,实施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盆底康复护理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2]。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时间段开展盆底康复护理取得的康复效果不一致。在产后6周开展全面系统的盆底康复护理,能够帮助患者盆底功能尽早康复,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本文于2017年06月至2020年05月时间段内,对产妇共计100例予以选取,观察不同时间段盆底康复护理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产妇100例,均为在2017年06月至2020年05月所设定的研究时间内收治。其中,观察组入组参与实验的50例中,年龄经统计以25-35岁为范围,经对平均数值展开求取,为(30.42±2.03)岁。对照组入组参与实验的50例中,年龄经统计以24-36岁为范围,经对平均值展开求取,为(30.39±1.99)岁。组间在研究中呈现出的自然信息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后9周开展盆底康复护理。观察组产后6周开展盆底康复护理,两组康复护理具体为:(1)训练盆底肌肉: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收缩肛门的正确方式,收缩时间控制在3s,然后缓慢放松肛门,交替进行训练,一般情况下循环20~30次,每天训练3次,共训练6周。在锻炼期间,护理人员注意患者的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影响患者的训练效果。与此同时,嘱咐患者提供家庭支持,鼓励和关心患者,积极面对盆底康复。(2)实施电刺激干预:相关护理人员利用低频康复治疗仪器,取平卧体位后将患者的双腿分开,将电极片放置在双侧髂前上棘和下腹,然后在阴道中放置治疗头开展低频电刺激治疗,一般情况下,将电流控制在45mA以下,将频率控制在15~85Hz,在患者感受到轻微疼痛为宜,每周电刺激2次,时间控制在每次20min,共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参与实验的两个组别在护理满意度项目上的测评结果并施以比较,评估问卷含满意级别(分值介于80~100分之间)、基本满意级别(分值介于60~79分之间)、不满意级别(分值介于0~59分)之间,将满意级别、基本满意级别归为满意[3]。②观察参与实验的两个组别在Ⅰ类肌纤维及Ⅱ类肌纤维耐力强度项目上的测评结果并施以比较,包括:Ⅰ类肌纤维电值、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电值、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总肌电值[4]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3.0软件分析观察参与实验的两个组别的数据,计数在表述时,运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在表述时运用“±s”表示,以“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相较对照组所纳入患者评定出的满意度值82.00%,观察组评估值98.00%呈现出升高状况,P<0.05。

表3:护理满意度评估值对比 [n(%)]

组别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n=50)

20(40.00)

21(42.00)

9(18.00)

41(82.00)

观察组(n=50)

21(42.00)

28(56.00)

1(2.00)

49(98.00)

----

----

----

7.111

P

----

----

----

0.007

2.2  两组Ⅰ类肌纤维及Ⅱ类肌纤维耐力强度对比

经对Ⅰ类肌纤维及Ⅱ类肌纤维耐力强度加以测定,观察组测评值相较对照组测评值更具优势,P<0.05。

表2:两组盆底功能对比(

组别

Ⅰ类肌纤维电值(mV)

Ⅰ类肌纤维疲劳度(%)

Ⅱ类肌纤维电值(mV)

Ⅱ类肌纤维疲劳度(%)

总肌电值(mV)

对照组(n=50)

3.62±0.74

-(5.32±1.34)

4.97±1.73

-(4.28±1.26)

8.71±1.62

观察组(n=50)

5.23±1.14

-(3.49±0.92)

6.13±1.86

-(2.38±1.03)

11.03±1.94

t

8.376

7.961

3.229

8.255

6.490

P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3  讨论

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而言,承受着较大的身心痛苦。患者的盆腔由尾骨肌、筋膜、肛提肌组成,在分娩期间患者产道扩张损伤盆底组织,从而导致盆底功能障碍[5]。倘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患者病情加重产生盆腔脱垂及性功能障碍等。针对此种情况开展科学合理的产后6周盆底康复护理方法,对其疗效提升、预后改善意义重大。

研究发现,相较对照组所纳入患者评定出的满意度值82.00%,观察组评估值98.00%居更高水平,P<0.05。实施产后6周盆底康复护理,有效锻炼肌肉收缩强度及肌肉收缩耐力,同时对盆底肌肉功能使用电刺激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护理人员依据患者机体情况尽早开展盆底康复训练,不适症状改善后提高了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经对Ⅰ类肌纤维及Ⅱ类肌纤维耐力强度加以测定,观察组测评值相较对照组测评值更具优势,P<0.05。护理人员以产后6周和9周作为时间节点分别开展盆底康复护理可以发现越早开展取得的护理效果越好,对其盆底功能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产妇在产后6周实施盆底康复护理,盆底功能有所提升,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护理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富春燕,叶育红,崔小姝,等.医护一体化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老年妇科盆底重建术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21,33(2):229-231.

[2]秦丽.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在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5):140-141.

[3]黄春燕.规范化盆底康复护理对孕产妇盆底肌肌力尿失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382-384.

[4]刘文娟.前列腺癌术后老年患者盆底肌康复锻炼的干预性护理措施探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4):93,109.

[5]汪文燕.产后康复护理对减少产后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及增强盆底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