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黑膏药的工艺改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探究黑膏药的工艺改良

郝冉

河北省中医院制剂科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11

摘要黑膏药是我国古代传统剂型之一。目前,膏药的生产大多仍采用传统方法,制剂工艺存在不少弊端,如炸料提取不完全、环境污染、火毒问题等。近年来,制剂工作者针对黑膏药制备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和变革,如优选提取方法、改良膏药基质、提高自动化生产效率等。本文在对黑膏药制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黑膏药制剂工艺改良研究的现状加以整理和探讨,并对黑膏药的制剂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黑膏药的制剂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黑膏药;传统制剂工艺;制剂改良;发展展望

黑膏药是我国中药传统剂型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治疗肌肤红肿、痈疽、疮疡和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曾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该剂型自身的缺点,加上制备、使用更方便的贴膏剂、贴剂等的广泛使用,黑膏药的市场日益萎缩。本文就黑膏药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近年来研究改进的情况加以总结,为该剂型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黑膏药制剂存在问题

1.1 炸料提取有效成分遭破坏且提取不完全

黑膏药中的药料经植物油浸泡后高温油炸(油温200~300℃),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色。黑膏药多以生、猛、峻、香之药味入药,油炸过程对生猛有毒中药有去毒、润化的作用,“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浓者方能得力”。“苍术半夏之燥,入油则润,甘遂牵牛巴豆南星木鳖之毒,入油则化,并无碍”。高温油炸在对有毒中药减毒的同时,会破坏某些不耐高温的有效成分。成差群等通过比较醇提法和油炸法制备的追风活血膏中川乌、草乌、当归、没药等药材的定性、定量指标,发现油炸法制备的膏药中药材多无法检出,且有效成分含量远远低于醇提法制备的膏药。另外,炸料提取并不适用于所有药材。植物油只能溶解非极性或极性小的成分,极性大的水溶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苷等使用植物油几乎无法溶出;树脂、香脂及挥发性成分在高温状态下容易分解和挥发,既浪费药材,又会导致黑膏药的疗效下降。

1.2 高温操作且污染环境

炼油和下丹是黑膏药熬制最关键的两个环节,炼油影响黑膏药的硬度和黏度,下丹决定黑膏药的老嫩。传统炼油所需温度达300℃,此时油烟大量产生,油花不断翻滚,多暴露操作1~2 h后方能达到滴水成珠,炼油结束。炼好的药油在320℃左右加入铅丹,油与铅丹反应生成脂肪酸铅盐(铅皂),油脂进一步氧化、聚合、增稠而成膏状。该过程产生大量刺激性黑烟,直到转为少量白烟、药油老嫩适宜方可收膏。炼油和下丹均需高温操作,且其过程中产生大量油烟,油花翻滚、油烟升腾易灼伤皮肤,刺激性油烟在对局部空气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易被人体吸入而造成危害。

1.3 火毒问题难以规避

火毒是油在高温下氧化聚合反应中生成的低分子分解产物,如醛、酮、低级脂肪酸等。这些“燥性”成分会对皮肤局部产生一定刺激性,出现瘙痒、红肿、溃疡、发疱等过敏现象。虽有少数学者认为膏药发痒是是病情好转的迹象,但火毒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黑膏药的临床应用。生产中常采用水浸法、喷水法、喷水浸渍法、炸水法等去火毒。水浸法去火毒需反复揉捏并换水(7~10 d),耗时费力,且有可能滋生微生物;喷水法去火毒过程中,冷水倒入高温油锅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严重影响空气环境,且溅出的油花容易烫伤皮肤,不适用于大生产;炸水法与水浸法相结合虽然去火毒效果较明显,但是工艺过程更为复杂。总之,传统方法均需用“水”去火毒,而水的溶解能力有限,故不可能完全将火毒去除。

1.4 膏药老嫩不易控制

黑膏药老嫩要适中,过老或过嫩都会影响临床的使用和疗效。膏药老嫩适中以炼油后“滴水成珠”为标准。受气候、地域及操作人员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膏药熬炼的老嫩程度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且补救过程较为繁琐。膏药过老,可加入少许植物油继续熬炼,但实际生产中往往是在油炼好下丹成膏后测试膏药熬制“老嫩”,此时加入嫩油已迟,需立即再熬制一锅等量偏“嫩”的膏药,将两者趁热混匀方可补救。膏药过嫩,则可继续熬炼直至老嫩适中,但其前提是膏药未离火变凉,一旦嫩膏药出锅冷却则不宜再回锅熬炼,因为继续加热达不到油丹反应所需温度,反而会越熬越黏且容易溢锅。

1.5 膏药铅中毒

黑膏药中的铅以无机铅及有机铅盐的形式存在。无机铅即基质铅丹Pb3O4,有机铅盐即脂肪酸铅盐。无机铅会在下丹时经电风扇吹风、人工搅拌过程被吸入;有机铅在膏药贴敷后从皮肤破损处吸收入体。无论是铅粉还是脂肪酸铅盐,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尤其是脂肪酸铅盐,因膏药贴敷周期较长,临床应用时易造成蓄积中毒。另外,黑膏药多用于骨折、外伤等患处,铅离子会影响X线通过,贴敷后不利于检查术后复位情况。

2黑膏药制剂改进研究

2.1 药材提取工艺改进

在传统油炸提取药料的基础上,采用极性成分水提法、芳香挥发性成分单提法、贵重药料打粉直接加入法等改进药材提取工艺。少数研究者没有采用高温油炸取药物有效成分,直接将生药粉兑入膏药基质,认为药物有效成分未被高温破坏,使药力增强。改进出4种药料提取工艺,考虑到极性成分,采用水提法才能有效浸出、不耐热成分及挥发油成分容易分解散失、水溶性成分及脂溶性成分在70%乙醇中均有一定程度的溶出等因素,工艺设计较为全面。

2.2 膏药基质改良

黑膏药的基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脂肪酸铅盐,另一部分是植物油氧化聚合生成的增稠物。色泽、粘稠度、揭扯性、易污染衣物及铅离子等因素造成了黑膏药基质难以克服的缺陷。基质改良多采用氧化锌代替铅丹,同时加入氮酮、过氧化苯甲酰、聚氯乙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作为吸收促进剂或增稠剂等。另有报道,采用松香和山羊油脂代替麻油、铅丹,既保留了黑膏药的特点,又无铅无毒。目前,新型医用载体胶膏研究较为热门,多采用热熔胶、医用树脂、软化剂、皮肤促透剂、赋形剂等按照一定比例加热混匀成膏,具有药物释放度快、稳定性高、皮肤刺激性小、生产周期短、安全、环保的特点,可考虑作为传统黑膏药基质的替代品。

2.3 去火毒工艺改进

在下丹步骤完成后添加白蜡去火毒,并通过动物试验证明此法能有效降低黑膏药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过敏反应。可能原因是蜂蜡在加热溶解后,将游离于膏药之外的低分子分解产物等致敏源物質包裹在内,使其释放缓慢。采用水浸法、酒精法及冷藏法相结合的工艺操作去火毒,可将高温条件下熬炼时氧化分解的有害物质溶于水和酒精,较传统单一喷水法、水炸法或水浸法,其去火毒效果更彻底。

2.4 生产工艺自动化

黑膏药的制作工艺复杂,难以连续化生产,且多依靠手工,生产效率低下,故使用高效率的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加工黑膏药是市场的迫切要求。设计了一种黑膏药热融高效加热装置,使不易溶解的固体膏药在内外均匀受热的作用下快速达到能够涂布的温度,解决了固体膏药摊涂前加热熔化易产生局部老化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黑膏药自动摊涂机,可完成膏药的覆膜、摊涂、剪装、废料回收等多道工序,摊涂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避免了人与膏药的接触,且加工的药膏既可为固体,也可为流体。发明了一种连续式黑药膏机,包括输送带、主动轮、进料阀、药物固化装置、贴胶辊、覆膜辊、切割装置以及出料口等,能够实现黑膏药的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3总结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辅料的应用,经皮给药系统(TDDS)日益成为国内外药剂学的研究热点,因具有用药方便、患者顺应性好、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血药浓度波动小、能降低毒副反应等优点,成为继口服、注射之后的第三大给药系统。作为中国传统的透皮吸收制剂,应加强黑膏药制备工艺的现代科学研究、采用量化指标控制其质量,使这一古老剂型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博华,张义生,李杰,等.小儿咳喘贴黑膏药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药师,2015(2)

[2]韩建伟,付敏,张莉.关于黑膏药中有毒药材生用的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17(9)

[3]成差群,谭秀芬,魏燕华.追风活血膏不同制法化学等量性研究[J].中药材,2012(12)

[4]毛兆雄.浅论中药黑膏药工艺的现代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9(4)

[5]康金槐.黑膏药“药及其效说”[J].河南中医,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