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9
/ 2

全科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李文碧

重庆市忠县乌杨街道卫生院404338

【摘要】 目的 观察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研究应用全科治疗起到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患者时间2020年1月-2022年1月,选取患者疾病均为心力衰竭,共计122例患者,根据单、双编号形式分组研究,对照组61例,试验组61例。分别采取常规治疗与全科治疗开展诊断,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46%)明显高于对照组(83.71%),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再住院率(16.39%)、死亡率(1.64%)均低于对照组再住院率(34.43%)、死亡率8(13.1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科治疗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患者症状缓解明显,心功能等级提升,死亡率相对较低,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力衰竭;全科治疗;临床效果

    心力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心脏的舒张、收缩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心脏循环出现障碍的一种疾病,此种疾病并不是独立疾病,是某种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临床表现[1]。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水肿、乏力、呼吸困难等情况,不仅导致患者循环系统受到影响,还会损害肝肾功能健康,并发症较多。临床主要通过检测心衰标志物水平对患者心力衰竭情况进行判断,采用药物治疗,若情况严重还需开展手术治疗,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近些年,全科治疗在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采取全科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取得的临床效果,选取122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本院接收的患者122例开展分析,所有患者均患有心力衰竭疾病,采用计算机进行1-122编号,61例单号患者划分对照组,61例双号患者划分试验组。对照组男性、女性数量比例为31:30,最高龄77岁,最低龄45岁,平均(60.04±0.68)岁。试验组男性、女性数量比例为29:31,最高龄78岁,最低龄44岁,平均(60.13±0.60)岁。比较对照组、试验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差异较小,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

医护人员指导对照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根据患者各项指标情况调节吸氧流量,监护心电图,并开展基础对症治疗。

    全科治疗试验组,以对照组治疗作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应用洋地黄类强心剂开展治疗,注意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暂时不可应用。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静脉注射呋塞米,扩张血管应用硝普钠、硝酸甘油。若患者合并高血压危象则需要应用硝普钠;若患者合并心绞痛则应用硝酸甘油;若患者疼痛比较严重适当静脉注射吗啡;若患者呼吸困难且存在肺水肿情况需要考虑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若发现患者呼吸道出现感染需要及时开展抗感染治疗;需要良好控制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氧情况,指导患者科学饮食,控制摄盐量。结合患者情况辨证应用中药治疗,药方:炙甘草、薤白、附子各6g,川芎、桂枝各10g、当归、百合、红参各15g,黄芪30g,加入清水煎煮,过滤400ml药汁,每日分两次服用。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试验组、对照组临床疗效。经过治疗患者心功能分级为1级,且提升2级为治疗显效;经过治疗患者心功能提高1级为治疗有效;经过治疗患者心功能分级并未出现变化为治疗无效[2]

  1.3.2详细记录试验组、对照组再住院情况或者死亡情况,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

    试验组治疗无效患者1例,对照组治疗无效患者10例,试验组治疗效果更加良好,两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1 试验组、对照组临床疗效[n(%)]

组别

例数

治疗显效

治疗有效

治疗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61

52(85.25)

8(13.11)

1(1.64)

60(98.46)

对照组

61

45(73.77)

6(9.84)

10(16.39)

51(83.71)

X2

-

-

-

-

8.093

P

-

-

-

-

0.004

2.2两组再住院、死亡情况

    试验组10例患者再次入院,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21例患者再次入院接受治疗,8例患者死亡,两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试验组、对照组再住院、死亡情况[n(%)]

组别

例数

再住院率

死亡率

试验组

61

10(16.39)

1(1.64)

对照组

61

21(34.43)

8(13.11)

X2

-

5.233

5.878

P

-

0.022

0.015

  1. 结论

心力衰竭属于一种继发性综合症,临床比较常见,主要是患者心脏功能障碍,出现心脏节律加快、缓慢、泵血无力情况,进而导致患者发生水肿、乏力、心慌等临床表现,情况严重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当前临床并没有固定治疗心力衰竭的方式,主要采取静脉注射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方式开展治疗,若必要还需要开展手术,降低患者临床死亡率。但是因为患者心力衰竭病情会受到个体化的影响,所以常规治疗效果一般。为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全科治疗该疾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对症治疗以及中药辩证辅助治疗,通过开展个体化治疗改善预后,治疗效果良好。根据本次研究可知,采取全科治疗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且治疗后仅有1例患者死亡,患者再次入院接受治疗率相对较低,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全科治疗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取得了理想效果,治疗后患者病情发展得到抑制,心功能明显改善,再住院率、死亡率明显降低,社会效益良好,应用价值加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慧敏,卜军,张芳,等. 慢性心力衰竭"全科-专科"分级诊疗协作管理模式及开展现状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7):779-783.

[2]白煜佳,许顶立. 全科医生应在心力衰竭的诊断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1):1270-1274.

[3]刘强,邱全林. 全科医生应在心力衰竭的诊断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J]. 养生保健指南,2018(2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