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膏外用与针灸结合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估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6
/ 2

白芨膏外用与针灸结合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估与分析

赵永才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扎佐林场医院中医科 邮编550201

[摘要]目前面瘫的发病率高,临床效果欠佳,预后治愈率不理想,对于人们的身心有较大的影响。目的:观察白芨膏外用与针灸结合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周围型面瘫诊断的患者共408例,白芨膏与针灸结合治疗,每疗程7天.结果:临床治愈330例(80.88%),疗效明显32例(7.8%),疗效改善38例(9.31%),无效18例(4.41%)。结论:白芨膏外用与针灸结合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极高的临床治愈率,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对于面瘫的治疗拓展了新思路。

[关键词]面瘫;白芨膏外用;针灸;治疗;临床疗效

中医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本研究针对于周围型面瘫患者的常规治疗以手术为根治性方法,并在患者的疾病治疗实践中起了突出的效果,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得患者产生了一定的质疑;而中医药物和针灸特色治疗的方法,以其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及良好的预后,被相关学者证实为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文为观察白芨膏外用与针灸结合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特就我院408例周围型面瘫为受试对象,相关实验细节分析总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材料和方法

研究材料:针灸,电针,艾条,中药饮片

研究方法:针对符合周围型面瘫的病例408例患者均采用白芨膏外用或针灸结合治疗,本病最小年纪12岁,最大年纪80岁。男性患者197例,女性患者211例。一共408例,所有患者均应用白芨膏外用或针灸结合治疗,就所有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中西医诊断标准[2]

1)中医诊断:结合中医诊断学,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白,脉浮紧;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风痰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急性起病,受寒史或既往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疼痛或发热不适。面部、额纹、鼻唇沟、眼、口角及其闭眼,皱眉,鼓腮,露齿等动作;肌电图异常。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  西医面瘫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2)西医诊断:2010年《中华耳科杂志》—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和治疗;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脑CT、MRI检查正常。患者临床表现为神经茎乳孔突,可在患者的面部表情、前额、眼裂、鼻唇沟、口角等层面,尤其患者可表现为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不雅动作。起病急,有受凉吹风史或病毒感染史影像学可能无异常。

1.3治疗方法

急性期(发病3一7天内)、恢复期(发病7天至1个月)、痉挛期辨证施治。随证选用,急性期用药膜+普通针刺为主,局部选穴温针、电针等;恢复期药膜+电针,局部选穴温针、普通针刺等,痉挛期恢复期药膜+电针+普通针刺为主, 局部选穴温针、穴位注射、艾灸等。

(1)白芨膏外用:主要药物白芨、蜈蚣、川芎等经过二十多小时熬制外用,以中药药膜外敷2-3小时/次,结束先撕去药膜,残留用温水洗净。

(2)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局部取穴,刺经、刺络要分明,随证加减。用特制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分别直径0.16ml、0.18ml、0.20ml,长13mm、25mm、40mm、60mm的特制针灸针(对皮肤损伤小的毫针);

(3)电针:选取攒竹-迎香、水沟-颊车(辨面瘫侧)、颊车—地仓等。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患者适应为度。电针时间约20—30分钟;

(4)温针:选取太阳、下关、翳风、风池等温针治疗,每次温针时间大约45分钟;

(5)采用灸法:回旋灸、雀啄灸或者热敏就等方法,每次灸法时间大约45分钟;

(6)穴位注射:选择膈腧、肾俞、足三里、丰隆、曲池、风池等随证取穴,VitB12  2ML  0.5ML/穴。

1.4观察指标[3]

症状体征

临床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面部功能正常,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面部功能基本正常,疗效指数>70%,≤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面部功能部分正常,疗效指数>30%,≤70%。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100%。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DAS(Drug and Statistics,药理学计算软件中处理)等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代表,以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治愈330例(80.88%),疗效明显32例(7.8%),疗效改善38例(9.31%),无效18例(4.41%)。见表1所示:

表1  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

人数

占比

临床治愈

疗效明显

疗效改善

无效

330例

32例

38例

18例

80.88%

7.8%

9.31%

4.41%

3、讨论

中医将周围型面瘫的发病机制归为风寒袭络、风热袭络、痰湿阻络、气虚血瘀。白芨膏的药物主要成分白芨、蜈蚣、川芎等,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活血行气,祛风止痛[4]。中医特色治疗中,针药结合具有病患承受的经济负担小,相比西药过手术安全、毒副作用小等优势。

周围型面瘫患者的发病机制受病邪阻滞经络,涉及手太阳经和足阳明经.本病主要特点是口眼歪斜.患侧面部肌肉功能降低、麻木、瘫痪、额头纹消失,眼裂变大、眼睛没法完全闭合,鼻唇沟会变浅,鼓腮漏气,口角下垂等症状[5]。常规西医治疗对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起了一定的效果,但用药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极大;而白芨膏与针灸特色治疗方法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对提升治疗效果起了明显的效果。

上文的结果表明,临床治愈330例(80.88%),疗效明显32例(7.8%),疗效改善38例(9.31%),无效18例(4.41%)。面瘫病外治为主内治为辅,治疗一般1一2个疗程,7天为一疗程[6]。治疗过程普通针刺、特制白芨膏,至少选一项目,其它治疗方式,随证加减变化,本病辨证施治随证变化,针药并用,手法加强。针采用特制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对患者皮肤损伤小,患者痛苦轻,配合手法治疗效果明显[7]。顽固型本病的治疗配合内服药辨证施治,组方为常用药毒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外敷特制白芨膏及针灸外治,结合内服药物,针药互补,针能及药不及之处,要能补针不能之功。

白芨膏中有白芨、虎杖、川芎等是几代人心传口授遗留下来,里面的组方配比采用的是纯中草药,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从局部改善血液循环,功效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每天一次至两次敷脸,同时能美容养颜,祛斑,修复皮肤功能,结束药敷治疗后要撕去药膜,用温水清洗残留,切记冷水刺激[8-10]。本研究受样本量影响,存在部分偏差,后续将会对于其他分型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周围型面瘫白芨膏与针灸结合治疗具有极高的临床治愈率,尤其更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后续生活质量提升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吴伟.针灸疗法对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9):165-167.

[2]蒙智扬,吴小莹,傅燕虹.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1):211-213.

[3]孙炳义,刘超,安跃华.针刺联合中药熏蒸对风寒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09):1732-1735.

[4]李娜,黄心镜.温针灸治疗门诊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12):1871-1873.

[5]路树超,刘晓波,徐明珠,等.柴胡桂枝汤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12):1784-1787.

[6] 裴志勇. 敷药灸结合普通电针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8):79-81.

[7] 毛秋香,蒋宁. 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治疗痰湿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 健康必读,2020(32):158.

[8] 宋瑜,高雅婷,吴霞. 中药熏蒸结合针刺应用护理干预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39):161-162.

[9] 陈维勇. 电针、温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型)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2020,39(1):132-134.

[10] 刘海永,张瑾,白如玉,等. 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19,34(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