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浮设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建筑结构抗浮设计分析

杨宗晨,魏鹏,邵长浩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物体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过度紧张,地下空间开发力度不断在加大。但由于地下水位的问题,建筑物抗浮问题成为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控的关键,再加上近几年因水浮力问题造成的开裂事故不断增多,选择一个合理的建筑抗浮设计方案显得尤为突出。抗浮锚杆作为基础抗浮工艺,具有成本低、施工进度快等优点,是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一种抗浮形式。

1建筑结构抗浮设计必要性

随着近几年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地下水位的不断上升,原本不需要抗浮设计或者只通过增加配重即可满足抗浮设计的建筑,现难以满足抗浮设计要求。近几年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导致的建筑结构破坏案例时有发生。本文主要探讨抗浮水位获取途径、抗浮设计的计算方法和措施、抗拔桩和抗拔锚杆布置的原则等对抗浮设计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2建筑结构抗浮设计问题

首先,整体抗浮失效问题。建筑结构抗浮设计期间,项目本身所体现出的自重,如果比地下水浮力小,则会受到地下水浮力的影响,建筑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偏移情况,主体结构安全受到威胁。尤其是汛期,受到降雨影响,地下水位出现明显变化,迅速升高,突破建筑结构所设定的抗浮防水标准,会出现明显的整体抗浮失效现象。当然设计期间受到勘察数据等的影响,抗浮设防水位的判断并不是很精准,也会增加整体抗浮失效现象出现的风险。一旦建筑结构出现整体抗浮失效,主体结构会发生明显位移,同时标高也会出现异常。虽然不会对建筑结构造成很大程度的损坏,但是依然会出现比较多的无害裂缝,若不能及时处理,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寿命。

其次,局部抗浮失效问题。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建筑结构本身所承载的自重超过地下水浮力,局部承载力下降,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继而出现一系列局部抗浮失效现象。当前的建筑结构施工中,因为施工设计中对抗浮设计规划不到位,尤其是对抗弯承载力方面的计算不精确,加上施工条件的影响,导致局部稳定性出现波动,出现局部抗浮失效,威胁建筑结构安全。

最后,局部与整体抗浮失效问题。局部与整体抗浮失效问题,即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同一个建筑结构中同时出现局部抗浮失效与整体抗浮失效。多数建筑结构施工中,经常出现抗浮失效的情况,尤其是地下车库或者地下仓储建筑等,出现了严重的底板破坏或者防水性能下降现象,从而导致局部与整体抗浮失效。该问题的出现会加剧建筑结构裂缝问题。

3建筑结构抗浮设计中的抗浮验算

1)建筑结构的平均自重。建筑结构自重计算中,涉及2方面因素:上覆土体质量和混凝土结构自重。建筑结构平均自重计算中,根据式(1)进行计算:

G=γV(1)

式中,G为建筑结构自重,kN;γ为构件材料重度,kN/m3;V为构件体积,m3。2)浮力计算。以全埋式地下结构为例,浮力计算公式为:

P=γwH=γw(H抗浮水位-H基础底部)

(2)式中,P为单位面积水浮力,kN/mm2;γw为水的容重,kg/m3;H为水头高度,m;H抗浮水位为抗浮水位标高,m;H基础底部为基础底部标高,m。

4建筑结构抗浮设计具体方法介绍

4.1抗浮桩的及时设置

建筑结构抗浮设计期间,可设置抗浮桩,主要是利用桩体及时分散建筑结构自重荷载,并且有效承担拉力。实际设置中,应观察地下水位情况,对桩体受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需要充足的抗浮设计经验,同时,还要掌握施工区域历年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确定抗浮设防水位。确定设置抗浮桩后,需要对配筋进行准确计算,同时,进行基础底板的内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地下水的压力进行综合考虑,由此来保证基础底板的抗浮性能。设置抗浮桩的方法适用范围比较广,应用也比较频繁,是经济适用的抗浮方法之一。

4.2抗浮锚杆的设置应用

抗浮锚杆的施工需要用到砂浆和锚杆。施工处理中,以岩土层为基础,及时嵌入锚杆,使锚杆和岩土层成为一体,提高建筑结构的抗浮力,有效解决建筑基础结构抗浮方面的问题。抗浮锚杆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对建筑结构净高带来影响,并且施工成本相对较低,整个抗浮锚杆设置对受力合理分配,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明显优势。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抗浮锚杆主要有3种施工形式:

(1)建筑结构本身的自重与浮力之间的差值不明显时,抗浮锚杆的设置可以选择集中点状布置,布置的常见范围以柱、墙下为主。在底板区域布置时,要先计算出防水板的配筋以及强度等参数,随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布置。

(2)建筑结构中的梁板结构体系的自重与浮力数值相差较小时,宜集中线状布置锚杆。通常布置在建筑地下室的底板梁下方,由于相较于集中点状布置的锚杆更为集中,可以大大增强建筑地下室的抗浮特性。

(3)建筑结构自重与浮力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时,需要采用面状均匀布置的形式,将抗浮锚杆集中布置在建筑地下室底板以下区域。

4.3恒荷载重量增加法

在建筑结构的抗浮设计中,自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抗浮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自重与浮力之间协调不到位。从恒荷载的角度出发,应适当增加建筑结构的自重,与产生的浮力相平衡。增加建筑自重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建筑结构的相关参数,可以适当对板厚进行调整或者对构建尺寸加以调整等。还可以从配重方面着手,通过材料的选择,达到自重增加的目的。例如,增加回填土的重量,增加底板外伸部分的重量;或者选择自重较大的施工材料,如铁屑混凝土、低标号混凝土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结构的高度、层数等,在保证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协调自重与浮力之间的差值,保证建筑整体受力平衡。

4.4水浮力释放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底板施工,因为处于地下位置,所以,必须设置排水盲沟。施工前,应结合地下实际情况,对排水盲沟进行科学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基底会汇集压力较大的水,需利用透水系统,将高压水引入集水系统,同时,在过滤层与导水层的辅助下,使其顺利进入储水系统。集水坑会接收引出的压力水,待达到建筑项目设定的标准水位,将集水坑的水及时吸出,由此达到水浮力释放的目的。但是,该方法的应用并不常见,建筑结构中底板位置正好处于不透水层时,可选择该方法;或者土层过于坚硬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水浮力释放的方法。

5建筑结构中抗浮设计的科学规划

5.1及时调查、预测建筑项目地下水位

建筑结构抗浮设计开始之前,必须对建筑周围的环境与地质情况等进行详细的勘察。针对地下水制订全面的勘察计划。同时,对地下水层的分布等进行分析,掌握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对现场施工涉及的所有区域的地质构造都要详细勘察,特别是地下水,从补给规律到联通规律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绘制地下水变化趋势图,得出不同季节地下水的变化特点。调查项目施工区域近些年的最高水位,现场流域情况等。

5.2精准确定抗浮水位

如果施工现场地下水位资料显示地下水位变化波动大,并且没有对水位进行长期、持续性观测,设防水位的设定就需要参考实际勘测期间的最高水位变化曲线,取平均值作为设定标准。在此基础上,综合项目周围地形以及补给等情况,及时总结影响抗浮设计水位的因素。除此之外,还需要制订长期、持续性的观察方案,及时统计与整理资料,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6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中抗浮设计直接关系到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抗浮设计涉及因素比较多,设计之前必须对上浮原理以及抗浮设计问题等详细掌握,明确抗浮设计的关键点与影响因素,制订更详细的设计方案,科学选择抗浮设计方法,以此完善建筑结构的抗浮设计,提高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伍杜雄.地下室抗浮设计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1,6(3):198-199.

[2]赵敏,许鹏展.有关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54.

[3]沈德飞.地下结构抗浮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3):28-30.

[4]王威.地下结构抗浮设计方案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0(10):37-38.

[5]段宝杰,王青龙,杨丹.超大型地下停车场的结构抗浮设计[J].建筑施工,2019,41(11):2075-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