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下高校法学教育转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习近平法治思想下高校法学教育转型

周月  ,冯晓聪

(湖南工业大学 法学院)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建设的根本遵循,高校法学教育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培养法治人才。但是由于教材跟新缓慢、高校教师过于倚重西方法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等问题,阻碍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到高校法学教育之中。通过提升师生的法学文化认同,高校整合社群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加深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打破学科壁垒,进而不断提升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法治人才。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学教育、法治人才、高校法学教学

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国法学教育、法学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法学作为一门相对复杂且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之基,法学教育不仅关系到法治人才队伍的建设,更是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极其重视高校法学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学教育这一基础,法学教育不仅能为依法治国输送大批法治人才,更能为社会长远的法治建设打下坚实之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法学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应对各种问题,更要做到与时俱进融合习近平法治思想。因此,法学专业教育需要做作出相应的转型,以应对现实发出的挑战,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一、如今法学教育存在的不足与现实问题

(一)、教材更新缓慢,不能适应现实的快速发展与改变

受限于法学教育的专业性,法学教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教授法律条文,更要就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者价值观的选择,法学的基本原则以及社会现实的发展等内容进行讲授。但事实上,法学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也都比较陈旧,很多教材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法学教材更新落后于现实法律条文的更新,这也就直接导致法学专业的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滞后于法律本身,这明显与法治人才的建设是相悖的。而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教学之中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具有鲜明时代价值。但是法学教育的教材更新缓慢,习近平法治思想无法以教材的形式融进法学教育之中,致使习近平法治思想难以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事实上,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到法学教育之中不仅仅是回应时代发展需要,更能够揭示法学教育中教学实践的问题,寻找法学教学教育的改进之路,从而推进法学教育的进步和法学教育的法治建设。

(二)、高校教师过于倚重西方法学

高校教授在教学中习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正因如此,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过于倚重西方法学,过分强调西方法学优势之处,学生又缺乏鉴别与批判的能力,在此情形下,学生无法客观的认识到我国法学建设的优良之初衷,这也使得在我们无法建设一批具有文化自信、民族意识的法学人才,这明显是阻碍法治社会的建设的。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法学教育也应当进入崭新的时代。法学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一批批符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人才,过于倚重西方法学必然使得在此环境下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当今高校教师过于倚重西方法学,这使得当前法学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忽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甚至会出现“精致利己主义者”,致使法治人才的建设与现实所需要的法治人才建设相背离,法治人才建设之路任重道远。

(三)高校法学教育脱离实践,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仍然遵照传统的课堂理论教授的方式,依照课本内容进行课程安排,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即使有部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受限于备课大纲等行政要求,其所选择的案例也远远落后社会实践,导致学生难以将其与现存的法律、法规乃至社会实情相联系起来,教学的效果也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法学的产生渊源于研究相关法律现象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渊源于法律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1]],也就是说无论是法学的研究还是法学教育都应当建立在相应的法律实践之上。同时,高校教学不应当还停留在让学生学会应试考试的知识,而应当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具备问题意识。高校法学教育不应当只囿于法学理论的研究,而是应当联系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

(四)教学方式单一,与其他学科融合度不高

如今,法学这一学科不断走向专业化、精细化,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往日益加深,不断涌现出的新兴领域对法学所提出的问题也日新月异,无论是面对国内不同行业所提出的挑战,还是我国法学人才在国际问题中发声力量微薄等问题,都在要求着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不断推出跨学科的专业人才与综合人才。法学其他学科融合度不高,传统的法学学科体系注重对法学自身的研究,面对跨学科的新兴领域的问题,法学无法及时作出相应的回应,在此基础上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传统法学学科知识体系,但却难以应付不断增加的跨学科性法律问题。无论是要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下所要求的涉外人才,还是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体育法学等,当今高校法学教学的学科设置显然是不够完善的。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下法学教育的转型路径

  (一)、及时更新法学教材,法学教学紧密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学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法律基础,故法学教学与教材的内容设置应当紧跟国际政策的最新动态。[[2]]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法学教材的内容跟应当及时更新,及时引入新的法学思想和法学理论,紧跟国家相关的政策,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进法学专业课本之中。要加强学生的法学素养与政治素养就必须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高校教育的指导地位,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到日常的法学专业教学之中,构建具有历史性、具有时代性的法学知识体系,这样所培养出来的法治人才才是具备习近平法治思想、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的法治人才。

法学教材的更新应紧跟法律、法规的变化,为学生学习基础的法律知识打下坚实之基。法学教材的更新可适当学习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优秀的培训机构讲师所编写的教材,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得法学教材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因此,丰富法学教材的内容,应适当新增典型案例,能够对标现实与实际,并以此来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教师团队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德法兼修,避免过度倚重西方法学。

高校法学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教师团队过度倚重西方法学的现象,这对建设一批批具备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人才来说是明显不利的。高校法学院的法学专家队伍应当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占领法治意识形态阵地。[[3]]在法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团队就是“关键少数”,要抓住教师团队这个“关键少数”,加强教师团队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学习、加强政德修养,让法治思想沁润教师团队,以点带面,通过教师团队的孜孜不倦的教学与传播,使得整个法学教学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建设出一批批内心名族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法治队伍。

研习相关的腐败案例可以发现,当事者即使拥有高学历,也会因为其内心德政修养不强,而走向歧路,可见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品德的修养也应当重视起来,高校法学教育过度倚重西方法学,只会加剧学生以自我利益为重。我们应秉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念,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滋润法治精神,法治是主导,德治是基础。要推动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法学教育不仅要重视法学理论的教学,更要重视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习,加强法学学子思想品德修养。

(三)整合社群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高校应当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整合自身所有的社群资源,搭建起多样的实践平台,让实践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4]]事实上由于许多高校老师都有着繁重的课题任务和教学任务,其自身的实践经历也并不多,相对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言实践经历显然是没有那么丰富的,那么邀请拥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实践案例的教学,能够很好的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起学校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实践思维。例如,通过给其他非法学学院的同学进行的案例讲解等普法小课堂的行为,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实践中,直接考察学生的能力,锻炼其法学思维与表达能力,并使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与发现法学美好之处,从而培养学生在法学研究中的兴趣点,敦促学生进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四)加强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法治人才,回应社会需求。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兴领域,社会问题不断多样化,传统的只注重法理学理论学习的法治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现实的要求,实践中“以鉴代审”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需求,法学教育中就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学习,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如今,我国日益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也急需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在涉外立法、司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各环节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5]]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方面,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发声的力量依然不够。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法律事务,我们需要且应当具备这样一批通晓外语、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的,符合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的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基于此我们应当强化与国外高校的法学专业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起高校所有的涉外律所、律师这样的社群资源,邀请涉外律师走进课堂指导学生,让涉外案例走进学校,以涉外实践案例开拓学生眼界,让学生培养涉外法学思维,丰富和加强实践教学。因此,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进一步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建设综合性、国际性法治人才势在必行。

三、结论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高校法学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面对时代不断提出的挑战,高校法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的法学教育既要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法学教材,积极整合社群资源,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与实践思维,也要探索出更好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习近平法学思想融入法学教育中,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型、创新型法治人才,以回答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治人才建设的要求,为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做好法治人才的输送。

参考文献:


[[1]] 刘长秋.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学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22(02):3.

[[2]] 张成松.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财税法教学的价值、现状与策略.[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4(06):3-4.

[[3]] 徐祥民、王斐.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中的法治人才理论研究.[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06):9-10.

[[4]] 侯莹.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专题教学探究.[J].中国政治教学参考,2022(07):3.

[[5]] 马怀德.法学教育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