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姑含药血清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迁移影响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6
/ 3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姑含药血清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迁移影响的研究*

吴易超1,冯飞雪1,罗璐1,杨攀2,侯俊明**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2.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3:**.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角药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肿瘤迁移侵袭能力影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组成的角药,分为中药角药高、中、低剂量组、空白组采取灌胃,氟尿嘧啶组腹腔注射,制备含药血清干扰人胃癌SGC7901细胞培氧;细胞划痕实验含药血清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血清干预培养缺氧诱导后各组细胞中HIF-1α、uPA、uPAR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划痕实验显示,氟尿嘧啶与角药血清干扰人胃癌SGC7901细胞后其细胞划痕愈合时间较慢,氟尿嘧啶与角药血清干扰人胃癌SGC7901细胞后的迁移距离较空白组干扰培养更短(p<0.05),且角药高浓度较角药低浓度的迁移距离更短(p<0.05);Western Blot显示各组血清干预培养后缺氧组的各组血清干预培养后细胞中HIF-1α、uPA、uPAR蛋白的表达均较空白组更低(p<0.05),且角药高浓度较角药低浓度的表达量更低(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中药角药均能够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肿瘤迁移侵袭能力,且高剂量抑制作用更明显,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HIF-1α/uPAR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HIF-1α/uPAR;中药角药;胃癌SGC790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

胃癌是消化道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侵袭和转移影响着肿瘤的发展,同时也决定着胃癌的治疗和预后[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侵袭及转移是恶性肿瘤中多基因与多因子共同参与调控的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灶到局部转移再到远处转移,由多基因参与调控。根据中医学古籍记载,胃癌当属“胃脘痛”、“噎膈”等病范畴,认为正虚与邪实是其发病的两个重大因素。目前中药研究显示,中药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抑制机理多为干预癌细胞迁移、黏附、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生成、肿瘤微环境等,但这些研究均缺乏深入到与肿瘤侵袭迁移相关的基因层面,且仅仅局限于某一单类药物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2-3]。因此,本研究团队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实验、科研等研究总结,并依据文献古籍,以及中药单药抗肿瘤研究,发现多数清热解毒药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均具有抗肿瘤作用,因此,依据中药相须配伍原则,确定了山慈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g的辩证组方,并且其在对延缓胃癌患者转移过程中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并取得了临床应用推广,由此本课题组提出“中药角药”理论。根据古籍文献记载,“角药”最早可追溯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中“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又于《伤寒杂病论》中广泛使用,如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小青龙汤(干姜-细辛-五味子)等古今名方沿用至今[4-7]。其次,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山慈菇、半枝莲及白花蛇舌草均能抑制肿瘤增值、侵袭及转移。于是本团队设计本次实验,研究其是否通过HIF-1α通路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次研究所用到的主要试剂与材料有SD大鼠50只(体重220±20g)、中药角药、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胎牛血清、胰蛋白酶、HIF-1α及uPAR抗体、一抗二抗等。

1.2方法

1.2.1含角药血请的制备

    中药药液制备:中药角药组方为:山慈姑15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取上述药文火煎0.5小时,滤过调整浓度至8.4g/ml、4.2g/ml、2.1g/ml,50mL分装,4℃保存备用。

    大鼠饲养:清洁级SD雌性大鼠50只,体重22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5-Fu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分笼常规饲养。

含药血清制备: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开始用药,每天1次(空白组不给药;5-Fu组按0.0025g/kg腹腔注射给药,一次0.7-1ml,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16.2g/kg、8.4g/kg、4.2g/kg)灌胃2ml,连续给药1周,末次给药1h后,获得5组大鼠含药血清,置-20℃冰箱保存备用。

1.2.2细胞培养及中药角药等干扰

细胞培养及传代:采用人胃癌SGC7901细胞系,培养与标准培养基中(胎牛血清、双抗、RPMI-1640细胞培养液),置于恒温培养箱(37℃、5%CO2),按1:2比例传代。随机分为白组、5-Fu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并依次加入等量各组含药血清。

1.2.3细胞缺氧处理

选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空白组,氟尿嘧啶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放置于37℃低氧环境培养箱中(N2浓度为94%,CO2浓度为5%,O

2浓度为1%)培养。

1.3指标检查方法

细胞划痕实验:①操作前,灭菌直尺和标记笔于超净台内消毒30min,②先用标记笔在6孔板背后,均匀划5条线。③在孔中加入约3×105个细胞。④于24h后用枪头比着直尺,垂直于孔底画横线划痕。⑤用PBS冲洗细胞3次,去除划下的细胞,分别加入各组含药血清及无血清培养基。⑥放入培养箱培养,按6、12、24小时取样,拍照。重复三次。⑦采用photoshop对图片处理后进行迁移距离的测量。

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表达:①取满足实验要求细胞,常规24h。②加裂解液(细胞:裂解液=1:10)后,裂解30分钟。③离心(12000rpm,5min),后取上清液备用。④BCA法测定样品蛋白浓度,于酶标仪测定562nm波长处的OD值,绘制标准曲线,蛋白变性后,按上样、电泳、转膜、封闭、一抗孵育、二抗孵育步骤实验。⑤将PVDF膜平铺于暗室中,加入等体积ECL发光液的A、B试剂混合后,反应1min后,曝光,采集图像分析显影,最后用Quantity One4.6.2软件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计数比较卡方x2检验,检验标准a=0.05,当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细胞划痕实验结果

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采用不同药物进行干扰后,经细胞划痕实验所测得的其迁移距离统计见下表1所示

表1:各组SGC7901细胞受干扰后迁移能力的影响(x_±s,μm)

组别

迁移距离V(%)

空白组

32.84±0.93

氟尿嘧啶组

17.35±0.44

低剂量组

25.77±0.78

中剂量组

19.84±0.56

高剂量组

10.36±0.35

(注:空白组与其余各组迁移距离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氟尿嘧啶组与低剂量组、中剂量、高剂量组迁移距离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由上表可见,经中药角药和氟尿嘧啶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干扰后,其迁移能力下降,其中药角药浓度越大,其干扰能力越强。

2.3 Western Blot对各组HIF-1α、uPA、uPAR蛋白表达量检测结果

各组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培养后,经Western Blot检测其HIF-1α、uPA、uPAR蛋白表达量结果见下表3所示:

表3:Western Blot对各组HIF-1α、uPA、uPAR蛋白表达量检测结果(x_±s)

组别

HIF-1α

uPA

uPAR

空白组

1.01±0.06

1.54±0.09

13.24±1.32

氟尿嘧啶组

0.58±0.03

1.02±0.06

8.35±1.0

低剂量组

0.82±0.05

1.34±0.08

10.71±1.13

中剂量组

0.62±0.03

0.98±0.06

9.01±1.05

高剂量组

0.39±0.02

0.71±0.04

6.38±0.08

注:空白组与其余各组HIF-1αuPAuPAR蛋白表达量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氟尿嘧啶组与低剂量组、中剂量、高剂量组HIF-1αuPAuPAR蛋白表达量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胃癌因其恶性程度高,具备恶性肿瘤所有特征,研究发现,侵袭及转移主导着肿瘤的进展,其中外基质降解、新生血、肿瘤微环境等与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胃癌也是如此。众多研究表明,HIF-1α/uPAR的表达对消化道肿瘤的转移和侵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8]。目前研究认为HIF-1α主要参与以下几个过程:①促进肿瘤血管形成;②促进红细胞生成;③支持肿瘤能量代谢;④调控细胞周期;⑤影响细胞分化;⑥影响肿瘤细胞凋亡等[9]。兰梅[10]等通过在各种胃癌细胞株对HIF-1α的表达进行检测时发现,多种胃癌肿瘤细胞株中均有HIF-1α的表达,同时SGC7901细胞在常氧状态下即能表达一定量的HIF-1α,而在缺氧状态下则表达更多。

传统医学认为“胃癌”病机为正虚与邪实是胃癌发病的两个重大因素。现代中医认为脾胃虛弱,正气内虚为根本原因,同时包括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产物凝结。周仲瑛教授提出的“癌毒学说”,主张“抗癌解毒”治疗原则[11],因此清热解毒药成为了研究热点。目前应用清热解毒法来治疗胃癌在临床的应用颇多,例如本研究选取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半枝莲。山慈菇、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均具有热解毒,三药合力,共著清热解毒、抗癌消瘤之功。现代研究显示山慈菇、半枝莲及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肿瘤作用,并可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作用,其中研究表明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都可能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以达抗肿瘤作用[12],其次三药及其提取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13-14]

本次实验研究发现,首先,划痕实验中,通过分析各组细胞迁移率,发现中药角药各剂量组均可抑制胃癌细胞迁移,但中药组作用均较氟尿嘧啶组弱,并出现浓度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与空白组对比,发现各中药组及氟尿嘧啶组均可有效的明显抑制HIF-1α、uPA、 uPAR蛋白的表达,但中药组在抑制HIF-1α/uPA、uPAR蛋白表达方面不及5-Fu组,且高、中、低中药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两个实验说明了在体外缺氧微环境中,中药角药可作用于HIF-1α缺氧信号通路,抑制HIF-1α的表达,进而抑制了HIF-1α/uPA、uPAR蛋白的表达,以达到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即采用山慈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的角药组方对胃癌SGC7901细胞进行干扰,以探讨其对胃癌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影响的可能机制。研究发现,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比较不同干扰组别的SGC79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发现:角药组方能对SGC7901细胞的迁移、侵袭起到抑制作用,且与不进行干扰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与常规化疗药物氟尿嘧啶相比,高剂量的角药组方对SGC790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更大。研究发现角药血清干扰后的SGC7901细胞的HIF-1α、uPA、uPAR表达量下降,这表明由山慈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组成的角药组方可能通过下调HIF-1α、uPAR的表达来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剂量的中药角药均能够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肿瘤迁移侵袭能力,且高剂量抑制作用更明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HIF-1α/uPAR的表达有关。

参考文献:

[1]Vaheri A,Carpén O,Heiska L,et al.The ezrin protein family:membrane Cytoskeleton interactions and disease associations[J].Curr Opin Cell Biol,2013.9(12):659-666.

[2]吕秀芳,孟庆宇,郭新民,等.白花蛇舌草对人肝癌Ble7402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11(9):02-05.

[3]朱大诚,高永涛,马晓鹏,等.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2):84-88.

[4]金丽.中医方剂角药与阴阳学说[J].中医杂志,2013,54(8):715-717.

[5]王庆其.内经选读[M].2.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12-115.

[6]楼友根.浅谈经方中“角药”的配伍应用[J].河南中医,2003,23(8):3-4.

[7]闫军堂,刘晓倩,马小娜,等.经方中“角药”的配伍应用特点中华中医药学刊[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2):364-366.

[8]Bretscher A,Edwards K,Fehon RG,et al.ERM proteins and merlin:integrators at the cell cortex[J].Cell Biol.2012,3(10),586-599.

[9]Koyasu S,Kobayashi M,Goto Y,etal.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HIF-1 activity:Two decades of knowledge[J].Cancer Sci,2017,29(10): 1-10.

[10]兰梅,时永全,魏茂富,等.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和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1):21-23.

[11]赵智强,李嘉.略论周仲瑛教授的“癌毒”学说及其临床运用[J].新中医,1998,30(10)6-8.

[12]苏延旭,夏爱军,苏志恒,等.白花蛇舌草多糖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4,30(6):493-496.

[13]陈玉,冯大刚,胡荣,等.半枝莲和白花蛇舌草总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J].新中医,2013,45(5):171-174.

[14]罗金强,刘宏斌.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2):4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