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住宅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海绵城市在住宅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董伟

棕榈生态股份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海绵城市理论”也被纳入今天的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实践可以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雨水管理,提高水资源收集利用效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海绵城市的住宅景观设计运用作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海绵城市的概念、构成要素及作用,阐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住宅景观设计原则,提出生态景观具体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海绵城市住宅景观景观设计

我国如今的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扩大其建设规模,不断扩增城市当中所铺装路面的相应面积,如此一来势必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地表的一些生态系统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内涝、缺水是排水系统的问题被忽略,水资源利用系统设计不合理。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在下雨的情况下,可以像大海一样吸收水分,在干旱的情况下,会储存在城市的供水中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新思想,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城市生态蓄水和调节。

1海绵城市概述

1.1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如同海绵一样具有孔隙及良好的弹性,能很好地吸纳、蓄积、渗透、过滤及净化自然雨水、地表散水和地下水等。海绵城市理念建设主要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在雨水径流调蓄上,建设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系“海绵体”,囊括花园、绿地、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体系;二是在排水排涝问题上,达到疏通城市雨污水管网、科学建设提升泵站,让雨水通过管网、泵站实现外排,提升城市排水能力,从而减轻城市内涝压力。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途径与人工系统构建一套完整的城市水循环体系,以达到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海绵城市作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理念,涉及范围广泛,积极响应了节能减排政策,优化了住宅景观,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2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城市建设的高层建筑、道路,向四面八方,导致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雨水入渗能力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雨水进入地下供水管网,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在地面上开发新型防水建筑材料,充分利用附近的河流、湖泊、海洋和绿色植被,充分吸收地表降雨,减少城市内涝,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和生活废水、绿色植被的破坏对城市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者肩负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责任。海绵城市通过建设城市内外水环境,绿化广场,城市道路改造,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1.3海绵城市建设优化设施布局

在建设环节,保护性开发技术与设施应强调一定的原则,如统筹协调、科学面局、节约用地等。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树立并强调尊重自然,控制影响的理念。基于实际需要,适度地扩大生态用地,或是保护性开发设施用地,从而使住宅景观能够辐射更广的范围。在选择和布局低影响开发设施时,应注意合理性和科学性,保障公共开放空间,打造多功能共享的结构,尽可能地对城市原有场地进行改造,减少开发成本,控制雨水的同时,兼顾与周边景观的一体性。

2景观设计有效结合建筑的基本原则

2.1保持生态平衡

景观设计可以将一座城市当下最美好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切实保持好相应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加以重视并身体力行地去保护。就拿景观建设时所需的各种材料来说,实际建设中会产生各种废水、废料和废气,如若没有事先做好防护,这些污染物就会对周遭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只有将这些污染物进行及时回收和二次利用,才能让资源得以循环再生,真正保护国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2有效防洪抗洪

景观设计有效结合建筑,在尽可能对匹配条件加以满足的同时,也要能有效防洪抗洪,无论是休闲娱乐的景观功能,还是防洪抗洪的实用功能,都是大家切实需要的,进而一定要处理好建筑中的蓄水储水系统,根据具体情况来适当增设,尽可能确保可以将多余水量进行吸收与储蓄,如此一来既减少了内涝发生,又能有效应对旱季用水。

2.3结合城市本身

景观设计既要从微观上有效结合城市当中的诸多建筑,又要从宏观上有效结合整座城市,将与城市密切相关的交通道路、大小公园、街道路灯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而后基于此促使两者有效融合。城市是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既要看其经济发展,也要看其内部景观,与此同时还要对其水资源系统加以重视并提上设计日程,尽可能让整个景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能够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3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必要性

3.1修复生态结构

在部分城市早期发展阶段,由于生态景观建设未跟上城市发展步伐,城市原有的生态结构被破坏,部分城市更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将在城市范围内规划、新建一批具备下渗、蓄水、净化、截水等生态功能的“海绵体”设施作为住宅景观,逐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结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生态景观的设计、建造,可以对所汇集雨水、地表径流进行净化过滤处理,去除水体中的悬浮固体颗粒等污染物,雨水净化后再排入河流水域,或是作为景观用水、道路冲洗用水、消防用水进行循环利用,不会对城市水环境造成明显污染。

3.2提高生态效益

在传统住宅景观设计体系中,设计师更为青睐于采取微地形设计手法,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台阶式、自然式、混合式以及平板式等多种微地形模式,在微地形范围内栽植绿化植物与修筑景观构筑物,形成具备多个景观层次、丰富造景要素和极高艺术观赏价值的生态景观,注重于体现自然风貌,使得景观融于自然景色与地形当中。然而,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此类微地形生态景观虽然有着较佳的景观效果,但景观所取得生态效益较低,没有起到改善生态环境、净化雨水等实质性作用。相比之下,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将设计一批具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保护理念的住宅景观,如在植物配置时考虑各类绿化植物的吸污能力,藉此来取得理想的景观生态效益。

3.3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现阶段,部分城市普遍存在雨水设施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数量不足、雨水管网管径小、排水方式单一的问题,且不透水地面铺装比率过高,城市排水能力有限。因此,在出现强降雨、连续性降雨等气候时,此类城市有较高可能出现城市内涝等积水灾害,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出现,如道路路面汇集积水而提高交通事故出现率、城市排水系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而加快排水管网及设施老化速度。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将在城市范围内修建一批具备渗水、存蓄等功能的生态景观,分担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拓展排水方式,避免在道路路面、广场地面等区域长时间汇集积水,如修筑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来存蓄部分雨水、铺设透水路面来增强渗透能力。

4海绵城市技术

4.1截流技术

海绵城市设计中,常运用生物滞留带、下凹式绿化带、雨水湿地、生态树池等设计形式,这些形式都离不开截流技术的支持。我们所说的截流技术就是通过提升汇水面积来减少降水所形成的径流。这种方法能提高径流产生的时间,避免降水初期径流突然增加对排水管道造成的巨大压力,也能减轻地表径流对地面冲刷的水体污染。在暴雨的天气,绿化带会吸收大量的雨水,减少排水管的承载压力。生态蓄水带、雨水湿地也能实现雨水径流的处理,不仅能去除雨水中的大颗粒污染物,还能降低径流速度,避免造成城市生活水体的污染。

4.2渗透技术

如遇大暴雨天气,降水速度大于绿化带渗透速度,会导致雨水不断累积产生内涝,这就需要更高效的渗透技术来支撑。渗入技术是指增加渗透材料的渗透性,扩大材料间的间隙等,使雨水能够更快地渗入地下系统。渗透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道路的各个方面。通过铺设透水性人行道砖,可快速渗透雨水至人行道底层。除用于人行道外,在自行车道上铺设多孔透水沥青路面、碎石基层等,可以起到良好的透水作用。还可以设置下凹式生态树池,利用细孔树池盖板、含沙种植土等措施提高树池渗水速度,可有效吸收部分路面的雨水。

4.3调蓄技术

对雨水资源的科学储存和利用的影响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储存、补充、二次利用、降低峰值流量等功能。道路景观设计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复合种植模式,其中种植的地被可增强植物带雨水的缓冲作用,提高整个结构的水资源集约性。结合绿化带周边的结构、设计要求及当地种植环境,选择生长枝叶密度较大的植物,借助植物茂盛枝叶的缓冲性来过滤雨水杂质,同时让雨水缓慢释出,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审美,可起一定的蓄水功能。尤其大型灌木带的景观设置,可一定程度满足实现防尘、降噪、降污染、雨水调蓄等功能。

5海绵城市在住宅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5.1雨水花园

园林工程建设实践中建设雨水花园,通过选择低地势的区域种植耐涝植物,遇到降雨的情况时利用地势优势,实现对雨水的汇集,引入到相应的地点,促使区域地下水源可以得到补充,并且能够达到植物净化的作用,保障水质达到要求,显著改善强降雨造成的地质灾害。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积极推广使用乡土植物,以耐淹能力与净化能力为指标进行考虑与分析,需尊重自然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将雨水花园设计为浅凹绿地,形成高差层次不一的微地形景观,实现设计形式与周围景观环境的有效协调。对于规模很小的场地,则充分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形状等进行营造。一般来说,风景园林内的雨水花园,多采取集中或者分散的布置方式,适当融入植物实现景观效果的提升,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5.2绿色屋顶

对园林内的建筑设施充分利用,建设绿色屋顶,通过种植各类植物达到降低对屋顶的负荷以及污染效果,进而实现节能减排。为保证设计方案的应用效果,必须要做好品质的有效控制,发挥绿色屋顶的价值与作用。一般来说,屋顶绿化结构主要分为结构层和保温层与防水层以及保护层等。按照土层基质的深度以及景观结构划分,主要为生态式屋顶绿化与花园式屋顶绿化,需要结合设计场地的情况来选择。对于屋顶绿化的植物选择,优选抗旱能力强并且适应性很强的草本植物与小乔木等,优选乡土植物,并且要有效避免植物的根系给建筑物屋顶造成破坏,优选浅根植物。

5.3透水铺装

海绵城市的理念运用,使用透水铺装材料,能够为雨水资源的收集提供支持,并且可以满足公园道路使用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园林设计的理念,合理选择透水铺装材料,做好品质的控制。雨水渗滤系统的设计,对于人行道和广场(包括停车场地和人活动场地),可以通过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或者透水铺装装置,一方面收集雨水,另一方面过滤污染物,有效补充地下水,防范塌陷问题的出现。

5.4传输系统

设计的传输系统,建设的植草沟。其指的是线性表面沟生态绿化,具有突出的观赏性优势,并且能够暂时收集雨水和渗透雨水以及过滤雨水,相比植物与土壤更具有渗透功能,支持进行雨水收集与传输。整个传输的过程,可以有效削减径流中的污染物与悬浮物,达到净化雨水的效果,同时和景观设计有效结合增强生态性与观赏性。一般来说,设计的传输型植草沟,属于开敞的且耐冲刷,类似于排水沟渠传输雨水系统,可将雨水汇集到生态雨水措施。除此之外,还设计为湿式植草沟,如同湿地系统栽植水生植物的线型空间,整个传输过程中可获得很好的过滤与净化效果,但是极易滋生蚊虫,需结合园林所处的位置合理设计。

结束语

海绵城市背景下,住宅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应全面贯彻海绵城市理念,结合运用各类海绵城市措施与手段,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水平与景观水平。海绵城市牵扯到多个专业领域的内容,属于综合性课题研究。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践设计,我国在海绵城市领域的表现虽然还只是初具雏形,但已经体现出其独特性,而未来有更多的可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黄敏.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花卉,2020,(6):175-176.

[2]李庆祥.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柳州城市公园景观植物配置的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9,(1):48-52.

[3]赵彩华.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5):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