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交叉配血中凝聚胺法的应用效果及准确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6
/ 2

疑难交叉配血中凝聚胺法的应用效果及准确性

黄和海 ,张光文通讯作者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疑难交叉配血中凝聚胺法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准确性。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交叉配血采用盐水法,观察组交叉配血采用凝聚胺法,对比配血结果。结果:观察组配血时间、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假阳性率、不规则抗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采用凝聚胺法开展疑难交叉配血时,可显著提高配血效果,减少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但其配血时间较长,应根据患者病情结合运用这两种方法。

关键词交叉配血;输血治疗;凝聚胺法;准确性

临床治疗疾病时,输血治疗是一种常用手段,具有多重作用,如快速补充失血量、维持血容量、调节血压等,特别是危重患者抢救中,该治疗起到关键作用,可使血容量得到及时的补充,并使休克症状得到有效纠正[1]。临床输血前,需先开展交叉配血,用于观察供血者血液与受血者是否相匹配,如果凝集现象出现在配血试验主侧,输血则无法开展,如果红细胞凝集出现在次侧,输血要尽可能减少。以往,临床多采用盐水法开展交叉配血,随着不断发展医疗技术,改进、更新了交叉配血方法,凝聚胺法是近年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交叉配血采用的方法不同时,效果也存在差异[2]。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凝聚胺法在疑难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效果及准确性,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5~75岁,平均(47.28±4.18)岁;既往有输血史19例;既往有妊娠史23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7~79岁,平均(47.35±4.12)岁;既往有输血史15例;既往有妊娠史24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输血治疗开展标准;(2)供血者均为无偿献血者;(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精神疾病。经比较,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交叉配血采用盐水法:取2ml供血者血液,并抽取受血者血液2ml,均放入干燥清洁试管内,血清按照常规方法分离,向含少量生理用盐水的小试管内滴加数滴,制成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血液管、血清管、红细胞悬液管均要准确标注功供血者和受血者的姓名;另取2支干净的试管,分别标记主侧、次侧,主侧试管加入1滴供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受血者血清,次侧加入1滴手受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供血者血清;2支试管内均充分混匀,并进行2min的低速沉淀,轻轻摇匀后观察结果;血型相同的配血,若凝集现象并未出血在主侧和次侧,表明输血禁忌不存在;血型不相同的配血,凝集现象仅在次侧出现,且无凝血,输血可少量进行,但凝集现象并未出现在次侧,输血不可进行。

观察组交叉配血采用凝聚胺法:分别取2ml供血者、受血者血液标本,各自放置在干净试管内,标记好姓名,接着进行离心处理,速度3000r/min,时间3min,完成后将血清或血浆分离出来,并制成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操作过程中,受血者与供血者的姓名要始终准确标记;另取2支干净的试管,分别标记主侧、次侧,主侧、次侧试管加入红细胞悬液及血清的方法与量与对照组相同,加入后每个试管再分别加入0.65ml低离子介质液,待其充分的混合管内红细胞悬液和血清后放置1min,最后分别将聚凝胺液加入主侧和次侧试管内,充分混匀,利用离心机离心,速度3500r/min,离心时间10s,完成后将上清液倒掉,管底0.1ml左右的液体予以保留,试管轻轻摇动,观察凝集现象是否出现,未出现需重新开展交叉配血;出现凝集后,向试管内加入2滴复悬液,轻轻摇动,如果凝集散开时间未超过1min,表示可以输血,若凝集不散开,则不能输血。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配血时间;观察交叉配血结果及不规则抗体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配血时间比较

观察组配血时间平均(11.34±1.96)min,对照组配血时间平均(5.36±1.15)min,经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交叉配血结果及不规则抗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假阳性率、不规则抗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交叉配血结果及不规则抗体发生率比较n(%)

组别

n

总阳性

假阳性

不规则抗体

主侧

次侧

合计

观察组

60

1(1.67)

2(3.33)

3(5.00)*

2(3.33)*

0(0.00)*

对照组

60

4(6.67)

7(11.67)

11(18.33)

9(15.00)

7(11.67)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近年来,临床开展输血治疗时,不断升高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可能相关于溶血性疾病、与其他血型系统不合等因素。因此,在输血前,不仅要对患者病情、用药情况做出详细的了解,还应选择具有更高灵敏度及准确性的配血方法,以使输血安全性提高。

交叉配血中,受到受血者自身抗体、不规则抗体的影响,会形成疑难交叉配血,其中自身抗体属于非特异性抗体,形成因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该因素无法做出改变,不规则抗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输入了不一致于自身抗原的异体血[3]。为充分发挥交叉配血的预防作用,对于疑难交叉配血,配血方法的选择更是重要。以往,临床多采用盐水法开展交叉配血,然而实践显示,利用该方法进行疑难交叉配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规则抗体,使配血结果的准确性降低。随着不断改进、更新交叉配血方法,较多研究发现,凝聚胺法应用于疑难交叉配血后,配血效果可明显提高,不规则抗体产生率能有效降低,促进患者治疗安全性及疗效进一步升高[4]。凝聚胺法在凝聚胺作用下,大量的释放正电荷,其中和了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缩短红细胞间距,使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在正常的红细胞间,同时,IgG抗体也能直接凝集红细胞,滴入中和液后,可中和分散凝聚胺引起的凝集现象,但不会分散抗体介导的凝集,由此即可判断是否适合输血[5]。凝聚胺法试剂的稳定性比较好,操作简单且具有重复性,但其配血时间要明显长于盐水法,并不符合急诊抢救患者的时间要求,临床实际运用时,可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结合应用。

综上,疑难交叉配血开展时,凝聚胺法的应用可明显提高配血效果,减少假阳性情况及不规则抗体产生情况,但该方法存在配血时间较长的缺点,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使临床用血需求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张璐璐.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临床交叉配血中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3):29-32.

[2]何玉佼.凝聚胺法在疑难交叉配血中的应用及准确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0,15(07):314-315.

[3]彭钰茹,熊杰,张瑚敏.交叉配血中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的配血结果及差异比较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27(06):1040-1043+1069.

[4]刘英,王峻,葛艳玲.疑难交叉配血成因与交叉配血策略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0,33(02):152-154.

[5]金勇,李继东,余小平.对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两种交叉配血方法阳性结果的研究分析[J].系统医学,2019,4(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