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中雅连的本草考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6
/ 4

经典名方中雅连的本草考证

符馨桐

眉山药科职业学院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 620360

摘要:《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公布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曙光,并成为中药新药创新研发的焦点。但是经典名方中药材的本草考证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并结合现代研究资料探究古代经典名方中的黄连是否为黄连品系中的雅连,梳理雅连的名称演变、物种基原、产地变迁、药用功效、在中医药上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古代经典名方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雅连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

关键词:雅连,本草考证;道地;功效;经典名方

一、雅连的本草考证[1][2]

春秋时期范蠡所著的《范子计然》云:“黄连出蜀都(大山)黄肥坚者善。”春秋时有蜀国,亦称蜀都,该书为物产志。秦时惠王灭蜀国而建蜀郡,下设成都、郫县、蒲阳、临邛、严道、 湔氐6县以及邛地(少数民族部落)等,其中的严道县即现在的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含瓦屋山下的洪雅一部分)。该记述为后人的研究中提出雅连、川连等不同药材名称等奠定了基础,这与现代黄连属植物在四川地区的分布状况基本一致。

三国时期,由魏人吴普撰写于3世纪初期的《吴普本草》记载:“黄连,神农歧伯皇帝雷公,苦无毒。李氏小寒,或生蜀郡,太山之阳。”在三国两晋阶段,战乱不断,各本草记述主要沿袭《神农本草经》,李当之认为黄连性寒,商品黄连出自蜀郡太山,即蜀郡大山区,为严道县所辖区域出产黄连。

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名医别录》中也云:“黄连生巫阳及蜀郡、太山。”蜀郡即今成都、雅安、洪雅等地大山黄连产区,所产黄连乃三角叶黄连及大连、王连。黄连,是因其“根如连珠而色黄”故名,现今雅连才具备此鉴别特征。

唐代苏敬在公元657-659年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载:“黄连,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者更胜”,书中所言蜀产“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应是指雅连,而江东所产“节如连珠,疗痢大善”,说明四川和湖北所产黄连性状(种质)不同,疗效也有异,可为医家应用加以区别使用。

北宋苏颂(公元1020-1101年)在《本草图经》记载:“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施、黔者次之。”

从书中可看出,当时黄连以蜀郡为传统产区,其他地区以湖北宣城产者为好,贵州产者为次。

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云:“黄连,汉末李当之本草(即三国魏李当之所撰《李氏药录》),唯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唐时以澧州为胜。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根据记载这时黄连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色黄稍淡,各有所宜。”所述两种黄连前者为味连,后者为雅连。雅州即今四川雅安市,眉州即今四川眉山市。洪雅属眉山管辖,与雅安接壤。

由李中立编撰,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本草原始》记载:“黄连,始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今以宣城者为胜……其根如鹰、鸡爪,连珠而色黄,故名黄连。出川省俗呼川黄连,产雅州俗呼雅黄连,生宣城俗呼宣黄连。有连珠无毛而坚实,色深黄者;有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者。凡用黄连选粗大黄色鲜明,多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小而连珠,无须者次之。无珠多毛,色浅而虚者不堪用。”李时珍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四川雅州、眉州所产黄连为上品,李中立进一步强调生巫阳川谷及蜀郡的川黄连与雅黄连有别,说明在长江流域的各产地、集散地的商品黄连,已存在因品种不同导致药材质量上的差异,并提醒医家注意以产地加药材性状予以区别使用。

清代吴仪洛撰写,刊于1757年的《本草从新》记载:“黄连,种类甚多。雅州连,细长弯曲,微黄无毛,有硬刺。”该书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黄连药材品种进行了对比,提出在主流商品黄连之外,还有雅州连的明确区分,该书应是产地与性状结合鉴定黄连品质的较详细的一部本草。

《增订伪药条辨》是曹炳章(1877~1956年)在郑肖岩1901年著成《伪药条辨》的基础上增补编写的一部集大成的鉴药专著,1928年出版,书中说:“黄连以四川雅州出者为佳,故名雅连,气味苦寒,色极黄,易于辨识。”

1974年由陈新谦等中国药物权威专家主编的《新编药物学》(第10版)“黄连”条目中明确指出:“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或其他黄连属植物的干燥根茎,产于四川、陕西、云南、广西、湖北等地,以四川洪雅所产最为著名,特称‘川连’或‘雅连’。”

2道地性考证

2.1地方志考证[2]

《南川县志》记载,明代人口增加较快,需求加大,雅连野生资源经历年采挖已枯竭,崇祯年间荥经(原秦汉时期的严道县)知县张维斗的《黄连谣》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当时黄连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资源状况与产地民众、产地民众与地方官吏、地方官吏与朝廷等的关系,构成了一幅以雅连为中心的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的社会-自然关系图。即当自然资源雅连达到进贡药材标准时,给产地民众带来的是每年必须要完成贡税。一旦自然资源不足,供求失衡,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期产地民众为完税,将更进一步向自然界索取,导致野生黄连达到始殆尽的境地。野生资源的枯竭,生活环境的艰难,让明代传统产地(秦汉蜀郡所辖的严道县一带,即明、清时期的荥经县、洪雅县等)民众开始尝试栽培黄连以求生存,洪雅县(原荥经县一带)、从而出现采(野生)连之户转型的以此为业的(栽培)连农。

清嘉庆十八年《洪雅县志》和光绪十年《洪雅续志》上均记载:“黄连出瓦屋诸山,家种者三年一收”。

清同治三年《嘉定府志》记载,“黄连出四川峨眉县,其产连之地有小蛇尺许”,(瓦屋山雅连种植核心区域)黄连为当地的上贡药材。另据邻近的《荥经县志》称,明、清两代采挖之风盛行,“穷民觅利采挖,黄连殆尽......,斤价四五十两不等”,以致“取者日加多,出者不能续......,幸者偶然获一、二,否则终日挈空器”,当时该县上贡达425kg之多(其种植区亦同为瓦屋山雅连种植核心区域)。

2.2现代资源分布[1]

雅连由于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导致其栽培区域比较狭窄,仅限于四川省的乐山市金口河区、洪雅县、峨眉山市、雅安市雨城区和荥经县等交界的峨眉山、瓦屋山、寿平山有种植。洪雅县是我国雅连的主产区,种植雅连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野生驯化家种也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洪雅县瓦屋山、高庙海拔1800m~2500m的高山密林中,雅连采用林下种植,当地气候高寒、冷凉、潮湿、荫蔽,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在1800mm以上,终年潮湿多雾,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0%。高山区特有含腐植质丰富的黄棕壤,稍具斜坡的林地为雅连提供了适宜的种植条件。

1963年四川省洪雅县栽培雅连(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药材产量达到50000公斤,此时的整个产区栽培面积高达300多公顷,是解放前雅连栽培的鼎盛时期。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洪雅县高庙镇成立国营黑林村红旗黄连场、瓦屋山镇黑山村东方红黄连场,专门栽种三角叶黄连,成为当时全国雅连的主产区。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其收载,商品名确定为雅连。1979年被收载于《中国植物志》27卷。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韩国在进口黄连药材时均以“单枝、似蚕,具短过桥”为标准,故现代许多中药相关书记上均记载“雅连量少,主要为出口药材”,足见其质优的特点。1984年开始,由于雅连(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栽种条件极为苛刻,受生长海拔、土壤、轮作年限、在地时间、病虫害防治难度大等因素限制,致使雅连产量低,栽培难度大,栽培面积急剧减少,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之后市场放开后,药农到低山区改种其它见效快易栽种的味连等药材。1986年以后,洪雅逐渐无人栽种雅连,直至市场绝迹,濒临灭绝。1987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同年雅连达到濒危标准,被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无雅连商品药材供应。[1]2008年,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雅连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四川省洪雅县地标产品与川产道地药材。[6]2019年10月启动中检院、省院、眉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联合申报雅连中药饮片进入《中国药典》工作。[7]2021年3月眉山产黄连(雅连)中药标准正式列入四川中药标准,雅连产品可批量上市。[8]

3基原考证

雅连植株根状茎黄色,不分枝或少分枝,节间明显,密生多数细根,具横走的匍匐茎。叶3-11枚;叶片轮廓卵形,稍带革质,长达16厘米,宽达15厘米,三全裂,裂片均具明显的柄;中央全裂片三角状卵形,长3-12厘米,宽3-10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4-6对羽状深裂,深裂片彼此多少邻接,边缘具极尖的锯齿;侧全裂片斜卵状三角形,长3-8厘米,不等二裂,表面沿脉被短柔毛或近无毛,背面无毛,两面的叶脉均隆起;叶柄长6-18厘米,无毛。花葶1-2,比叶稍长;多歧聚伞花序,有花4-8朵;苞片线状披针形,三深裂或栉状羽状深裂;萼片黄绿色,狭卵形,长8-12.5毫米,宽2-2.5毫米,顶端渐尖;花瓣约10枚,近披针形,长3-6毫米,宽0.7-1毫米,顶端渐尖,中部微变宽,具蜜槽;雄蕊约20,长仅为花瓣长的1/2左右;花药黄色,花丝狭线形;心皮9-12,花柱微弯。蓇葖长圆状卵形,长6-7毫米,心皮柄长7-8毫米,被微柔毛,2-3月开花。[4]图1-1

雅连为毛茛科植物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的干燥根茎,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过桥”较长。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有少许残茎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3]图1-3

雅连植物图_副本_副本

4药用功效考证

4.1功效主治

雅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主治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用于用于消渴,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口疮。酒雅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

[3]

4.2在中医药上的作用和地位[5]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方书中记载的3万多个中医处方中,含黄连的处方就有1760个;如果以现代(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中成药品种目录》统计,以黄连为原料的中成药就有黄连上清丸、黄连素片、加味香连丸等100多种。在中医临床用药中,历代一家常用黄连作为清热燥湿的首选药物之一。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的《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连味苦寒、无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肠辟腹痛下痢,妇人阴肿阴痛,久服令人不忘。”这是最早的关于黄连性能和临床应用的高度概括。

东晋时期葛洪(公元284-364年)的《肘后方》记载:“黄连治消渴、小便多”,这是提及黄连能够治疗糖尿病的最早历史记载。

汉代临床医家和医学理论家张仲景曾将黄连作为治疗心热、胃痞、结胸,痢疾等热性病的主药,在其《伤寒论》中,治疗九种心下痞满和五种泻心汤皆用黄连。这说明汉代临床医家已初步彻底掌握了黄连在处方中的性能和药理。

六朝时期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云:“俗方多用黄连治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名医别录》上载:“黄连主五脏冷暖,火下泄辟,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节厚肠,益胆,并疗口疮。”已说明黄连除可以治疗糖尿病外,还可以治疗肝胆和神经精神疾患。

南宋金朝张元素在1200年所著的《珍珠囊》中说:“黄连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中部见血,六也。”说明在金元时期,医家对黄连的药用价值已有相当研究。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肯定了黄连的临床作用,为治疗目疾和痢疾的专药,并总结了黄连的10种不同炮制方法,更加扩大了黄连的临床应用。

清代陈士铎在《本草新编》(1687年)中云:“黄连,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任也。宜少用而不宜多用,可治湿润而不可治虚热也。”研究了黄连与其他药物配伍问题。

清代张德裕在《本草正义》(1828年)中说:“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泻降一切有余之实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脾、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辩证说明黄连疗效。

清代周岩在《本草思辩录》(1904年)中云:“黄连之用,见于仲圣方者,黄连阿胶汤,治心也。五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连黄芩汤,治胃也。黄连粉,治脾也。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治肠也。”历数了以黄连为主药配制的各种汤头药剂的疗效。

4.3经典名方中的应用

雅连为中医临床常用药,也是多首古代经典名方的重要组成药味。在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有黄连的方剂共10首,其中3首方剂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代3首,明代1首,清代3首。不同时代的用药差异,源于人们对药用植物形态学方面的认识及用药经验的积累,最终反映的是药物品种变迁与分化。在进行黄连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处方的形成年代及黄连在处方中所起的功效来确定使用雅连还是味连,同时期待本草考古的实物印证,为药材雅连的正本清源提供证据。

微信图片_20220623225039

5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雅连名称演变、物种基原、产地变迁、药用功效、在中医药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本草考证产地调查,可以总结得到:按中国植物志鉴定雅连基原植物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et Hsiao)的干燥根茎[4]。最早记载黄连是蜀郡所产药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原蜀郡严道县一带有黄连的野生居群分布,该区域有三角叶黄连少量栽培和原栽培地逸为野生居群的散在。在南北朝有记载,秦汉以前黄连药材的主流商品是由三角叶黄连构成。到秦汉以后,医家注意到药材性状及产地(种质)之间的差异,以产地划分出了不同的黄连。唐以前大多采挖野生的黄连(雅连)入药,宋以后逐渐依赖黄连(雅连)的人工栽培,且古代医家大多以四川峨眉、雅安、洪雅等地栽培的黄连(雅连)质量最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中被正式命名之前统称黄连为后世流传经典名方是否用雅连造成了混淆的现象。根据本草考证可确定历代经典名方中使用黄连药材处方都可以使用黄连品系中的雅连,或者说直接用的就是雅连。

[1]马波,赵宝林,刘学医.中国历代黄连属药材商品变迁[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03):89-92.

[2]宋良科,严铸云,马云桐,马超英等著.雅连——种质与致危评价[M].2011,9.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15.

[4]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一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信息公开目录《关于批准对西峡猕猴桃、罗田甜柿、雅连、广西肉桂、南川方竹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S].2008年第104号 .2008-10-20

[7]史鉴轩,樊邦平.洪雅雅连中药饮片向进入《中国药典》发起冲刺![N].四川:川观新闻,2019-10-30

[8]李洋,邹钰,樊邦平.眉山产黄连(雅连)中药标准正式列入四川中药标准,雅莲产品可批量上市啦![N].四川:川观新闻,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