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的日常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31
/ 2

小儿发烧的日常护理

何克筠

 达川区河市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 达州  635755

发热是儿童时期极为常见的一种急症,发病率较高,发热原因不同,发热的严重程度、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发热是患儿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性反应,小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能力较差,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汗腺发育不完善,极易发生发热。当患儿受到病原菌侵袭,均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出现异常,导致骨骼肌收缩、心跳加快,最终增加产热,另外,末梢血管收缩,汗毛孔关闭,导致机体散热减少,最终均会诱发体温上升。小儿发热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极易引发脑水肿、窒息、癫痫等并发症,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儿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1. 基础护理

护士应加强对患儿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是体温变化情况。一旦体温高于38.5℃,应及时采取降温处理措施,保持室内环境安静、光线充足不刺激,严格限制病房探视人员探视时间、频率、人次等,尽可能的减少外界刺激,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良好的治疗环境,确保患儿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获得充足的睡眠。同时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存在惊厥先兆,一旦患儿出现惊跳、烦躁、兴奋等惊厥先兆的临床症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配合主治医师展开救治,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及时采用保护性措施。

  1. 卧床休息

保持患儿所在病房的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18-20℃,湿度控制在50-60%,防止室内空气对流,患儿所用的衣物、被子,应保证松紧、冷暖适宜,以促进散热。

  1. 饮食护理

患儿饮食应以高纤维、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细软、清淡为主,多吃水果、蔬菜,禁食油腻、煎炸、生冷、刺激的食物,可吃果汁、菜汤、蛋花汤、鸡蛋羹、米汤、牛乳、人乳等食物,体温降低后,可使用少量半流质饮食,例如蛋糕、面条、稀饭等。对于外感发热的患儿,可多喝热汤,通过多饮用温开水,促进排尿,促进散热,每日饮水量至少在1500mL以上,确保患儿每日摄入充足的水分,帮助体内的毒素及早的排出。对于不爱喝白开水的患儿,也可通过淡盐水、芦根汤代替,达到养阴、增液的作用。

  1. 口腔护理

发热患儿普遍存在呼吸急促等症状,同时由于汗液较多,耗伤津液,普遍存在口干、舌燥等症状,极易发生口角炎等并发症。护士可采用医院自制的银黄漱口液,指导家属帮助患儿漱口,也可采用面前蘸取漱口液,对口腔进行清洁,避免发生口腔溃疡、口腔感染。

  1. 降温护理

5.1药物降温护理

对于由于炎症因素引发的发热患儿,可通过遵医嘱予以抗生素、退热药物治疗,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如果患者发热症状持续无好转,则可予以吲哚美辛肛塞或者安乃近滴鼻,但应注意根据患儿的体质量严格的控制药物剂量,防止由于大量、盲目的使用药物而导致体温骤降,大量的出汗会引起患儿虚脱。

5.2 物理降温护理   

根据患儿个体差异性,选择合理的物理降温方法,例如将冰袋放在患儿腹股沟区域的大血管或者颈部,对头部冷敷,或者采用温水、酒精擦拭等,也可采用冷盐水灌肠,以上物理降温措施均有助于降低患儿体温。对于体温在38.5-38.0℃的患儿,可通过温水浴进行降温,水温控制在32-34℃,对于体温在39.0℃以上的患儿,则予以25-30%的酒精擦拭腹股沟区域的大血管,每隔10min更换1次擦拭体位,并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避免冻伤患儿。

5.3 中药穴位贴敷护理

穴位贴敷属于中医治疗技术中独特的一项内容,具有内病外治的作用,不仅可以刺激患儿的穴位,将经络之气激发,还可以促使药物通过表皮的皮肤透入到表里,循着经络传送到脏腑,发挥扶正驱邪、调节脏腑的作用。小儿发热患儿可采用以下药物进行穴位贴敷:石膏、芦根、竹叶、黄芩、薄荷、荆芥、连翘、金银花,对双侧的涌泉穴进行贴敷,每次6-8h,正常情况下患儿会在穴位贴敷后的4h内体温下降,一般连续贴敷2-4d体温即可恢复正常。穴位贴敷可以在使用抗菌、抗炎药物的同时使用。

5.4 中药保留灌肠

    临床可将水牛角、柴胡、虎杖、石膏、大黄、薄荷、黄芩等食物搭配进行灌肠护理,在灌肠10min后排出的患儿,需要以同样的方法灌入等量的药物,尽可能的将药液的保留时间控制在1h以上。

  1. 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准确的描述自身病情,普遍存在苦恼等现象。护士应主动的爱护、关心患儿,根据患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等通过语言、非语言的方式与患儿沟通、交流,尽可能减轻患儿心理消极情绪,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主动询问年长患儿的需要等,及时解决患儿遇到的问题,增强内心安全感。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做到负责、耐心,一切护理技能确保准确、熟练,赢得患儿的合作、信任,在护理患儿的同时与患儿谈笑,对于配合度良好的患儿,应予以表扬、鼓励,激发患儿配合治疗的信心。

  1. 健康教育

大部分发热患儿均存在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但也有少数患儿在发热时精神状态良好,依旧与同伴玩耍。护士应告知患者家属,在家中一定要准备体温计,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一旦发现患儿出现额头发热、呼吸加快、面部潮红等症状,应及时测量体温,必要时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延误。

  1. 用药护理

护士告知患儿家属在家中应常备好乙酰氨基酚等儿童退热药物,并掌握药物正确的使用方法、剂量等,在患儿发病时不能为了图方便而给患儿服用成人退烧药物。小儿尽可能不要使用安痛定、地塞米松等药物退热,尤其是婴幼儿。服用退热药物之后,护士或家属应鼓励患儿多喝水、多排尿,如果存在汗出现象,说明患儿的体温开始降低。如果在药物的药理作用消失之后,患儿的体温又再次升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重复给药。

  1. 注意事项

   发热患儿在发热期间家属切不可盲目的将患儿包裹的十分严实,而不采用任何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这样不仅不有助于散热,发热会增加高热惊厥发生率,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