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沈琪,张定平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措施,为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保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某市4所医院急诊科287名在职医护人员为样本分析对象,采用症状自测量表(SCL-90)调查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结果与国内常模作对比分析。结果 287名在职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各项SCL-90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于焦虑、抑郁、偏执、敌对性等。结论 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较之国内常模具有明显差异,绝大部分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建议社会针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予以更多关注,尽可能改善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近几年,我国突发事件不断增加,使得急诊救护需求显著升高,急诊科已然成为医院面对患者的第一窗口,急诊医疗服务的好坏是医院综合水平的体现,而急诊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则关系着患者能否得到有效救治[1],由此可见,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患者能否获得优质医疗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急诊科收治患者均具有病情急重的特点,而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是工作繁忙、突发事件多,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再加上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极易与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医患纠纷,产生心理创伤,进而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和患者的有效救治[2],故如何能够保护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医疗质量已成为当下医学研究的新课题,但是,这一问题在我国医学研究中属于薄弱阶段,国内尚未针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入研究,相关报道较少。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某市4所医院急诊科287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保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将某市4所287名急诊科在职医护人员纳入研究,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样本分析,所有入选者均已详细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对涉及内容具有知情权,并表示原因配合研究。入选者共计287名,其中男性104名,女性183名;医生121名,护士166名;年龄范围为21--46岁,平均年龄为(37.21±1.25)岁;中专98名,大专及以上189名;工作年限范围为1--9年,平均(5.24±1.06)年;初级职称106名,中级及以上181名。

1.2方法

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条件下对纳入研究者发放SCL-90调查问卷,问卷不记姓名,当场交卷,共发放问卷287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为100%,测量表共计90个项目,涉及情感、思维、意识、感觉、行为、饮食等多个方面,分为9个因子,分别为焦虑、抑郁、强迫、敌对、偏执、恐怖、躯体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采用五级计分法评估分数,得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

1.3观察指标

记录所选对象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计算各分子平均分数并与同等例数国内常模平均评分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将文中数据录入spss25.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对比分析,计量单位采用独立单位t检验,以±s表示结果。计数单位采用x2检验,以n%表示结果。以p<0.05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87名急诊科在职医护人员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急诊科医护人员各分子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表1287名急诊科在职医护人员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评分对比(±s,分)

因子项

急诊科医护人员

国内常模

t

p

焦虑

1.98±0.75

1.29±0.52

12.808

0.000

抑郁

1.95±0.74

1.42±0.63

9.239

0.000

强迫

1.79±0.64

1.52±0.53

5.505

0.000

敌对

1.64±0.58

1.39±0.46

5.721

0.000

偏执

1.72±0.49

1.33±0.45

9.931

0.000

恐怖

1.59±0.58

1.31±0.51

6.142

0.000

躯体化

1.75±0.68

1.37±0.47

7.788

0.000

精神病性

1.68±0.47

1.35±0.29

10.123

0.000

人际关系

1.84±0.42

1.56±0.48

7.437

0.000

  1. 讨论

我国从事医疗行业的医护人员数量相对人口基数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医院工作量繁重,尤其是急诊科,作为医院一线窗口,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患者群体形形色色,病症多种多样,长期处于疾病环境下导致医护人员本身已经成为高危健康人群[3],而繁重的工作、患者及其家属的不理解和经常发生的护患纠纷也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在不良情绪的作用下使得工作态度消极、工作质量差,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故需要全面分析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研究结果表示,287名急诊科医护人员SCL-90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究其原因,存在于多方面。首先在于急诊科的特殊性,急诊医学属于我国新兴学科,人们对于急诊医学的认识存在不足和偏颇,而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也常常因为未明确认定急诊内涵而无法安心工作,认为视野发展前景不明朗,致使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佳,难以精通各个系统

[4]。另外,急诊科属于医院抢救患者的前沿战队,随时主要应对急性创伤或病情危急的患者,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工作难度、强度和风险性也相对更大,使得急诊科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难免会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其次,急诊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工作区域,工作环境中风险因素较多,服务对象较为复杂,在种种特殊性的作用下导致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脾气暴躁易怒,无法控制情绪,再加上急诊医学集合多学科的技术和理论[5],故对急诊科医生和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实行全科医学制和全科护理制,但我国急诊医学高等教育较为落后,无法适应急诊医学的变化,以致于绝大部分医护人员感觉自身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故更希望通过努力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发挥救治能力,这种压力会给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构成严重影响;另外,新闻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关注、负面报道和民众自我保护意识的加重,使得医患关系越发紧张,尤其体现在急诊科,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民众在就诊时过度的保护自己而忽略了真正的就诊需求和医护人员的感受,以致于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受到言语辱骂等伤害,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6]

综上所述,急诊科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体力与脑力,同时还要承受社会各界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需要社会提高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关注程度,根据其心理健康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帮助医护人员改善心理状况,进而提高急诊科医疗服务质量。

  1. 参考文献

[1]孙金星.急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02):153-156.

[2]沈链链,褚志平,杨健,钟义红.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6):528-533.

[3]罗承乾,魏瑞,张振香,林蓓蕾.我国急诊科护士心理现状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10):3-4.

[4]郭小燕.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方式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2):135-136.

[5]纪环,顾烨琦,刘康,梁琪,刘欣.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分析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02):93-94.

[6]李欢欢,李元元.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现代养生,2018(02):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