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预防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不同护理模式预防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探讨

王顺利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预防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模式预防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护理模式;剖宫产;深静脉血栓形成

剖宫产是现代产科临床最常见的分娩方式之一,虽能有效解决产妇难产问题,但是,受手术侵袭操作导致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患者术后长期卧床,致使血液流动缓慢等因素的影响,也易增加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若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增加患者躯体痛苦和影响其术后恢复质量,严重时还易威胁其生命安全,故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措施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1]。既往,临床多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患者进行干预,效果并不理想,我院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两种护理模式在预防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23-40岁,平均年龄(29.64±2.05)岁,孕周分布:38-41周,平均孕周(39.67±1.28)周,孕产史:初产28例、经产1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分布:24-39岁,平均年龄(29.68±2.03)岁,孕周分布:38-41周,平均孕周(39.69±1.25)周,孕产史:初产26例、经产14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孕产史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O.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剖宫产术适应症者,(2)自愿加入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2)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沟通障碍和精神疾病者。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出血量及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并协助其进行处理。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干预,(1)体位护理,术后早期,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卧床休息时,将患者头抬高15-20cm,并微屈膝关节,以促进小腿静脉回流,并注意监测患者肢体温度、动脉搏动、皮肤颜色、周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鼓励和指导其尽早进行下床活动,以加快下肢血液循环。(2)机械物理预防护理,给患者下肢使用梯度加压弹力袜或间歇性气压装置,以促进静脉回流和加快静脉回心速度,可降低血栓发生风险。(3)抗凝用药护理,术后24h,给患者皮下注射4000 IU依诺肝素,一天一次,连续用药一周,以起到抗凝效果。(4)饮食护理,建议患者多吃一些清淡、营养、易于消化的饮食,如米汤、鱼汤、菜汤、果汁等;并建议患者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梨、橙子、桔子、火龙果、草莓、山竹、白菜、芹菜、菠菜等。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1.5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 SPSS19.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s)、(%)表示,用t、x2进行检验,P<O.05,表明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对照组

40

8(20.00)

观察组

40

1(2.50)

t

-

8.149

P值

-

<0.05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剖宫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如相关数据表明,剖宫产后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 0.61‰~1.5‰[2]。该并发症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等症状,若血栓脱落后进入血液循环,还易引发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既往,临床多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干预,这种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护理效果有限。综合护理是一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患者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的护理模式,将其应用于行剖宫产术的患者护理工作中,能指导护理人员全面分析引发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如术中静脉损伤导致血小板凝集力增强,从而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后长时间卧床导致肢体血流缓慢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护理人员给患者提供了体位护理、机械物理预防护理、抗凝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不仅能有效解除其机体血液高凝状态,还能加快其肢体血液循环,从而能有效预防或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本研究中,对两组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及综合护理模式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50%)低于对照组(20.00%),与王勤[3]等人研究中得出的综合护理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51%)低于常规护理组(17.50%)结论基本一致 ,说明综合护理模式干预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模式预防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苏进英.预防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服务模式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14):47-48.

[2]张敏芳.全面护理干预模式对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3):154-155.

[3]王勤,闻小贵,刘冬红.不同护理模式预防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0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