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家国情怀的调查研究报告——基于东莞临深片某镇初中生的问卷调查角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家国情怀的调查研究报告——基于东莞临深片某镇初中生的问卷调查角度

戴雪芬 

广东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   523710

【摘要】家国情怀教育之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理成章的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我们必须要对现行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关于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基于东莞临深片某镇初中生的问卷调查角度,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双减形式下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期待家国情怀教育能更深入学生心中。

【关键词】家国情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调查研究  

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首要的就是要对学生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其实,这三方面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先以家庭学校为依托进行修身,学会为人处世,培养社会责任感,逐渐意识到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萌发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这就是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过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正是基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进行编写。我们在初中道法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我们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能“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的认知和体验,期待在以后他们能逐渐形成“将个人的情感归属由对家庭的依赖延展为对乡土的热爱再上升为对国家的责任担当”的具体行动。家国情怀教育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素养包括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

2017年我校开始起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这近5年的教育中,家国情怀教育效果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到底有没有显现出来,程度如何,对学生有没有实践的指导意义,都是我们很想了解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该怎么上,学生该怎么教,也是我们必须要去研究的。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就“家国情怀”的教育主题对学生了进行道德的法治课渗透家国情怀学习的问卷调查,期望通过这个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总结得失,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既能完善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也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效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问卷调查背景和实施情况

我市位于珠三角,是达千万人口的移民城市,我镇紧临深圳,生源来自全国,但广东的居多。因处于对教育认识的一个转型期,观念的碰撞会比较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但大都对孩子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也大体能形成较统一的认识,除极个别家长外,家校沟通基本顺畅。我们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4557份,涵盖七八九3个年级的学生,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2.5%和47.5%,七年级占比29.7%,八年级占比43.8%,九年级占比26.5%。无论是参与人数还是男女性别比,都较能反映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现状。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分析

    1.绝大部分学生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国家认同感强,态度比较积极。

当学生们被问到“家国情怀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否重要”时,回答“非常重要”的占比83.77%,“比较重要”占比14.35%,总计占到98.12%,可见学生对家国情怀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当被问到“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时,98.4%的学生认为“是”,学生国家认同感很强。当被问到“当有国家利益被侵犯的事件发生时的感受”,79.5%的学生表示“非常愤慨”,19.62%的学生表示“有点生气”,总计占到99.12%,可见学生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态度比较积极。对于极少部分的不同看法的学生,在询问了解后,原因是这部分学生要么是学习认知能力差理解能力差,要么是叛逆心理导致对学生无目标无方向没想法的学生。为什么有近20%的学生面对国家利益被侵犯时只是“有点”生气呢,询问后发现这些学生认为国家利益被侵犯跟现在的自己没多大关系,情绪再激动也没有帮助作用,他们认为会有国家机关相关人员处理,这种侵犯不是直接作用在自己身上的,没有感同身受,情感就没有那么强烈。这两种学生的情况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2.绝大部分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相关知识认知清楚。

92.84%的参与问卷学生都了解过家国情怀的相关知识,7.16%没了解过家国情怀的学生主要是对家国情怀的知识不了解,或者没有认真听过课,也或者是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不关心不关注。当学生们被问到“你认为家国情怀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多选题)”时,95.72%的学生选了“深爱国家和民族”,“90.97%”的学生选了“热爱家乡和家园”,“90.07%”的学生选了“仁爱家人和同胞”,体现对家国情怀的相关知识认知清楚。也有50.14%的学生选了“热爱全人类”,是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体现一种世界眼光,与家国情怀的内容虽有偏差,但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情况。

3.大部分学生认可家国情怀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影响。

设置这样一道题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的认识情况,反馈看来,81.48%的学生认为家国情怀对自己人生道路选择“有影响”,但也有18.52%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反映了这部分学生存在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不清楚,不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还有一个原因可以从另一道选题中得出,那道题问“你对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考虑过哪些因素?(多选题)”,学生选“父母的期望”占比“70.21”,选“家庭条件”的占比“58.79%”。可推测出学生认为未来道路和选择受家庭影响的比重很大,少部分学生还没想到个人选择与国家有什么关系。

4.学生对家国情怀认知来源途径多种多样,但主要是父母的教育和网络的宣传,课堂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当学生们被问到“你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受哪方面的影响最大”时,“来自父母的教育”和“社会上的宣传”分别占比“39.76%”和“28.43%”,而来自“课堂的的学习”和“学校的活动”的却只有“28.43%”和“13.53%”。当被问到“以下途径中,让你更多地感受到家国情怀是?(多选题)”,学生的选择更多地是网络、电视节目、书籍报刊,然后才是课堂、学校活动和其他。从这两个选择中可以看出,家庭即父母对孩子的家国情怀教育影响比较大,高于学校及课堂的教育影响;社会媒体的宣传所产生的效果也同样高于学校及课堂的教育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素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升,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是比较深刻的,国家的技术发展使媒体信息传递也发达。教师教学前进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媒体的传播速度,致使很多时政热点学生会比老师更快掌握到,更重要的是媒体会以非常精彩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内容,远比教师课堂单一的讲解更有趣。这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就是如何根据这些利弊结合的现象给予学生更好地引导和启发。

5.教师课堂讲授家国情怀的相关知识方式方法亟待改进。

当学生被问到“你的道德与法治老师会给大家讲关于国家情怀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多选题)”时,80%-83%的学生都选择了人物故事、传统美德、时政热点,“64.76%”选择了“经典名句”、“53.73%”选择了“地方历史文化”,只有“4.79%”选择了“没有讲授”。在讲授方式上(多选题),“92.88%”的学生选择了“播放视频”,“自我讲授”占到“61.82%”,“小组讨论”有“53.01%”,“欣赏歌曲”有“43.01%”,但也有30.32%的同学反映“只讲知识点”,“2.26%”的学生认为“没有讲授”。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道德与法治老师会用多种方式向学生讲授家国情怀的相关知识,但都是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对于情感的激发和体验以及行为方面的指导比较少,以致于学生对于道德和法治课停留的印象就是“记背知识点”。

6.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布置学生参与有关家国情怀的实践活动极少,但学生却非常乐于参加这类实践活动。

当学生们被问到“道德与法治老师布置过有关为父母分担家务、参观博物馆、社区劳动等类型的实践家庭作业吗?”“偶尔布置”的占比“53.08%”,“没有布置”的占比“31.28%”,“经常布置”的只有“15.64%”。当被问到“你会积极配合并乐于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吗?”,“76.96%”的学生选择乐于参加,“18.54%”的学生选择勉强完成,只有“4.51%”的学生选择“不会”完成。可见,学生是很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但由于考试、安全、条件限制、组织困难等原因,教师很少组织。当问到学生“参加完这些活动或上完课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多选题)”,有“92.93%”的选择是“应该努力学习,提高个人素质,为将来奉献社会打下基础”;有“87.2%”的选择是“要积极承担家庭责任,孝敬父母,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61%”的选择是“立志为国捐躯,当国家利益受损时敢站出来”;有“4.9%”的选择是“别人和我无关,做自己就好”和“无所谓,没什么感受”。从这几个数据可以看出来,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担当是很明确的,绝大部分能认识到要先成就自我,大部分能承担对家庭的责任,一部分人能立志为国,这都是学生很真实的对家国情怀的情感反应。值得我们教师反思的就是,是否可以通过我们的一些教育教学手段,让这些情感的体验更充分一些,更深刻一些,更有力量一些。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育家国情怀的改进建议

1.课堂教学可结合教材的主题善用家国情怀的内容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

问卷调查中最后一题是开放题,请学生“写出一条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建议”,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想法。汇总起来就是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能多讲一些典型人物故事、真实史料、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等。对于这些内容的处理不能空泛,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角度的把握,教材是什么主题就要按主题的核心价值观角度引导分析,当然也可以从多角度分析,但要跟学生说清楚讲明白,不要泛泛而谈。

例如分析“典型人物故事”,有人说过,人物不仅展现着思想的“教化”力量,而且发挥着行为的“感化”力量。分析典型人物时,不能夸张夸大他的行为表现,要实事求是的描述他的行为,创设情景的再现让学生感同身受他的高尚品质,进而产生崇敬的心理。但也要避免对典型人物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分析,假如着重分析他很厉害,为国家作了很大的贡献,而忽视他是怎么做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这样做是“震撼”到了学生,但没有影响到学生向这些人物学习,学生只会用一种“仰望”的态度对待这些“伟人”,感觉他们太高大上了,自己达不到他们那种境界,就不会把他们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了。其实,“伟人”也是普通人,因为责任与担当,因为坚持,所以他们才成就伟大,把这点跟学生“落到实处”了,就能发挥典型人物对学生行为的“感化”力量。

2.道德与法治教学可结合教材的主题巧用形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

这些形式也是学生提供的,学生在问卷中希望老师能通过视频、故事、图片、电影片断、歌曲、活动(手抄报、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主题班会、公益活动……)等形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的呈现需要一定的形式,精彩的内容没有好的展现形式也达不到显著的效果。但形式也不能乱用,把握好时机“巧用”形式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时机”的把握可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家新闻社会热点,考虑当地正在举办的活动,联系学校的一些主题活动或旗下讲话,甚至班里面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是教育的时机。这些已经不算新鲜,关键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一个时刻有准备的人,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巧用”的时机。

例如关于“活动”这种形式的运用,很多教师都知道实践活动好用,学生喜欢,但设计费力、费时,不好操作,不方便检查。有人认为,“活动”不是简单意义的肢体行动,更不是毫无目的的盲目实践,而是学生主动的,有目的的深度参与行为。但可能会因为活动作业设计不清楚,评价机制不够明确,思想动员不到位,时间不合适等原因使之流于形式,不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那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如果要布置学生参观东江纵队博物馆的实践活动,那教师要提前做好功课,引导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那些抗日英雄的行为,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让他们拍摄照片或录像后做成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的成果,必要的话还要提供技术指导,最后给予表现优秀的同学适当的奖励。这样下来,这个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要求,有评价。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完成的作业所能学到的东西远比刷题要多。当然,有升学这个压力在,适当刷题在所难免。

初中三年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和发展期,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家国情怀教育,推动和促使他们积极向上的三观的形成。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担起重任,把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构建适合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特色课堂,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尽自己的学科职责。