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城-产融合视角下开发区有机更新路径研究——以温州经开区滨海园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3

人-城-产融合视角下开发区有机更新路径研究——以温州经开区滨海园区为例

赵增霖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们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从关注产业发展到关注人-城-产融合转变带来的地区综合发展,而这种转变不仅要面对开发区高度建成的状态,更需坚守工业用地红线。本文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为例,探索以有机更新的方式,筛选低效产业用地,通过退二优二,退二进三、空间织补、配套完善等手段,让滨海园区从产业园迈向温州东部滨海新城,以期为同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机更新规划提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有机更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城-产融合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更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改革创新,主动对接中央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扭转以往过于关注“城”而忽略“人”的发展思路,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新时期发展核心。

本文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以下简称滨海园区)为例,原因在于其是全国第一批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产业升级、存量更新的迭代周期,而滨海园区作为开发区中的最先建设的产业组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能够代表开发区的共性问题,本文通过深入解读滨海园区发展的特征与问题,在科学理性分析人-城-产三者相互关系基础上,展开存量背景下开发区有机更新的路径研究。

1.研究背景

1992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浙江南部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始了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发展蓝图的创业历程。2000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开发建设。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滨海园区逐步形成了系列发展优势及自身特色。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滨海园区位于温州城市东部交通枢纽核心区域,北邻温州国际空港,距万吨级深水码头16公里、高铁站25公里,高速公路、国省道、轨道交通等贯穿其中,地理交通条件优越。二是产业基础优势。滨海园区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四大产业以及汽车时尚小镇,形成了以“四大主导产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创新发展优势。滨海园区建成了海洋科技创新园、科技孵化器等创新空间,搭建了浙大、哈工大、重庆大学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但在发展产业和集聚创新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用地低效、公共服务不足、园区环境不美等问题,与此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和城市能级的不断变化,温州经开区正面临着结构调整与功能升级的双重转型。而滨海园区作为经开区的最重要的产业片区,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滨海园区的有机更新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提出的。

滨海园区东至甬台温高速复线;南至滨海十八路;西至滨海大道;北至通海大道,用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本文面向新时期的战略使命,重点关注滨海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融合,以优化整体空间环境与风貌、完善配套设施为抓手,通过有机更新达到产业招人、营城留人、环境育人的目标,最终实现滨海园区的再发展。

2.滨海园区存在的问题

2.1人本维度基础服务不足,休闲空间缺乏,人难留住

根据《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流聚集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滨海园区工作人口约9.5万人,而居住人口则不足6万人,约40%的工作人口未在园区居住,而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不足又加剧了职住不平衡的问题。如在居住层面,园区缺乏商品房,且仅有7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住宿。在教育设施层面,从2013年至2017年,随迁子女数量从1145人增加至1335人,但公立学校入学率却从约68%下降至55%,体现出小学学位不足,员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生活配套层面,园区仅有滨海六路一条商业街,仅能比较方便的服务周边1公里内的人群,同时公交线路覆盖少、停运时间早导致了园区很多企业 “破墙开店”新增零售、快餐、超市等服务功能。在休闲娱乐层面,园区虽有“四横三纵”的蓝绿空间网络,但亲水性差、连续的慢行路径少,活动设施少等导致缺乏高品质的休闲游憩场所。

2.2城市维度园区高度建成环境风貌不美城难改造

滨海园区自2000年开始建设,经过22年的发展,目前建成度超过96%,仅有52.7公顷建设用地未出让,未来的增量空间有限,因此从园区向城区转变缺少空间增量的支撑。同时在建成区,现状工业用地超过70%,而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绿地等合计占比约15%,城市功能不足,产城用地比例失调。大量的工业用地也导致的园区空间尺度大,界面封闭,景观风貌不美观的问题,如街道缺少林荫、工业建筑第五立面颜色杂乱,地下空间缺乏导致机动车乱停乱放等问题,呈现出管理失序,环境品质较低的形象。

2.3产业维度集聚低端链条,升级动力不足,难升级

目前滨海园区集聚了约2500家企业,涵盖24个产业类别,汽配产业、机械五金制造、鞋服制造、电气器材等四大主导产业,并且形成了原材料—制造—销售的产业闭环。但大部分生产制造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低端聚集。其中76%为传统制造业,而47%的生产制造业又以模块零部件生产、组装等价值低链业务为主,大部分制造业人均产值低于国内制造业人均产值。同时由于前述服务人的配套不足,城市支撑不足,大量企业反映一二线生产人员招工难,吸引高科技人才在园区工作更难,从而导致整体制造业水平较低,未来发展动力不足。

3.滨海园区人-城-产融合发展之路

3.1--产关系分析

《城市的崛起——城市系统学与中国城市化》的作者刘春成提出“城市是个生命体”的概念,即城市的发展要如生命体的构成一般,需要综合协调的发展,其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等需要有机融合才能造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和城市、产业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原院长李晓江在《城市发展的新体制与新规划》中提出:城镇化下半场三大变化:一是发展主体的变化:选择生活与选择就业优先顺序改变;二是发展模式变化: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三是发展逻辑变化:由低价要素供给-招商引资-企业入驻-吸引就业与人才,转向城市生活质量与服务-吸引人才-企业入驻-经济发展。人们以生活方式、审美趣味选择居住空间,从“择业而城”转向“择城而业”。

因此,我们可以分析人-城-产三者间的关系:人变为未来城镇化、城市及产业园区再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吸引人来就业和生活又需要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人和城的高度融合最终会带来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人与城之间,城市为人的活动提供空间载体,而人是城市的活力源,并成为城市运行的维护者。人与产之间,人是产业功能必要的生产要素,而产业发展为人提供就业岗位。城与产之间,城市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并提供相关的服务配套。人-城-产需要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融合发展,即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为人类提供宜居环境;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和文化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人为本,提升人口数量和质量,促进城市高效运转和产业集聚,最终实现人、城市、产业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态势。

3.2有机更新技术路线

在十四五时期,从国家到浙江省、温州市都提出了开发区应全面谋划改革创新,全面转变发展逻辑,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因此基于滨海园区面临的人本、城市、产业维度的问题,提出有机更新路径(图1),首先应从人本维度问需,即分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任务要求;其次为产业维度破局,即通过梳理机会用地制定产业空间活化策略,最终是城市维度立新,即通过点、线、面的要素联动促进人-城-产融合,指导滨海园区有机更新的实施。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图片5.png

(图1:滨海园区有机更新路径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3有机更新目标对象

本次有机更新以识别低效产业用地进行配套完善、产业升级为目标,因此构建了多因子的分析模型,包括温州市“亩均论英雄”评价指标,投而未达、用而未尽的闲置用地评价指标,亩均营业额指标,企业更新意愿等,从而筛选出可进行更新的企业和地块,包括可进行清退的“亩均论英雄”D类企业,亩均营业额小于10万的企业,非正常经营的企业。同时将企业与空间进行匹配,形成了190个更新机会地块,成为有机更新的目标和对象。

4.滨海园区有机更新三大路径

4.1以人为本,通过划定单元补充公共服务

根据《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流聚集大数据分析报告》,园区就业人口约9.5万人,居住人口约6万人,其中50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80%,同时现状园区的基础生活服务主要集中于滨海六路,呈现高度集聚的现象,均好性较差,不成体系。因此提出以15分钟生活圈为半径,划定8个产城服务单元,统筹服务设施供给。一方面统筹居住空间,优先落实部分条件成熟的蓝领公寓建设,提高职住平衡比。另一方面统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打造8个片区级生活服务中心,内设图书馆、创思驿站、孵化中心、多功能室、排练室、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及儿童活动中心、候鸟驿站等。从而在居住配套层面、设施均好布局层面、配套内容丰富层面,综合补充各类设施短板,吸引人、留住人,从而促进产城发展。

4.2产为基通过空间活化引导产业升级

基于前述的低效产业空间挖潜情况,以有机更新为原则,以保证工业用地红线为前提,针对滨海园区特征提出三类适应性的产业空间活化路径,一是针对小而精的企业,引导产业上楼,最大化土地价值,同时通过产业空间的上下层分布,补充从生产到研发的全链条功能,引导制造产业空间集约利用。二是针对增量空间缺乏的问题,提出全域更新统筹的思路,利用产权相对简单、空间较为集中的村二产作为“种子用地”,搭建有机更新的空间统筹平台,先建设腾挪空间,再进行腾退,最大程度减少在更新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影响,实现更新企业连续生产不间断,逐步腾挪连续更新。三是激励园区龙头企业、规上企业、百强企业进行增资扩产,鼓励盘活周边的低效用地,建设相关产业及配套空间。以上三种路径在清退、统筹、盘活后可形成超过7000亩工业用地,为园区未来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3城为媒通过要素联动打造魅力城区

城市与产业和人的关系是为产业发展和人的活动提供空间载体和相关的服务配套,因此在城市营造上,应该把产业与人联动起来,在空间上通过点、线、面联动的手段打造活力、魅力的城区。一是通过强心聚力,打造产业集群,如以汽车为主题,综合商场为载体,联动零部件制造、研发产业平台,打造汽车时尚商贸中心和创新制造研创中心。二是通过轴带联系,搭建起两个智慧共享的产业创新公共发展轴和一条6.7公里产城互动的活力水岸带,促进人、城、产的联动。三是通过建筑风貌美化、自然环境提升进一步凸显产业风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从而通过城市这个空间媒介,打造人-城-产融合的魅力城区。

结语

在国家推行新型城镇化和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温州东部滨海新城的重要产业片区,在坚守工业红线的前提下,以滨海园区先行先试,通过低效产业用地的挖潜分析和综合利用,结合人群需求和城市空间特征,提出人本维度、城市维度、产业维度的有机更新路径,吸引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空间效益,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活化产业空间效能,实现人居、城市、产业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融合发展。通过滨海园区的有机更新探索,进而推动整个开发区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晓江.城市发展的新体制与新规划[EB/OL].城PLUS

[2]岳隽,古杰.产城融合的概念框架搭建:基于空间组织逻辑的识别与评价[J].城市观察,2015,06:168-177

[3]李文彬,张昀.人本主义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内涵与策略[J].规划师,2014(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