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应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应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杜荣华

湖南省衡阳县人民医院  421200

摘要: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应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80例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TURBT)治疗,以此评估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与围术期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冲洗、导尿管留置及术后院内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即刻与术后8小时两个基线时间ATⅡ、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中,与普通电切术相比,钬激光手术在促进术后早期康复、缓解围术期应激状况方面的价值更突出。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钬激光;肿瘤切除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肿瘤,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其可以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两类,其中临床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较为常见,所占比例较高,目前临床中对这一类病变的干预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是有部分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病情复发甚至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伴随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各类微创手术逐步替代了传统开放式膀胱切除术的应用,目前针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标准术式为经尿道肿瘤切除术,很多患者在手术效果较为满意。近年来我院引进了新进的激光技术,如钬激光、绿激光等。应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大大降低了术后异常出血、膀胱穿孔等并发症的出现。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实际情况分析这一术式的具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51±12.28)岁;肿瘤直径0.6-3.9 cm,平均直径(2.26±1.54)cm;单发肿瘤24例,多发肿瘤16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0.62±12.30)岁;肿瘤直径0.7-4.0 cm,平均直径(2.32±1.48)cm;单发肿瘤23例,多发肿瘤17例。排除标准:肿瘤病灶直径在3cm以上;伴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伴感染性病变;合并其他类型恶性病变;处于特殊生理时期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体位为截石位,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的肿瘤位置,经由尿道采用等离子电切系统进行肿瘤病灶的切除,灌注液采用无菌生理盐水,病灶直径较小者予以灌注液持续冲洗,以暴露病灶根蒂部,在通过电切系统进行根蒂部切除。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麻醉与体位同上,经由尿道置入电切镜,钬激光参数:频率15-20Hz,能量1.5-2.5J,功率20-40W,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为灌注液进行膀胱灌注,利用水压提升肿瘤病灶高度,经由电切镜观察肿瘤病灶具体情况,经由肿瘤病灶基底部采用扇形方式进行肿瘤病灶激光切除,基底部毗邻黏膜组织进行钬激光烧灼处理。

1.3、观察指标

1.3.1、手术情况统计:就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如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院内治疗时间等进行统计。

1.3.2、应激指标测定:与术后即刻、术后8h两个阶段采集每位患者外周血,送入检验科测定主要应激指标,包括血管紧张素Ⅱ(ATⅡ)、肾上腺素(E)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IMG_256)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IMG_257

组别

手术时间(min)

膀胱冲洗时间(min)

导尿管留置时间(h)

术后院内治疗时间(d)

观察组/40

31.85±4.19

25.10±5.23

21.58±3.95

6.21±1.05

对照组/40

30.12±5.02

32.15±6.84

31.70±5.61

6.34±1.38

t

0.226

6.757

10.272

4.149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应激指标对比(IMG_258

组别

ATⅡ(pg/ml)

E(pg/ml)

术后即刻

术后8h

术后即刻

术后8h

观察组/40

28.91±5.23

22.58±4.21

88.47±9.42

58.47±4.63

对照组/40

35.12±6.61

32.09±5.38

97.81±13.25

80.57±5.39

t

8.784

8.727

8.494

23.202

P

<0.001

<0.001

<0.001

<0.001

注:与术后即刻相比,P<0.05

3 讨论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多见于膀胱侧壁和三角区,肿瘤可单发也可多发,虽局限在黏膜和黏膜下,但具有低度恶性和向膀胱腔生长的特点。目前,临床治疗多保留膀胱,采用可在膀胱腔内重复操作的手术方式。基于此,本文特比较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传统术式因手术创面较大,患者围术期承受的痛苦较大,且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因而已逐步被微创术式所替代。钬激光属于脉冲式激光,经由光纤进行传递,组织穿透力在零点几毫米以内,能够实现术中精准切割,控制手术相关创伤。在钬激光使用过程中,脉冲时间短,能够在瞬间达到预定功率,降低了电切综合征、术后血钠水平异常降低等风险。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膀胱冲洗、导尿管留置与院内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这主要与钬激光的微创、精准等优势直接相关。同时围术期应激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即刻与术后8h两个基线时间ATⅡ、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即钬激光手术围术期患者应激反应更为轻微,精准切割控制了手术创伤,从而降低了生理应激反应风险。

综上所述,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应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能有效缩短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在改善围术期应激状况、提升术后恢复效率方面的价值突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定益,胡桑,王健,等.钬激光与等离子电切治疗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2018(3):412-415.

[2]李雪黎,魏武然,王婷,等.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2):211-213.

[3]张朝峰,王冰,杨柳.经尿道钬激光与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比较[J].淮海医药.2018(3):316-318.

[4]王俞,李煜罡,洪健,等.TUR-BT术后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应用初探[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7(12):903-906.

[5]刘先艮,谈树宾,徐钱,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缘范围的选择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7(6):5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