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6
/ 2

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观察

曾小萍

株洲市三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奥氮平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治疗,分别采用攻击风险评估量表及精神分裂症状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攻击性风险评分和PAN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攻击性风险评分和PANSS评分分别为(1.09±0.57)分、(28.14±3.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0.18)分、(35.26±4.4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攻击行为,从而有助于该病的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丙戊酸镁、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临床疗效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同时情绪情感也明显异于常人,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自杀或伤害他人,因此该病一经发现须接受住院治疗[1-2]。本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探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循证参考。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产生奇偶数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0-42(平均30.44±7.68)岁,病程1-6(平均3.91±0.29)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2-45(平均31.12±6.24)岁,病程2-7(平均4.17±0.98)年。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其他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持续阶段,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攻击行为,须接受药物治疗;②患者无肝、肾、心、肺等重要脏器损伤,无药物或酒精依赖症状。排除标准:①患者在接受本研究前1个月内,未参与过其它临床试验,同时也未使用过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和临床干预;②患者出现严重的临床并发症,药物过敏反应等,无法完成本研究;③排除其它可能引起攻击行为和精神障碍的疾病;④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监督患者服药,讲解抗精神病药物可能的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并对症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等,安抚患者情绪,防止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奥氮平进行治疗[3],该药用法为初始剂量10mg/d,然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剂量,最多不超过25mg/d,药物餐后服用,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奥氮平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丙戊酸镁的初始药量为0.5mg/d,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增加至1mg/d。所有患者均治疗1个月,然后评价其临床疗效。

1.3评价指标

    ①分别采用精神分裂症状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和攻击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和临床攻击行为症状进行评估,攻击性风险评估量表分为Ⅰ-Ⅳ级,评分为1-4分,等级越高,攻击性的风险越高。②评价患者的干预疗效,显效表示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攻击行为,几乎无不良情绪,依从性较好,精神病症状也明显缓解。有效表示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有所减轻,发病次数减少,但存在轻度焦虑或抑郁,能够通过交流缓解心理压力,精神病症状有所减轻。无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的风险。

1.4统计方法

所用数据使用SPSS 18.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表示为(X±SD),计数数据表示为(%)。攻击风险评分和PANSS评分均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对于患者干预后的临床疗效采用2检验进行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明结果有统计差异。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攻击风险评分PANSS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攻击风险评分和PAN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攻击性风险评分和PANSS评分分别为(1.09±0.57)分、(28.14±3.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0.18)分、(35.26±4.4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攻击风险评分和PANSS评分(X±SD

,分)

组别

攻击风险评分

PANSS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

3.21±0.36

1.09±0.57

78.63±8.56

28.14±3.19

对照组

3.16±0.21

2.96±0.18

77.25±8.27

35.26±4.43

t值

0.847

2.635

0.638

3.665

P值

0.076

0.011

0.091

0.003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试验组

30

8

2

95%

对照组

25

7

8

80%

t值

4.898

P值

0.035

3讨论

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类的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和阿立哌唑等,长期使用可能降低药物的临床疗效,同时也将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此外,由于患者精神异常,药物副作用或疗效降低可能加重或诱发患者的症状,并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此寻找更为安全高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4]。大量研究表明,小剂量丙戊酸镁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尤其是该药与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2],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重点探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干预疗效。

通过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干预后攻击风险评分 和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奥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疗效显著,尤其对改善患者的攻击行为具有良好效果,这可能与联合用药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有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次数,从而改善期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攻击行为,从而有助于该病的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隋雪松. 研究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优势[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6):103-104.

[2]何新年.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30):168.

[3]李冰. 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28):4055-4056.

[4]李阳. 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27):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