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6
/ 2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运用

蔡雪荃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科, 湖南省 湘潭市411100

【摘要】目的:探究标准化急救护理改进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质量效果。方法:20211.12标准化急救护理,记录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前后抢救效果。结果:实施后,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提升,(P<0.05)。结论: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标准化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抢救效果

急救属于紧急医疗救护措施,危重症患者接受急救的目的在于抢救生命、预防并发症,当前现有的常规护理模式存在护理内容滞后性与工作流程繁琐混乱问题,因此临床护理工作配合存在较多问题,当前需要从开展优质抢救护理服务角度出发,达到改善急诊危重症患者预后的改进目标,不断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急诊科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危重症患者短时间内病情发展进程较快,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例,存在溶栓治疗窗口期,错过治疗时机患者脑部缺氧缺血生理病变进一步发展,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也可引发大脑功能终生性受损残疾。急救医学的发展对于急诊医学的细分类增加,急救可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因此急诊科开展急救护理工作时需要以此为依据细分护理措施,急诊科护理工作均需要以抢救危重症患者为核心,开拓科学有效的急诊危重症护理路径[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1-12实施前收治急诊危重症患者276例,男151,女125;2021.1-12实施后,急诊危重症患者285例,男性156例,女性129例。

1.2方法

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1)根据患者病情做好急救准备工作:院前急救时,与患者或家属取得联系后需要询问患者病情、所在地,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快速到达目标地点,抵达现场后若患者为外伤,迅速止血、包扎,若伤口污染需要清洁清理伤口后包扎。初步判断患者突发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准备十二道导联心电图,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观察心电图波段变化,为保障患者进入院内后快速获得静脉治疗,运送患者途中开放两条静脉输液通路,若患者心跳停止,两人一组进行心肺复苏。将患者转运如急诊室路途当中,现场护理人员需要和急诊室交接护理人员说明患者病情,让急诊室护理人员做好各项抢救工作,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例,需要准备溶栓剂进行溶栓治疗,安排患者进入CT检查室接受颅脑CT扫查。除急诊护理人员做好准备工作之外,还需要通知当班医生按时赶到急诊科门口接收患者,医院大门也需要专门开辟绿色通道,让救护车在无障碍情况下迅速进入医院科室门口,急诊科医护人员提前5min在急诊科门口接收患者,转送患者时注意保护,让患者平稳从救护车运送至抢救室抢救。2)病情评估:转运途中进行,Ⅰ类患者属于危急症患者:无外伤患者生命体征波动大、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心功能异常引发心律失常,外伤患者:发生休克,意识模糊,存在致命性的外伤,出血量超过身体危险值,必须立即进入抢救室抢救。Ⅱ类患者:急重症患者,当前未表现出生命危险,运送途中或至医院急诊科室后可随时发生生命危险,患者无外伤情况下症状为胸痛、腹痛,原因不明。针对胸痛患者,需要优先考虑心功能异常导致的致命性胸痛,准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抢救药物与相关设备,针对腹痛患者,男性患者有限考虑的致命性腹痛包括胰腺炎、阑尾炎,女性患者着重考虑为宫外孕,重点检查HCG。针对外伤患者,判断其是否存在脏器内出血,无明显外伤发生休克后高度怀疑脏器内出血,需要及时进行外科手术。Ⅰ类和Ⅱ类患者均需要移送抢救室抢救。3)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急诊护理人员需要按照科室工作分工配合医生参与急救工作,设置急救小组长岗位、静脉管理岗位、病情监护岗位、绿色通道岗位。急救小组长在接到Ⅰ类和Ⅱ类患者时,需要协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结合院前急救当中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得出更加详细完整的病情判断。静脉管理岗位护理人员需要检查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情况,开放两条静脉通道。病情监护岗位护理人员需要查看患者血常规、凝血指标等各项生化检查结果,例如疑似重症胰腺炎患者,可重点查看血液淀粉酶水平。发现心脏衰竭、肾脏衰竭患者,输液治疗后代谢药液速率下降,合理调节输液速度适配患者新陈代谢水平。护理人员需要准备好急救设备,发现患者自主呼吸困难,护理人员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维持肺呼吸,护理人员需要先行检查患者口腔和咽喉当中的异物,清理后插管。针对严重外伤患者,患者发生休克,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包扎止血,同时准备液体复苏。绿色通道岗位护理人员负责参与所有的患者陪同转运工作,针对患者治疗方案通知家属和科室,针对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急性介入手术治疗,护理人员需要联系家属进行知情环节,患者确认需要住院治疗,护理人员也需要联系住院部协调床位。护理人员需要记录患者院前急救用药、院内急救用药,做好病例资料书写工作[2]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分析

SPSS24.0分析,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实施后抢救成功率升高,(P<0.05)。

表1.抢救成功率[(n)%]

组别

抢救成功例数

抢救成功率

实施前

251

90.94(251/276)

实施后

274

96.14(274/285)

X2

9.0675

P值

<0.05

3.讨论

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设立完善的急救护理工作流程,通过一目了然的工作流程,急诊科室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协同工作效率提升,可产生一系列正面效果,患者从发病至接受抢救的时间缩短,对于危重症患者预后改善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中进行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遵循现代化护理管理理念,应用思维导图当中的工作流程图,规划好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的各项工作事宜,同时设立不同的急诊护理工作岗位,通过岗位中的人员配合共同发挥强大的抢救护理能力[3]。开设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具备主人翁工作精神,能够忠于岗位,积极投入到急救护理工作当中。由于急救护理模式转变,相应地急诊科护理人员也需要再次接受岗位培训用以使用新型护理模式。本次研究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由护士长负责协调不同岗位护理人员的工作,为达到持续提升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质量目的,仍旧由护士长带领不同岗位护理人员进行抢救护理工作质量分析,例如针对急性腹痛,需要区分性别,女性腹痛需要重点查宫外孕,可有效预防严重的宫外孕大出血。本次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注重各个岗位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联,在急诊科室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可有效达成改进护理管理质量的问题。沟通在急诊科室护理工作当中,需要配合科室的整体战略目标,便于各个岗位的护理人员就自身的业务范围、职能范畴进行深度有效沟通。开展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需要让参与研究护理人员提前了解科室管理目标与日常急救护理工作之间的关联,可设定战略目标达成后的工作激励,工作激励视护理人员工作贡献度决定。本次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措施应用层级管理方式,该种管理方式区分急诊科不同岗位职能,对于科室急诊危重症急救护理质量科起到根本性提升的效果,实施效果与该种新型护理模式实施时间有关,实施时间越长,则反映出的质量改进效果愈加明显,因此急诊科室需要坚持应用该种新型急救护理模式。

综上,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急救护理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湘中.标准化急救护理在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15):93-94.

[2]胡晓霜.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8):117+194.

[3]景晓娜,王维,杨丽坤,刘亮亮,仇岁娟,毕晓菊.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19,14(2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